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十二周授课讲稿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第三节 国民党于抗日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
的中流砥柱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引子:
播放Flash歌曲《松花江上》,首先为本次授课营造一种悲壮深沉的气氛,导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教学内容的讲授。
提问:大家听到的这一首歌曲与我们平时所唱的歌曲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它究竟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特殊感情?
歌曲《松花江上》是革命音乐家、时任西安二中教师的张寒晖于1936年11月创作的一首歌曲,这首曾经广为传唱、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丧后东北人民家仇国恨交织、悲愤交加的声音,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侵略、收复故土、重返家园的勇气和热情。
本次课程就是围绕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展讲授的,由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存在两个历史阶段:局部抗战和全国性抗战,包括国共两党分别领导的两个战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本次课程按照这一逻辑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分解为三节进行讲授,最后讲授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就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9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要求各级党组织加紧组织、领导群众的反帝运动,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打击。1932年4月15日,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宣言》,正式决定对日本帝国主义宣战。
中共中央以及东北党组织先后选派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加强中共满洲省委及各级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力量,直接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前是中国的局部抗战阶段,这一阶段的抗战主要包括东北军民的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期间播放一二八淞沪抗战视频约5分钟)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1931年11月马占山率部抵抗日军,揭开了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战序幕。1932年义勇军发展到40多万,活动范围达到102县。
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谋求同共产党合作。在同盟军中工作的共产党员约有300人。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这就是“一二·九”运动(播放一二九运动视频)。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1.国共两党为什么能实现第二次合作?
第一,民族矛盾的激化是推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的主要动力。正如毛泽东所说:“国共之再合作,就是从共同的利害中产生出来的。民族危机已到严重关头,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我们,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已是主要矛盾,这个矛盾成为一切问题的根据。”
第二,国共两党都作了政策上的让步。正如毛泽东所说:“让步是两党的让步:国民党抛弃内战、独裁和对外不抵抗政策,共产党抛弃两个政权敌对的政策。我们以后者换得前者,重新与国民党合作,为救亡而奋斗。”
从中国共产党方面看,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转变经过了“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联合蒋介石抗战?因为:蒋介石掌握着全国绝大部分政权,掌握着几百万国民党军队,联合蒋介石抗战,一方面,蒋介石不会变成镇压中共的力量,反而可以增强抗战的力量,减少抗战的阻力;另一方面,中共又可以取得合法的地位。那么蒋介石不愿意抗战怎么办呢?中共就采取逼蒋的办法。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为“赶驴上山”,并认为如果各方面一起逼蒋,蒋介石是有可能抗日的。
从国民党方面看,国民党政策的转变经过了由内战和对外不抵抗逐步转向和平、民主和抗日的方向。
第三,全国人民一致对外的要求和同仇敌忾的决心,是国共合作的巨大推动动力。
毛泽东说:“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到达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北的红军。12日凌晨,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实行抗日,张、杨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播放西安事变视频)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外各派政治力量对事变的反应如何?
国际:
日本:极力怂恿亲日派实行武力“讨伐”,并以武力占领京沪相威胁
英美:力主和平解决
国内:
亲日派:杀气腾腾,积极部署,主张用武力来解决
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
地方实力派:虚虚实实,要求恢复蒋介石的自由
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并派周恩来赴西安参加谈判。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关于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共产党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主张呢?一是中国面临着“灭亡整个民族的外国威胁”;二是共产党“有了表示他们提出统一战线纲领具有诚意的机会”。
刘伯承后来也谈到,共产党人要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成最高的利益。现在大敌当前,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我们要把阶级的仇恨埋在心里,和国民党合作抗日。
西安事变为什么能得到和平解决?
