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北洋军阀集团的主要社会支柱是( C )
A、帝国主义 B、官僚资产阶级
C、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 D、农民阶级
2、历史上被称为“皖系”的北洋军阀头目是(C )
A、张勋 B、黎元洪 C、段祺瑞 D、冯国璋
3、封建军阀统治的主要支柱是( D )
A、人民 B、农民 C、金钱 D、军队
4、( A ),孙中山在广州发起护法运动。
A、1917年7月 B、1919年2月 C、1920年11月 D、1923年2月
5、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C )
A、《每周评论》 B、《向导》 C、《青年杂志》 D、《新潮》
6、鲁迅作品( B ),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控诉,使反对“吃人的礼教”成了许多人的共同呼声。
A、《灯下漫笔》 B、《狂人日记》 C、《呐喊》 D、《彷徨》
7、李大钊说“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中的“此次战争”指的是( A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美西战争 D、拿破仑战争
8、十月革命胜利日是( B )
A、1918年10月1日 B、1917年11月7日
C、1919年10月10日 D、1917年10月7日
9、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 D )
A、陈独秀 B、毛泽东 C、蔡和森 D、李大钊
10、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转变是( C )
A、有马克思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中间发动工人运动
B、工人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C、马克思主义逐步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主导作用
D、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反对旧文化
11、“第三国际”即(A)
A、共产国际 B、国际工人联合会 C、社会民主主义 D、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
12、中共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农会是( A )
A、衙前村农会 B、海丰县农会 C、井冈山农会 D、西湖乡农会
13、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D )
A、中共“三大” B、中共“四大” C、《孙文越飞宣言》 D、国民党“一大”
14、大革命高潮的起点是( D)
A、香港海员大罢工 B、五四运动 C、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D、五卅运动
15、历史上所谓“府院之争”的斗争焦点是( A )
A、对德宣战案 B、好人政府 C、恢复《临时约法》 D、张勋复辟
1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C )
A、提倡新文学 B、提倡旧文学 C、提倡民主与科学 D、提倡白话文
17、五四运动第一阶段的主力是(D)
A、知识分子 B、工人阶级 C、农民阶级 D、青年学生
18、1920年前后,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其中《共产党宣言》是由( A )翻译的。
A、陈望道 B、辜鸿鸣 C、蔡和森 D、瞿秋白
19、近代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最初尝试是(D )
A、1922年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B、1923年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C、1925年开始的大革命 D、1920年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
20、以下哪项不是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爆发的罢工运动?(C )
A、香港海员罢工 B、开滦五矿大罢工 C、省港大罢工 D、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21、孙中山联俄政策确立的标志性的文件是(B )
A、《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 B、《孙文越飞宣言》
C、《中国国民党宣言》 D、《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
22、中共把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提到突出地位的会议是(D )
A、“一大” B、“二大” C、“三大” D、“四大”
23、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于( C )
A、1920年 B、1922年 C、1924年 D、1925年
24、五四运动中的直接斗争目标基本实现的是( D )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内除国贼
C、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D、内除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5、五四运动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是( B )
A、青年学生 B、工人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26、五四运动具备的新时代特点表现为( D )
A、先进的知识分子领导 B、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
C、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D、无产阶级在运动中登上了政治舞台
27、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 A )
A、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 B、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C、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是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8、下列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成为主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C )
①民主共和 ②师夷制夷 ③民主科学 ④维新变法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③①②④
29、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是( A )
A、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但同时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
C、决定加入共产国际 D、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
30、陈独秀说:“孔子之道,施于今日之社会为不适于生存,任诸自然只淘汰,其势力迟早必归于消灭。”他批判孔子所运用的思想武器是( C )
A、马克思主义思想 B、三权分立学说 C、社会进化论观点 D“师夷制夷”主张
31、中国的国民革命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都被称作“大革命”,其基本依据是( A )
A、斗争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得到国际援助
C、由先进阶级领导 D、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32、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曾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其目的是( B )
A、维护中国的主权完整 B、削弱日本在华势力
C、表示对中国人民友好 D、拉拢蒋介石集团
33、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 )
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维护封建统治
C、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 D、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34、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结合国情进行的探索是( D )
A、宣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B、确定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目标
C、用革命手段来实现奋斗目标 D、制定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35、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C )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思想准备
C、打破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 D、宣传文学革命
36、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书现象反应的实质问题是( B )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37、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 )
A、是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惩罚的产物 B、解决了战胜国之间原有的矛盾
C、根除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的矛盾 D、缓解了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冲突
