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培训真题库
我的
军队文职考试一本通

毛概论文2000字范文

2020-01-27 17:20
毛概论文 2000 字范文篇一:《试谈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 摘要:长征的精神就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 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 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 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 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当代的大学 生更要具备这样的精神来面对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克服生活中的压力与困难 , 从而使自己走向成功。从而更好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因此我们需要坚 定理想信念,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要有组织纪律性。 做到以上四点就是对长征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你走向成功的必备武器。 关键词:长征 艰苦奋斗 集体主义价值 理想信念 前言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 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 、 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 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尽管,红军长 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 鬼神,彪炳史册,万古 流芳,长征精神万岁!所以身为社会主义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继承和发扬长征 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是自己获得成功的基石。 一、 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不然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着伟大的事业。历史 经验证明:一切伟业的成功,任何奇迹的创造,没有崇高的精神支撑是不可 能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 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 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3]长征途中,战士们没有衣服穿,就将兽 皮披在身上,没有鞋子穿,自己动手编制草鞋,没有吃的,就用野菜、树皮 充饥。没有房子宿营,他们就抱成一团,靠彼此的体温御寒……,艰苦奋斗 精神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 传统的光辉典范。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在大学生 群体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大学生的 艰苦奋斗精神,首先是继承革命传统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树立艰苦奋斗的 创业精神对当 代大学生来说,具有终生受用的战略意义。大学生只有把艰苦创业的接力棒 接过来,才能不辜负老一辈的期望。其次,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 提高跨世纪人才素质的需要。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 无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建 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贯穿其中的红线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是 高素质的人才,也可能仅仅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第三,培养大 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理想、立志成才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一个 人年轻时受一些挫折、磨难并不一定是坏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 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上世纪 80 - 90 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经常被称之为“抱 大的一代”,由于是在风平浪静的社会环境中,在父母老师的层层呵护中长大 的,我们得到的是太多的宠爱与温暖,使这一代人自立能力较差,心理上比 较脆弱,缺乏的正是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正是因为如此,对大 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 要有组织纪律性 严明战斗纪律、群众纪律和组织纪律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又一重要法 宝。长征途中的红军,在战斗中,争当先锋、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组织上, 实行民主集中制,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在和群众 的关系上,更是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亲民之歌”。 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加强的。在 当前大学生群体中还不同程度 的存在着以下现象。如部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与大学生形 象不符,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 ;恋爱方式上,责 任意识低,少有真实的感情投入,只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虚荣 ;消费行为上,不考虑自身的 消费实力,片面追求名牌,盲目跟随潮流;把纪律当做束缚人的咒语,把个人无原则的行为当做准绳, 行为习惯充满一种反理性的因素。纪律观念薄弱,组织形式涣散,行为习惯随意使当代大学生的理想 志向失去了支撑和保证。大学生时期正是人生形成自觉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当代 大学生要通过认真学习校纪校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行为规范,通过学习社会公德、职业 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 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谱写出了一首红军战士精诚 团结,顾全大局,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英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在党的利 益、民族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 都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 当代大学生在培养自身集体主义价值观时要注意,1、正确认识集体主 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在一些大学生看来, 提倡集体主义就是泯灭个性、否定自我,强调集体利益就是否认个人利益。 正确认识集体主义、转变思想,首先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过去几十年对集体 主义的宣传和解释上的偏颇之处,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集体主 义在强调集体利益时,并不抹杀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它强调集体利益的发展 离不开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强调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 任心,在贯彻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时,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维护 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并努力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四、坚定理想信念 长征之所以能成功其首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革 命事业无比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红 军将士才有了精神支撑和动力,激励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 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 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不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所击中,不 被社会的丑恶现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打倒,坚定自己的价值追 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在社会主义中国,当代大学生就是要依据 马克思 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所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崇高 的人生目标,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017 年毛概论文 2000 字范文篇二:《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 义》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把中国的实际情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 原理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结合在一起,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问题以及以后 去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使中国走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使革 命走向成功,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对推进中国的 现代化事业启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近代国情 新民主义革命 革命道路及经验 新民主主义的形成——近代国情的需要,历史的使命 1840 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强迫清政府签订一 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割占和强行借租土地,划分势力范围,驻扎军队, 不断干涉我国的行政和司法权,而当时的清政府昏庸无能,使中国丧失了许 多主权和政治上的独立性。一方面,各国列强还通过控制关税,倾销商品, 索取战争赔款,如: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鸦片战争赔款 2100 万元(以一元 折银七钱计,合银 1470 万两);咸丰十年(1860 年)英法联军赔款 1600 万两;光 绪二十一年(1895 年)日本赔款 2 亿 3000 万两(赔日本军费 2 亿两,退还辽东 半岛偿款 3?000 万两);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八国联军赔款 4 亿 5000 万两。 