中国共产党的作用
国民党政府中占优势地位的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并为之积极奔走
张、杨的主要目的是逼蒋抗日
国内地方实力派和进步力量都主张和平解决
蒋介石在民族危亡和各种压力下,被迫对政策进行调整
国际上,英、美等的影响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结束了,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了。这为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抗日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1.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冯治安师何基沣旅吉星文团奋起抵抗日军的进攻。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因为有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政府当局被迫暂时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对日本侵略者不抵抗以及寄望于国际社会调停干涉等政策,开始走上抗日的道路。
第二、因为有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军队才能够一致对外,无数将士的爱国热情得以激发,他们才能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杀敌,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第三、因为有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起来,一切爱国的力量集结在抗日的旗帜下,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凝聚成反抗外来侵略的滚滚洪流,为坚持抗日战争奠定了最广泛、最深厚的民众基础。
第四、因为有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可以运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敌后广泛开展宣传、组织工作,放手发动群众,壮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国统区推动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党的影响。这不仅为保证党对抗战的领导,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而且为变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人民革命的胜利,最后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全中国都在动——从沿海漂流到内地,犹如混乱的涡流聚集在这个临时的首都。许多军阀部队从南方或北方赶来参加战斗。……政府成员和共产党人同坐在一间会议室里,讨论制定共同作战计划。
——安娜•雅各布(美国作家)描述武汉会战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军民处于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
在战略防御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在这一阶段,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上述战事表明,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是比较积极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要战场,国民党抗日派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企图通过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梦想。在这些会战中,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播放台儿庄大捷视频),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那么,国民党担负的正面战场为什么在短短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就丢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340多个大小城市,使一亿多中国人民沦为日军的铁蹄之下,退却、失败了呢?(提问)
其客观原因是:敌强我弱。日本是东方头号帝国主义强国,又作了长时期的侵华准备,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加之国民党政府没有进行认真备战,敌我在军力、经济力和组织力的对比上,日本都占有较大的优势。
第一,从中日两国的工业基础远看,日本能造世界上一流的飞机、军舰、重炮、坦克等所有的重武器,而当时中国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非常落后,所有重武器、甚至相当一部分轻武器都要从外国购买。
第二,从中日两国开战前军事装备水平看,日本当时的海军总吨位达190万吨,中国海军仅11万吨;日本空军有飞机2700架,而中国仅有各种飞机600架,其中能飞的不足300架。
第三,从中日双方作战部队的装备看,日军每一师团配有坦克24辆,火炮108门,马匹5800匹;而整个国民党军仅有战车十几辆,火炮、马匹都很少。
其主观原因是:
(1)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造成的。蒋介石集团在进行抗战的同时,却又害怕群众的广泛动员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因而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因而缺乏强有力的力量。
(2)在战略战术上,国民党军事当局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因此,处处陷于防守、被动挨打的境地。这几大会战的失败,军事上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消极的分兵把守,固守一隅。由于兵力分散,又缺少强大的预备队,一旦被敌突破一道防线,就会引起全线动摇和崩溃。
(3)国民党军队派系林立,各为己谋。在战斗中往往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不能协同作战甚至互相倾轧,常常因援军不能及时赶到而贻误战机。再加上国民党军队纪律松弛,内部腐败,部分高级将领畏敌如虎,毫无斗志,闻敌即溃,弃职而逃。如山东的韩复榘、山西的李复膺、河北的刘峙等,都是国民党内有名的长逃将军。
评价:抗战初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国民党军队的对日,尽管丧失了一些土地却粉碎了日军妄图以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使中国的持久抗战赢得了必要的时间,因此毛泽东说:“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但是,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拒绝必要的民主改革,压制人民抗日力量的发展,未充分发挥一切有利于抗战的积极因素,因此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再加上固执地执行错误的战略战术原则,不能主动灵活地有效打击敌人,从而造成损失惨重,失地过多的局面。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这一阶段的正面战场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1938年10月~1941年12月),这个时期国民党对内加紧反共,对外比较认真地抗战。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武汉后,对正面战场停止战略进攻,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转用主力对占领区周围抗日根据地实施围攻“扫荡”。