38、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文章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这直接针对的事件是( D )
A、德国逼迫清政府租借胶州湾 B、日本政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C、北洋政府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日本 D、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努力遭遇失败
39、新文化运动和以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比( C )
A、和群众运动相结合 B、只在思想领域里进行革命
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D、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40、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的要求是( B)
①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②取消“二十一条”
③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取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④加入国际联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² 单选题答案:1、C;2、C;3、D;4、A;5、C;6、B;7、A;8、B;9、D;10、C;
11、A;12、A;13、D;14、D;15、A;16、C;17、D;18、A;19、D;20、C;
21、B;22、D;23、C;24、D;25、B;26、D;27、A;28、C;29、A;30、C;
31、A;32、B;33、A;34、D;35、C;36、B;37、A;38、D;39、C;40、B。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多选、错选、漏选不得分):
1、近代中国形成军阀割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D )
A、由于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
B、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C、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
D、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2、新文化运动中,文化革命两大旗帜是(CD )
A、民主 B、科学 C、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D、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3、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是( ABC )
A、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B、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
C、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D、中国成为一战的战胜国
4、1925年至1927年中国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被称为“大革命”的原因是( ABC )
A、群众动员程度最广 B、斗争规模最宏伟
C、革命的社会内涵深刻 D、国共第一次合作
5、“六三”以后,五四运动进入新的阶段,这是因为( ABCD )
A、运动规模突破知识分子范围 B、工人阶级成为主力
C、广泛的群众爱国运动 D、运动中心移到上海
6、中共“一大”选举的中央局成员有( ABC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李达 D、张国焘
7、一期北伐的敌人有( ABD )
A、吴佩孚 B、孙传芳 C、张作霖 D、陈炯民
8、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这是因为( ACD )
A、他们指出,孔学并不等于全部国学 B、他们没有否定孔学的独尊地位
C、他们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 D、他们没有把孔子说得一无是处
9、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资本主义持怀疑和保留态度是因为( ACD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
B、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
C、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的暴露
D、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
10、以下各项为李大钊所作的有( BCD )
A、《民众的大联合》 B、《庶民的胜利》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11、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包括(ABC )
A、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B、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D、又是一次文化启蒙运动
12、组成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政治联盟的阶级包括( ABCD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3、近代中国始终存在“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根据中共二大最低纲领的分析“人民大众”应包括( BC )
A、近代新兴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B、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大资产阶级
14、“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为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就是……夺富人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所最信是定地价的法”可见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包括(BCD )
A、没收地主土地 B、赎买地主土地 C、土地国有政策 D、国家核定低价
15、国民大革命取得的成就包括(ABC )
A、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C、共产党掌握了部分武装 D、统一了全国
16、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学术出现的趋势包括(ACD )
A、学科越来越多 B、学科分工越来越不明显
C、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D、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17、十月革命的胜利(BC)
A、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B、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C、开辟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时代 D、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18、国民大革命时期,不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是(ACD )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B、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
C、无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矛盾 D、农民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19、五四运动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之处是( ABCD )
A、斗争的方式不同 B、斗争的中心不同
C、斗争的指导思想不同 D、参加斗争的主力不同
20中国近代工业主要集中于( BCD )
A、矿冶业 B、巢丝业 C、面粉业 D、纺织业
² 多选题答案:1、AD;2、CD;3、ABC;4、ABC;5、ABCD;6、ACD;7、ABD;
8、ACD;9、ACD;10、BCD;11、ABC;12、ABCD;13、BC;14、BCD;15、ABC;
16、ACD;17、BC;18、ACD;19、ABCD;20、BCD。
三、名词解释:
1、李大钊——
2、府院之争——
3、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4、中共一大——
5、新三民主义——
² 名词解释答案:
