长理培训真题库
我的
军队文职考试一本通

毛概大学论文1500字范文

2020-01-27 17:15
毛概论文 1500 字篇 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 改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的差距不断扩大,也造成了很多负效应。甚至 出现了一系列与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的不和谐现象,这与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 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差距,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而 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但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不能大幅度减小城乡差距,但是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生活 质量,和生活环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收入差距;增长水平;“三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 决定,提出 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 农村建设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 历史任务, 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 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 略举措。 2007 年 8 月 28 日,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向全国人大会作国务院关于促 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时指出,近几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 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7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 长 9.5% , 为 1985 年 以 来 增 幅 最 高 的 一 年 ; 而 城 乡 居 民 收 入 比 却 扩 大 到 3.33∶1,绝对差距达到 9646 元(农村居民收入 4140 元,城市居民收入 13786 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2007 年 8 月 29 日《中国 青年报》)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所说的只是一个平均水平,在很多很很多的农 村收入少的几乎可以用可怜来形容,还有很大很大的一部分收入是靠外出打 工所赚得的(2007 年农民工达到 2.26 亿),这 2.26 亿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收 入,事实上都计算为农村居民收入而不是城市居民收入了,由此可知目前城 乡收入差距的程度已经到什么程度了,那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否能够真 正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给中国所有的贫困农民带来福音呢 首先,十七届三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有以下几点: 第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阶 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第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新形势下推 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实现的基本目标任务,包括现代农业建设显著进展、农民 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明显推进、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等,可以说都涵盖在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五句话、二十个字”的要求中。 第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从第二条中我们可以得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在农民收入方面只有这 一句“农民人均 纯收入翻一番”,那么这个程度在缩小城乡收入上到底有多大的贡献呢, 假设目前城乡收入差距为 4:1,并且如果农民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在 2012 年将会达到 4.2:1,粗略估计得知届时城乡差距将会达到大概 2.5: 1,但我们要注意这种情况,当城里人收入是 4 块,农村收入是一块,这是 四比一,当农村收入是 4000 而城市收入是 1600,同样是四比一,但其中的 差距已经很大很大了,所以说光靠一个比例我们是很难分清其中的差距的, 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要用于消费和储蓄 以外,还有一部分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支 出,城乡差距就更大。我国城乡居民不仅统计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在收入 统计之外,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也存在较大差距。很多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居 民的一种隐性收入。因此,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应比统计上的收入差距要 大。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 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 城镇居民以社会福利方式获得的隐性收入难以准确估计。有人对 1994 年城 镇居民享受的公有住房、公共医疗及保险福利几项进行统计,人均大致 1081 元,相当于当年农民人均收入 1221 元的 83.4%。世界银行 1997 年的 估计,如果考虑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应在 4:1,也就是说,平均一个城镇居民的年收入超过了一户农民全家的年纯收 入。对城乡居民的财产情况目前尚无准确的统计,但从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 余额来看,城乡之间的差距相当大。农民家庭存款余额仅相当于城镇家庭的 零头。据非正式调查,那么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是不是越来越遥 不可及了呢 城乡收入差距的最终反映是生活水平的 差距。1999 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 6796 元,而农民人均消费水 平只有 1927 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的 3.53 倍。事 实上,近十几年来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扩大。1985 年城镇居民与农 民人均消费水平之比为 2.31:1,1990 年扩大到 2.95:1,1995 年为 3.4: 1,1999 年达到 3.53:1。农民的消费水平本来基数就比较低,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又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1990 年到 1999 年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农民的消费水平提高 77%,而城镇居民的消费 水平提高 87%。农民的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相差 9 年左右。此外,在生 活用品,如家电产品等得档次,数量上,城市家庭都有不可比拟的优越。 我国城乡居民不仅统计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在收入统计之外,享受的 各种社会福利也存在较大差距。很多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居民的一种隐性收入。 因此,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应比统计上的收入差距要大。目前,城市居民 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 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 这种差距有有形的和无形的,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是为提高农 民生活质量而非是减小城乡生活差距而特意建设的。 城乡之间的差距首先与城乡产业特性有关。现在的农村虽然已经包含了 多种产业,但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与城市区别的一大特征。 而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的特点,注定了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增长 必然要慢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往后看,农村若想取得飞速的发 展,单靠农业收入是绝对远远不够的,那么怎么才能让农民收入有质的飞跃 呢这的确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但这同样也是一个迫在眉睫待解决的问题。 城乡之间基础设施的差距从目前来看不是缩小,而是在继续扩大。如果 过去农村为企业发展所能提供的环境和条件与城市相差不大的话,那么今天 城市在基础设施齐全、资金密集、信息畅通、市场活跃等方面优势已经将农 村远远抛在后面。企业为了追求效益,新项目的上马普遍都选择在基础设施 条件较好的城市及其辐射地区。城乡物质基础的差距将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 差距。 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共同存在的现象。按 照经济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总是先逐步扩大,然后缩小的。但 如果这种差距过大,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矛盾。美国 经历了 70 年的努力,工农收入才趋向平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 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基本 处于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这种不均衡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城 市化、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目前,我国人均 GDP 接近 2000 美元,接近 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情况下,城乡非均衡发展还继续惯性推进,城乡之间 的差距以及农村内部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就应该引起各方面的 关注并着手解决。 中国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 矛盾之一。目前城乡差距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 更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应给予高度重视。 