等。以此来垄断金融,操控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逐渐丧失经济上的独立 而不得不依赖和受制于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并 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因为中国仍然存在着剥削阶级,地 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买办资本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相结合,在 中国经 济中占有很大优势。再加上民族资本的先天不足,重工业的比重不高,技术、 设备的缺乏,因此,不得不依赖于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在外国资本和 本国官僚资本的组织挤压下,中国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也没发展成资本 主义社会,而是变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是落后的农业国。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革命根本任务,即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 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当家做 主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 从 1914 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1917 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产 生了新的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 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 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 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 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随着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近代中国革 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但正如邓小平指出:“提 出了反帝反封建这个任务就等于真正懂得什么叫反帝反封建吗 ?不!因为制定 和执行反帝反封建的正确战略和策略是很不容易的。在这个革命阶段中,应 当如何反帝反封建,依靠什么力量,团结什么力量,打击什么力量,这些问 题,我们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解决,没有搞清楚。” 事实证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经过了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如: 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党的三大提出建立国共合作 统一战线,但未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 出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 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艰辛探索做出总结并总结大革命 的失败,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到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 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累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遵义会议后,中国民主 革命开始再次走向新的胜利。 毛概论文 2000 字范文篇三:《试议毛泽东邓小平农村发展战略思想比较 分析》 论文摘要: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从农村革命和改革中获得巨大成就的领 导人,毕生都关注着中国农民问题,关注着农村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农业 现代化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各自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本文主要采用了比 较分析的方法,阐述了两人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之后,重点比较了他们在战 略上、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文关键词:毛泽东 邓小平 农村发展战略 思想 逻辑关系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农村 经济发展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下,就会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战略与政策,农村 发展战略思想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能否实现,能否迅速赶上发 达国家的重大的全局性问题之一。不同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会产生截然 不同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改革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 (一)农业的根本出路 毛泽东在 1959 年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他认 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基本模式应该是“集体化加机械化”。其中, 机械化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关于机械化问题,党内曾有过不同意见的争论。 当时刘少奇认为农业合作化离不开工业化,农村只有配备机器、农药、化肥 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提高生产的效率,才能引导农民由小生产者向社会主 化大生产过渡。对此,毛泽东明确表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主要从两个方 面考虑了这个问题:(1)中国农业生产力低下,单个的农民不具有购买机械的 能力;(2)机械化并不是集体化的前提条件,可以先进行农业合作化。他举例 说,西方工业化国家在发明机器生产之前,是通过工场化手工作坊促使小生 产走向社会化大生产,以此否定了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主张。时至今日我们 再来看这场争论,究竟是先机械化还是农业合作化,也不是绝对的,虽然毛 泽东否定了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主张,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把农业机械化当作 农业的根本出路。 (二)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首先要解决好吃穿住的问题,才能从事其他更 高层次的活动。毛泽东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与此同时, 提出了粮食是农业这一基础的基础,并且把粮食作为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 解放之前,因为战争、灾荒,到处饿殍遍野;建国之初,因为粮食短缺,与投 机商进行“米棉之战”。对此毛泽东深有感触,为了保证百姓有饭吃,粮食统 购统销政策就这样产生了。随着粮食的年年丰收,一些人产生了盲目乐观情 绪,毛泽东提醒说,“粮食是多了,从 1949 年到 1956 年增加了 1400 亿斤。 但是多少人吃呢?我们这个国家好处就是人多,人多就嘴巴多,嘴巴多就要 粮食多。增加这 1400 亿斤粮食就不见了,有时还觉得没有粮食。”而正式提 出“以粮为纲”的指导方针是在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之后,尽 管是在“大跃进”时期提出来的,但是它仍然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正确的政策, 可是“全面发展”、“按比例发展”执行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最终将“以粮为纲” 发挥到了极至,甚至起到了反面的作用。 (三)农村未来的平均主义情结 在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中其实对农村未来也有自己的憧憬,那就 是共同富裕,但要绝对的平均。面对农民的忍饥挨饿,毛泽东会眼含泪花, 自己半年不吃肉,拿野菜当粮食吃;面对农村中的贫富差距,毛泽东忧心忡忡, 寝食难安。这反映出毛泽东既希望农村走上快速富裕的道路又不希望农村出 现贫富差距的矛盾心理。在他的理解看来,搞平均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共产 主义必须平均,这其实极大的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延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种建立在平均主义基础上的人民公社,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更不用 说共产主义了。 二、邓小平关于农村发展战略的理论观点 (一)“不管黄猫黑猫,那种方法有利于农业,就用那一种方法” 邓小平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就已经深刻地意识到农村体制存在的内 在矛盾,这时候就已经在思考农村体制改革问题。他说,“所有的形式中,农 业是单干搞的好。不管黄猫黑猫,哪种方法有利于恢复农业,就用哪一种方 法。”邓小平认为,任何理论都必须应用于实践,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 检验,要以农民看得见的利益为出发点,至于运用何种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首先看的是实际效果,其次看农民意愿,采取试的原则,试验可以多种多样, 而不应强求一样。此时的“猫论”并没有传播开来。这就是著名的“猫论”思想, 也是“猫论”第一次公之于众。后来到 80 年代被传为:“不管黑猫白猫,捉到 老鼠就是好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成为党和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经 济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标志。 (二)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方针:“两个飞跃” 1990 年 3 月,邓小平针对农村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两个飞跃”的重要思想。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邓小平根据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考察, 此后他一直思考并探索新的农村发展的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 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邓小平对农业第一个飞跃的历史地位给予了高度概括,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此文档共11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毛概论文2000字范文 第 1 页毛概论文2000字范文 第 2 页毛概论文2000字范文 第 3 页毛概论文2000字范文 第 4 页毛概论文2000字范文 第 5 页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