虽然国民党仍重申坚持持久抗战,但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恢复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是什么意思呢?即是承认日本占领东北和华北,实质上就是放弃东北和华北,以此换取日本停止进攻。显然这是与中共的抗战主张是不同的。中共是要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因此教材讲,这标志着国民党由比较积极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日军在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的同时,为了巩固占领区,继续对国民党军发动过若干次进攻性打击。国民党军也进行过几次较大的战役。
评价:这一时期,国民党是既抗日又反共,一方面制造了皖南事变等一系列反共摩擦;另一方面仍然继续抗日,并打了几个较有成果的战役。因此,从整体上看,国民党在这一时期还是以抗战为主。
正如日军当时主管情报的今井武夫说:“国民党军1939年冬起到第二年6月在汉口北部和南宁的两条战线上终于积极地、断然地进行了开战以来未曾有过的大规模进攻,冲击了日本军”。
2.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大反攻前,国民党集团不但积极反共而且消极抗日,中国抗战的主战场由国民党正面战场转到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问题:
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军队为什么出现大溃退?这主要是由于国民党内部腐败造成的。在抗战后期,国民党在后方大发国难财,四大家族官僚资本迅速膨胀,而前方将士忍饥挨饿,“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因而将士不愿在前方卖命,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腐败,不仅导致了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也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包括民族资产阶级的严重不满,他们对蒋介石集团感到失望,一步一步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三、战略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由于此时的国民党军队主要集中于中国西南、西北地区,因此,未能立即进入反攻作战。然而,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包围之中,因而全面反攻的任务,主要由敌后人民军队来完成。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比喻能担当重任、起中坚作用的人或集体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为什么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在如何抗战的问题上一开始就存在严重的分歧,形成截然不同的对抗日战争的指导路线。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强调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
因为在毛泽东看来,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之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才能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才能弥补我之武器装备的缺陷与不足。日本帝国主义之所以敢于大举进攻中国,是因为日本看到中国虽然人多,但没有组织起来,一盘散沙。一旦中国人民组织起来,全国人民齐声吼,日本侵略者便犹如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只要把中国民众组织起来了,我们就有了克敌制胜的基本条件,“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在这种情况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
对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费正清评价说“只要日本一打起来,恐怕什么也挽救不了国民党中国的失败。有一个因素是确定无疑,就是国民党领导层采取的方针。”(《伟大的中国革命》289)
2.为什么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938年,在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下,大片国土迅速沦丧。重重疑虑沉重地压在中国民众的心上:当时哀叹“亡国论”者有之,主张“速胜论”者亦有之。战争会怎样发展下去?中国的抗日能够取得胜利吗?怎样才能取得胜利?这是必须作出回答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等著作,及时、科学地回答了这些重大问题,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进行的一场决死的战争”。这是全部问题的根据。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
第一,日本是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
第二,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
第三,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个小国,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
第四,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在国际上是失道寡助的,中国的正义战争却是得道多助的。
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抗战要走一段艰难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终一定胜利。
日本:强国
对比 中国不能速胜
中国:弱国
日本:小国、退步、寡助
中国不会亡
中国:大国、进步、多助
结论是: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这一英明论断,犹如一轮朝阳,拨开了人们心头上的迷雾。一方面,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这就明确告诉国人,我们要有胜利的信心,不要被日军的气势汹汹所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是能够战胜的;另一方面,中国不能速胜,是持久战,这就告诉国人,我们一定要有长期抗战的思想准备,要准备经过长期的、复杂的、艰苦的斗争,方能取得胜利。
毛泽东不仅提出了“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这一论断,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那么,当年这部著作的反响如何?它对国民党统治集团有没有触动呢?