最后我想问个问题,明天的农民是否还甘心做农民吗 参考文献: 《中国青年报》 2017 毛概论文 1500 字范文篇 2:《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 微》 【摘要】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是处在一个特定的历 史时期,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烙印。 正确看待和理解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运用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社会 现象中坚定政治方向。 【关键词】毛泽东;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一种价值观的提出、产生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渊源。毛 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同样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初过程中所 创立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因此,毛泽东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有着可靠和丰富的理论来源以及现实指导意义。 1 价值观的界定 什么是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 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也就是主体对自身外界事物的价值定位。毋庸置 疑,人们在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一定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它决定着 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主体不同,那么所追求的利益和需求也会不同, 不同的价值观必然也会产生。要对价值观进行科学界定,必须厘清以下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价值与价值观的关系。在哲学中,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 它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是客观的东西,一种 事物能够满足另一种事物的某种需要的属性,我们将其称之为价值。而价值 观是主观的、观念层面的东西,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 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与价值观两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 别。价值是价值观的基础,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价值观。价值观是建立在价 值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价值,那么价值观就缺少了生存的土壤成为无本 之木。 第二,价值观是价值认识活动的结果。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价值存在决定价值意识, 价值意识是价值存在的反映。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实践 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为尺度的一种客体对主体的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 会现象。价值观则是对这样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的主观认识或表达。价 值观是一种观念,是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关于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按其本 性来说,它是人的活动结果和指导人们进一步活动的一种因素,是第二性的 东西。而价值认识则是人的一种活动,它是发生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认识主 体对于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的一种反映过程。 第三,价值观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灵魂。 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观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整个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总观点。价值观可以分为自然价值 观、历史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价值观不仅渗透于世界观、人生观之中,也 渗透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价值观 是人的主心骨,是人类世界活动的指南针。 综上所述,价值观就是人们在长期的价值生活实践中积淀和形成的有关 客体对主体效应的看法或总的观点,是人们对所有价值和价值关系理性认识 的结果。价值观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评价、取向和选择, 在深层上表现为人生处世哲学,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目的、意义、使命、态 度,而在表面上则表现为对利弊、得失、真假、善恶、美丑、义利、理欲等 的权衡和取舍。因此,价值观是人们心目中用以衡量事物的轻重、权衡得失 的天平,对人类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对社会主义的价值共识的自觉意识,是在社 会主义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观念表达。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 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 其一:人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根本特征就是人民性。在马克 思主义理论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无产阶级运动区别于以往运功的优势, 即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而过 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人民是主体,无论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还是在文化生活中,人民主体 地位的集中表现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当家作主”。 其二:科学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科学性。科学性是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得以凝聚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前提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 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且其建立的基础 也是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 把伟大的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无产阶级。”因此,建立在正确的客观规 律认识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科学的价值观。 其三:民族性。文化具有民族性,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所以,价值 观具有民族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是指其根植于社会主义国家民 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它的产生和形成建立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毛泽东 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 处,决不能主观公式的应用它”。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 和态度,努力建设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四:开放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自觉面对现 实问题的挑战,紧跟时代,与时俱进的做出调整。正如恩格斯主张的“社会主 义社会”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与其他任何社会制度一样处于不断的变化和改 革的社会中。它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差别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 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应具备很强的开放性,更加理性、宽容地与时俱进,不断的吸收、借鉴 人类的文明成果。 3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强调:“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 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毛泽东也是在众多的学说和 价值评价中,经过多次的实践和甄别,最终才选择了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选择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1925 年 11 月 21 日,毛泽东在《答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问》中说: “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1936 年,毛泽东同斯诺在 谈话中曾回忆说:“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 就一直没有动摇过。”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3.1 主要内容 (1)以平等为核心的正义观。 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 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 何 敌人也攻 不破的”。平 等的实现不但要有理念,还需要 制度作为 保障 。 1954 年宪法第八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尤 其是在教育方面,毛泽东早在青年时期就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言世界改 良进步者,皆知须自教育普及使人民咸有知识始。欲教育普及,又自兴办学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4 页,此文档共9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毛概大学论文1500字范文 第 1 页毛概大学论文1500字范文 第 2 页毛概大学论文1500字范文 第 3 页毛概大学论文1500字范文 第 4 页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