1、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1918年下半年,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并且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从爱国主义立场出发,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2、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而实权则操纵在国务总理段祺瑞手中,二者明争暗斗。1917年初,日本为了进一步控制中国,促使段祺瑞对德宣战。美国反对日本独占中国,支持黎元洪反对参战。黎、段也各有企图。段想借参战名义扩充势力,消灭异己,所以把持内阁提出对德宣战案。黎则因害怕段派势力过于扩张于己不利,便利用人民的反段要求进行抵制,并下令将段免职。这就是所谓 “府院之争”。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集中力量从事工人运动。从1922年1月道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00多次,参加罢工的人数有30多完,形成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这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以1922年的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还包括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1922年发生二七惨案,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4、在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初步结合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其间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参加大会的有来自7个地方、代表53名党员的12名代表。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这样,党的一大就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根本改变了。
5、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4、中共一大、二大、三大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² 论述题答案:
1、答: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兴工人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2、答:五四运动前旧民主主义革命和五四运动后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两个基本相同点:一是社会性质相同,都是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革命任务相同,都是反帝反封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又有两个基本区别:一是革命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起领导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起领导作用;二是革命发展前途不同,资产阶级革命目标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无产阶级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是要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同时由于领导阶级不同,也就决定了指导思想和依靠力量的不同。上述两个大的不同点正是从五四运动开始产生显著变化的。从领导阶级看,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从革命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可见五四运动构成了新旧民主革命两个阶段的鲜明分水岭。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
3、答: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投身到工人群众中去做宣传组织工作,以他们为桥梁,使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组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国际的帮助,促进加快了这一进程。
4、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3人,他们是: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长沙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广东代表陈公博、包惠僧;东京代表周佛海。马林、尼柯尔斯基也出席了大会。大会在上海法租界贝勒树德里3号(现为兴业路76号)秘密举行。30日晚受到租界巡捕的搜查后,大会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邮船上举行。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为中央局书记,张为组织主任,李为宣传主任。中共一大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使命。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李达、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施存统、项英、王尽美、邓恩铭、邓中夏、向警予、张太雷共12人。代表党员195人。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和关于民主联合战线,关于工会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关于党的组织章程,关于加入第三国际等决议案。大会选举了中央领导机关。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五人当选为中央委员;邓中夏、向警予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陈任委员长。中共“二大”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提出,初步解决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问题,特别是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第一次明确了革命的对象,并初步解决了革命的动力问题。这对于当时的革命斗争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当的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世纪情况的初步结合,为今后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奠定了基础。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到会代表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张国焘、瞿秋白、张太雷、向警予等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会议就是为了统一全党对国共合作的认识,正式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大会选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王荷波、罗章龙、项英、谭平山、瞿秋白等9人为这样委员,由陈、毛、罗、蔡、、谭等5人组成中央局,陈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毛为秘书。“三大”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对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农民的土地问题以及革命军队问题,没有提出或没有作出明确决定。
五、材料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原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查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二: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抒发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巨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樱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思者从事提倡,遂致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三: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淞沪护军使卢永祥电》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材料三,“此次沪上风潮”所指何事?请评价材料中“劳动同盟罢工”的历史意义。
(2)材料一中的“伪说”和“罢学风潮”各指什么?“近因”和“远因”各指什么?
(3)材料二中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展到全国的原因的分析是否中肯?
(4)根据材料一、二、三,评价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² 答案要点:
(1)“此次沪上风潮”指从1919年6月开始上海为支援北京学生出现的三罢斗争。“劳动工人同盟总罢工”的评价:一是说明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是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二是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反映了五四运动的新民主主义方向;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运动日益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伪说”是指社会主义学说;“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近因”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远因”指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宣传十月革命,启发了青年学生的觉悟,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3)不正确。因为五四运动之所以扩大到全国,是由于中国工人阶级加入斗争行列,推进了斗争的深入发展,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
(4)这些特点主要是: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