曾经在李宗仁身边工作过的程思远先生,在他写的《我的回忆》中披露了这样一个情况: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表示赞成。不久,即发给国民党每个军官一本《论持久战》。
傅作义认为,抗战中的重大问题,都在《论持久战》中找到了答案,他不仅自己翻阅研究,而且组织部队学习。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在正面战场的抵抗遭到失败以后,勇敢地向敌人后方展开战略大进军。敌后战场的抗日军民,机动灵活,神出鬼没,向日军后方和交通线频频出击,描绘了一幅人民战争的壮丽画面。
1.到敌人后方去,坚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到敌人后方去,坚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必要性是:
第一,到敌人后方去,坚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能有效地打击日军。中日战争存着敌强我弱的矛盾,日军凭借其军事优势,很快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如果让敌人安稳占领这些地方,毫无后顾之忧,敌人必然将这些占领区作为战争基地,更猖狂地向其他地区进攻,这势必给抗战带来更大的困难。开辟敌后战场,可以缩小敌占区,牵制其兵力,使敌后方不得安宁。
第二,到敌人后方去,坚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能有效地积聚、发展人民群众的抗日力量。中国抗战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战争的性质决定中国人民必定胜利。但是,中国是个弱国,要打败强国日本,必须要有一个积聚和发展人民抗日力量的过程。到哪里去积聚和发展人民抗日力量呢?当时中国共产党只有到敌人后方去,因为国民党是掌握全国政权的党,它害怕人民抗日力量的发展,不会允许在国统区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同时,在国共合作的情况下,由于国民党站在抗日的一方,中国共产党也不能到国统区去发展自己的军队和根据地。只有到敌人后方去,才能发展人民军队、抗日根据地和共产党组织,并培养大批干部,为抗战胜利积聚力量。
第三,到敌人后方去,坚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擅长的是游击战,在当时力量的情况下也只能开展敌后游击战。与国民党相比,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数量少、装备差,不但没有飞机、坦克,连大炮也没有,只有步枪、手榴弹。显然,这3万多人去打阵地战,是起不了太大作用的,但是如果这些人深入敌后,变成3万多革命的火种,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那力量就会大得多。正如毛泽东所说:“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作用。”
到敌人后方去,坚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可能性是:
第一,由于敌小我大,就决定了日军在中国占据的地域越大,其兵力就越不足,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城镇,而广大农村则是日军统治的薄弱环节,如果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农村,钻进日军的心脏地带,则能够给日军以最有效的打击。这样敌后广大乡村地带必然成为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理想区域。
第二,在日军的进攻中,敌后的广大地区,国民党军队已经撤退,原来的统治机构已经土崩瓦解,而日军的力量尚未进驻,这些地方一时的无政府状态,为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创造抗日根据地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第三,沦陷区的广大群众是坚决要求抗日的。由于民族矛盾是主要的,除少数汉奸外,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在内,都要求抗日,这样敌后抗日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
第四,抗战时期,敌后农村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怕敌人封锁,可以解决抗战的物资供应,在那里能站住脚跟。
第五,有一支经过长期战争锻炼的人民武装,它是敌后抗战的火种和骨干力量,它在敌后可以动员和组织强大的人民武装。
第六,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它有丰富的领导农村根据地的经验。
因此,中共中央在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及时而果断地提出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军事战略上必须实行由国内革命战争的正规战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游击战的转变,决定坚决实行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和在敌后独立自主发动游击战争的方针,担负起开辟敌后战场,创造抗日根据地,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在战略上配合正面战场友军作战的战略任务。
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在《华北前线》中写道: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真正力量不在沿海的大城市,而是在乡村、市镇;在农民群众中,乡村将变成抗战的真正核心。一个崭新的中国将从艰苦抗战的暴风雨中产生,这将是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中国。
日本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冈村宁茨曾哀叹道:华北敌后战场是谜一样的战场,这里有谜一样的组织,谜一样的军队,谜一样的战役,是一个永远猜不透的谜。
2.为什么游击战成为人民军队作战的主要形式?
