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复习1 

来源: 2017-05-12 14:51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

高度发达的制度文明,灿烂的物质文明,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繁荣强盛的世界强国(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的“康雍乾盛世”(封建社会末期))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古代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完整(领土完整)、独立(主权独立)、纯粹(没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封建社会。它有如下特征: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

1)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思想体系与文化专制主义

4)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作用:

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16 世纪至 19 世纪初,正当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东西方的历史走向出现巨大的反差。14世纪至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其实就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冲破中世纪神学蒙昧主义的精神束缚,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15 世纪,西方冒险家远渡重洋的环球航行和随之而来的征服掠夺,揭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宣告了殖民主义的产生。

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来到东方,并不是为了使东方国家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为了把它们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自己在经济上、政治上的附庸。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为什么说)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鸦片战争的起因: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根本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直接原因)

经过:18406月爆发,第一次进攻,第二次进攻:虎门之战、三元里人民抗英、定海之战、吴淞之战、镇江之战 

结果:战败,签署《南京条约》影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国已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综合国力衰弱,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真正领导者战和不定,指挥者指挥不力,用人不当。

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爆发:为了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侵略权益,1854年,英国提出了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战争经过: 1857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10月,英法联军进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1、 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①领土②领海③关税④司法⑤贸易⑥片面最惠国待遇⑦允许传教士进入内地⑧允许外国公使驻扎北京)

2、 清政府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①“北京政变”后,清政府开始与外国列强勾结②“总理各国事物衙门”成立)

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1、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

2、列强在华经济势力加强。

①经营商业与轮船航运业。 ②开办工矿企业 ③开设银行。

3、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① 中国农村逐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 ② 东南沿海一带开始畸形繁荣

 租界开始出现

4、大批华工被虐卖出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实力日益衰败并通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住压迫,奴役中国的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种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他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总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它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而且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区有所差别。在某些时候,中国的某些地区甚至沦为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占支配地位的重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各种不平等条约:一、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二、1858年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①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重要内容)②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淡水、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④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⑤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三、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⑤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四、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中国割让台湾及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3)开放沙市、 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五、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国《辛丑条约》:(1)中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折合九亿八千多万两。(2)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保护,中国人概不准居住。(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台,准许外国军队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立即革职,永不叙用。(5)改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6)修订商约。清政府同意将各条约中通商行船的内容加以修订,以便利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六、1915年中日“二十一条":第一号共四条,要求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并加以扩大。第二号共七条,要求承认日本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的特殊权利。日本租借旅顺、大连及南满、安奉两铁路期限均延长至99年。第三号共两条,要求把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中国不得自行处理。第四号一条,要求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割让给他国。第五号共七条,要求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日合办警政和兵工厂。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有哪几种方式:

1、 军事侵略①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②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③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 政治控制①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还享有领事裁判权。英国人赫德自1863年到1908年任总税务司,掌控中国海关大权40余年)②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③扶植、收买代理人

3、 经济掠夺①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②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③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④操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4、 文化渗透①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②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美国传教士林乐发表《印度隶英十二益说》)

怎样评价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帝国主义侵略客观上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①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开阔了人们的眼界;②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促进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2、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变中国为它们的殖民地。

3帝国主义侵略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原因。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二、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边疆危机:19世纪7080年代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到蚕食边疆地区

瓜分危机:《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分割给日本,俄德法干涉,日本失败,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帝国主义没能实现瓜分中国的原因: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重要原因)②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②经济技术的落后(重要原因)

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1、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是必要的正义的;2、反侵略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3、反侵略斗争弘扬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4、反侵略斗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的刺激,全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想日益高涨。
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历史教训:第一,封闭守旧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第二,腐败导致失败。要赢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就必须推翻腐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第三,要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第二,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 民族意识的觉醒

“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1年编写《四洲志》。

魏源在18431月编写《海国图志》。郑观应《盛世危言》,提出“商战”

王韬、薛福成、马建忠等

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严复编写《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太平天国社会根源,社会经济弊病、军事衰弱、政治腐败、人口过剩、自然灾害、外患紧迫。

18511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众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颁军纪五条。1853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天朝田亩制度》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评价:1、《制度》反映的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不仅生产资料私有权被废除,生活资料私有权也被废除了,任何人手中不能保留任何剩余产品。在人类历史上,只有极端贫困的原始社会,生活资料才是平均分配的。《制度》勾画的蓝图并不能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是历史的倒退。2、《制度》所设计的社会,是一个平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没有社会分工,没有商业交换,每个“两”就是一个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理想国,其结果只能造成生产的落后,社会产品的极端匮乏,绝不会是“人人饱暖”,只能是普遍的贫困。3、《制度》一方面要在经济生活中实现平均主义,宣扬有福同享,天下太平,但另一方面又规定了在政治制度、在实际生活中以天王为代表的等级制和君主制、世袭制,制度和天平天国实践的矛盾性决定了它根本无法实行。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评价: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内容的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改革方案;是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纲领;是洪仁玕为了挽救天国危亡,推行新政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在反对清王朝的统治,巩固太平天国政权方面是相通的。1、前者设想的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绝对平均主义的社会,作者无法把工商业和城市安排到他们所理想的社会中,这些东西在“制度”中根本没有位置;2、后者恰恰相反,几乎没有谈到农村。涉及农村的文字只有很简单的两条,一条是“兴乡官”,一条“兴乡兵”。作为前者最核心的土地平分问题,只字未提。3、《天朝田亩制度》要求用革命的方法把土地从封建剥削者手里转到农民手里,使农民摆脱封建的土地关系而获得解放,其实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但是,设计者却不懂得中国资本主义要独立发展,不仅要推翻封建主义政权和铲除作为这个政权基础的封建的土地关系,而且还要解决怎样对付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的问题。《资政新篇》所设想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自由发展的新社会,但是洪仁玕却又完全撇开了《天朝田亩制度》,至少在《资政新篇》中没有提到农民革命的现实斗争任务。洪仁玕从西方已经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学熬了一些皮毛,却不真正懂得农民革命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关系。如此,《资政新篇》虽然成了太平天国“旨准颁行”的一本出版物,但是对于农民革命的发展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天京事变:发生1856年,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几种观点:

a.单纯的旧式农民战争(牟安世)b.市民革命或资产阶级性的农民革命(郭毅生)

c.带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章开沅)

我们认为,判断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主要依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的阶级基础。太平天国运动不能不是一场单纯农民战争,或者说不能不是一场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旧式农民战争。

2、 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2)太平天国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最高峰。(3)太平天国起义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4)太平天国起义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5)太平天国起义鼓舞和推动了当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3、太平天国的局限:

1)小农阶级的阶级局限性;(2)宗教色彩浓重;(3)片面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4)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分开来。

4、太平天国起义的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改变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派事业的三个方面:①兴办近代企业②建立新式海陆军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根本原因)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评价: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既不应全面否定,也不宜全面肯定 ,它同时存在着进步与反动、积极与消极的双重作用。 以维护封建反动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④社会思想保守性。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戊戌变法的背景:政治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经济背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思想文化背景

康、梁、谭、严宣传新主张:①向皇帝上书。(“公车上书”,思想变为运动)②著书立说(康《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变法通议》,谭《仁学》,严《天演论》)③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④办学会⑤社学堂⑥办报纸(《时务报》《国闻报》《湘报》)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①要不要变法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性质:实质上市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作用 维新派同封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的大启蒙。它使世人进一步了解了资本主义,认识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尤其是它的民权思想对以后的影响很大。因此这次论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康、梁的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有什么不同:

A、内容上更具体,理论上更完整。 

a、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召开国会,变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

b.主张鼓励发展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c.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d.废除科举制,改变官制。

早期的维新思想的核心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且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实践。

B、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康、梁的维新思想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进步性和爱国性

C、最大的特点是在宣传维新变法时把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18986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百日维新”。

积极作用:尽管维新派与帝党相结合所进行的改革相当温和,但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在短短的百日之内,中国人民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第一次获得法律上的承认;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受到沉重打击,资产阶级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特别是在维新变法运动深入发展过程中,维新派大力鼓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康有为在第二至第五次上书中提出的立宪法、设议院的政治主张;以及百日维新中提出的开制度局、要求资产阶级参预政权等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资产阶级启蒙意义,是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斗争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

局限性:①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性,非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
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由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政变阴谋,束手待毙,运动失败了。反映出维新派对政治斗争残酷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戊戌变法主要内容:

政治:改革行政机构,澄清吏治,广开言路;经济:保护、奖励农业商业,提倡开办实业;

文化:创设京师大学堂,倡西学,废八股;军事:裁减旧式绿营兵,精练新军。 

标志:18986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①爱国救亡运动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思想启蒙运动 ④移风易俗,改革社会风气

失败的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急功近利)和守旧势力的反对。

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意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根本行不通。血的教训教育了后来人放弃了改良主张,开始走上民主革命道路。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辛亥革命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1、帝国主义(日俄英德)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2、社会矛盾激化,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3、清政府内外交困,无法照旧统治下去(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物质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的上升
思想舆论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理论基础——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武装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894年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筹划反清起义。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确定了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革命派(孙中山《民报》)与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新民丛报》):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

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首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其次,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再次,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论战重大意义: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同盟会发动起义中影响最大的:1911427日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19111010日,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1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改国号“中华民国”,定为民国元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1912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1)主权属全体国民;(2)国务总理是政府首脑,辅佐大总统,行使行政权;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并有弹劾之权;(3)国民一律平等,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辛亥革命: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意义:1)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有力地推动了历史前进。这在中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 2)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为中国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人们共识;(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来 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4)辛亥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也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5)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个巨大的鼓舞。 

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失败: 

①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所窃取; ②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③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帝国主义、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从根本上说,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性和妥协性。

1)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领导核心。自始至终同盟会在组织上是不巩固的;

4)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

5)对建立革命政权的极端重要性缺乏认识。 

3、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②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只有无产阶级可领导这革命;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农民问题是近代中国革命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④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铁的纪律和严密的组织是增强党的战斗力和领导能力的重要保证。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