游击战,一般地说,它是弱小的军队抵抗强大的军队、弱国对抗强国的有效的作战形式。不过,在通常的情况下,游击战往往只是一种辅助性的作战形式,在战役、战斗中对于正规战起着配合的作用。但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了全局性的意义,成为人民军队作战的主要形式。
事实上,在反侵略战争的各个阶段,敌后游击战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作用。
在战略防御阶段,从战争的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
在战略相持阶段,游击战上升到了主要的地位。
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用常规的阵地战是打不败日本军队的,只有用游击战法才能消耗他们的实力。”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P.289)
施拉姆说,共产党军队的抗日战争,不是靠正规军打阵地战,他们却能够以游击战极有效地打击侵略者。他们在敌后化整为零,分成许多一两千人的小部队,连了解他们的发展情况都不可能。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还在抗战前夜,毛泽东就强调,“共产党和红军不但在现在充当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而且在将来的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中必然要成为坚强的台柱子”。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目的,“一方面是在保持自己已经取得的阵地”。因为“这是我们的战略出发地,丧失了这个阵地就一切无从说起了。但是主要的目的还在另一方面,这就是为了发展阵地,为了实现‘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个积极的目的”。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的方针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针对国民党采取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的方针和妥协倾向,为了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在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党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即自卫的原则、胜利的原则和局部的原则。
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巩固,而要达到此目的,必须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这是不可分离的三个环节……”—毛泽东
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一项极严重的任务。
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中国共产党上述原则和方针的提出和贯彻实施,对于坚持全民族抗战到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有效遏制了妥协投降势力的发展,推动政府当局抗战到底。中国共产党这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为民族利益牺牲一切的博大胸怀,有力地维护了全民族的坚强团结,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领导核心。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及其地位
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开明士绅李鼎铭先生说:“我原本不愿出来做事的,是受到毛主席在参议会上的演说的感动才出来的,在党外人士有职有权的鼓励下出来的。”
查默斯·A·约翰逊这样评价共产党实行的“三三制”:“这样成立的政府,当然还达不到多数人统治意义上的民主,在那种条件下这是不可能的,但它大体上是廉洁正直的政府,得到很大一部分人民的爱戴--日本人也无可奈何地看出这一点。”
2.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毛泽东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
为了克服根据地面临的严重困难,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等一批干部学校、专门学校和研究机构。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是在敌后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同时,也在国民党统治区(习惯上称“大后方”)开展促进团结抗日等有关工作。
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一条重要的战线,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民主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访问边区时赞扬说,共产党实行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比美国的民主还要好。
当时美国驻华使馆的人员在写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也承认:“共产党的政府和军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受到有积极的广大人民支持的政府和军队。”“共产党人将成为最强有力的和最有建设性的统一中国的力量。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
第一,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极大特殊性,对理论发展的特殊需要。
第二,它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对异域文化相互交融这一发展规律的自觉体认。
第三,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加广泛应用和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2.系统阐明新民主主义理论
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初期,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重要的理论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毛泽东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等。
3.开展整风运动,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为什么要开展延安整风运动?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事业继续前进的现实需要,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方面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不断受到“左”倾或右倾思想路线影响,尤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错误,给中国共产党带来的危害最大。遵义会议虽然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但还没来得及从思想上进行清理。另一方面,由于中共长期处在农村环境,党员中绝大多数出自农民,还没来得及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在20世纪4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整风运动。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内容。
为什么把反对主观主义作为延安整风运动的中心内容?
第一,它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学风;
第二,它是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
第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都是从主观主义派生出来的,所以要根除宗派主义和党八股,就必须彻底反对主观主义。
毛泽东说:“一九四二年和一九四三年先后开始的带普遍性的整风运动和生产运动,曾经分别地在精神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起了和正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两个环子,如果不在适当的时机抓住它们,我们就无法抓住整个的革命链条,而我们的斗争也就不能继续前进”。
小结:
正因为抗日战争的历史充分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利益的最坚强有力的捍卫者,所以,经过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不仅有了空前的壮大,党在人民中的政治威信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周恩来在当时就说过:“1944年,不仅小资产阶级,连民族资产阶级也靠拢了我们。”这似乎令人难以理解,但却是历史的事实。当时美国驻华使馆的“中国通”谢伟思、戴维斯在写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也曾经公正地指出: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了自私的目的,而在牺牲着中国民族的利益”;而“共产党的政府和军队,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一次受有积极的广大人民支持的政府和军队”。据此,他们断言:“未来的中国共产党将占有确定的和重要的地位。”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签署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9月3日,被命名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北举行受降仪式。这一天,被命名为“台湾光复日”。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造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二战风云人物评价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作用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抗击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牵制和消灭日军最多的国家。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位二战中的风云人物都对此曾有过高度的评价。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日本打垮了,你们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大规模突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往地中海的一切通道。”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如果日本进军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斯大林曾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中国)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在全世界庆祝二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英国《卫报》发表评论说,如果不是中国牺牲二千万人的代价,在亚洲战场拖住日本军队,日本军队如果侵占控制了中国后,就会转而进攻苏联后方,或者进一步进入太平洋地区,否则历史将会重写。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苏联是最早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援助的国家。
美国也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了一些援助。
英国及法国等国也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或军事合作。
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第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
今天,我们再度回首这段历史,是为了记住先辈们的热血,更是为了珍惜今天的和平 。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