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复习2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俄历10月25日)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建立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1937年7月7日发动侵华战争。1939年9月1日德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国家。1945年9月日本投降。
战后国际格局变化:政治形势出现三个新情况:①在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②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全世界各地出现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③亚非拉及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美苏两极格局:美国采取扶蒋反共政策,国民党发动内战,共产党反对反革命战争,取得胜利。
三座大山: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①外国资本的压迫。②官僚资本的排挤。③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④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革命性 妥协性
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统治者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性 生产发展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统治者,具有妥协性。
生长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希望改变为使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 自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既不敢也无力推动社会变革。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成长的民族资产阶级,在自身经济实力的发展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也被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输出所遏制;本国的自然经济与统治者是限制民族资产阶级成长的内因。这些条件使民族资产阶级没有与外国资本主义一样强大的经济实力,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面性,并自始至终存在着。
两个中国之命运:三种政治力量:①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②民族资产阶级③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三种建国方案:①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②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基本不具备现实性)③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第四章 开天辟地大事变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人物: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此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该运动的主要阵地。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意义:一场前所未有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进行独立思考 ;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 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局限性: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有效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揭示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制度的必要性;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偏向。运动倡导者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怀疑:①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的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③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十月革命: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第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一个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影响: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
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先进分子转向的(十月革命的启示):①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②新生的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和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向往社会主义;③十月革命给与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
中国的先进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具有特定国际环境的双向作用: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的怀疑、抛弃;二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实践成果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又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从内部来看,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已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从外部来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鲸吞蚕食,使救亡图存成为中国振兴、自强的先决条件。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五四运动:爆发原因:①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②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③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④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导火索,直接原因)
斗争目标: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缺席巴黎和会签字仪式。
历史特点:①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五四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②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而五四运动则是学生、工人、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广泛参与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有力地打破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先进分子转而倾向于社会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充分领略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从而促使他们在行动上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工人阶级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这样,五四运动就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正因为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它也就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评价:①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②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作用;③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两个阶段:中心:北京→上海。主力:学生→工人。方式:集会、游行→罢工、罢课、罢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早期人物的三种类型:①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②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毛泽东)③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董必武)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①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线;②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③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①中国的先进分子以唯物史观为武器,从反对封建思想人手,进而提出必须反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制度;②把反封建思想的斗争的立足点,从争取个人的个性解放,扩展到争取人民群众的社会解放的高度;③把反封建的斗争方式,从少数人进行的思想批判,逐步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是1920年8月在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建立的。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11月创办《共产党》,标志着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了。活动: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展开的论战。②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各地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创办了一批专门供工人阅读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刊物。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成为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运动。③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进行的这些活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内容:1确定党的名称;2通过党的纲领;3确定党的中心任务;4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大会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共三个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制定革命纲领:①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②开始采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发动工农运动: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年初到1923年2月)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高潮)。国共合作: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由孙中山主持举行,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中共一大,决议决定不与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中共二大,通过建立联合战线的决议,但主张党外合作;中共三大,作出正式决定,主张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中国国民党一大,国共合作正式建立。1925至1927年大革命中的共产党:1. 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2.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3.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4.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客观上讲是三个“由于”: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中国革命的敌人拉进反革命营垒;从主观上讲是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从国际因素讲是大革命后期共产国际错误的指导。 共产党犯错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没有经验,作为党的领导人陈独秀没能正确处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体制上的,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有服从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的义务,而共产国际远离中国,只有欧洲革命的经验,难免作出错误的指示。在这种情况下“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用马列主义的原理来解释中国社会实践,并指导这种实践,就觉得特别困难。”(刘少奇)大革命的意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基础;壮大了党的组织,扩大了党的影响,锻炼了领导能力,积累了斗争经验;加深了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尽管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肩负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擦干身上的血迹,执著于不变的初衷,开拓了一条全新却更为艰难的救国救民之路。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改组(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蒋介石当选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军委主席、国民党中常委,后来又出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国民党内暂时实现了统一。在暂时统一的基础上,国民党四派军阀(蒋桂阎冯)开始讨伐奉系张作霖的战争。1928年6月4日,张作霖败退出关时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司令。12月29日,张学良推动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东北易帜” 。全国实现形式上的“统一”。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常委通过《训政纲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军事独裁统治: 建立庞大的军队;建立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军统”与“中统”);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厉行文化专制。1928-1929,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繁荣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中国革命转入低潮):1、“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革命势力遭到极大摧残 ;2、工农斗争走向了低落;(工人斗争有政治斗争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斗争为主,而且取得胜利的很少,农民斗争此起彼伏,分散而不集中。)3、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追随蒋介石离开了革命。只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敢不敢坚持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投入战斗了。一些追求进步、向往真理的人士,在革命的危急时刻加入了共产党的队伍。徐特立、郭沫若、贺龙、彭德怀等,都在这时加人了中国共产党;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表现了坚定的革命立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特别是在共产党员在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表现出了共产党人不畏强暴、为了理想和革命信念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郭亮、夏明翰、蔡和森、方志敏。怎样坚持革命:一次会议,三大起义: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 ) 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继续走城市中心的道路,还是将主攻方向转向农村;采取和平夺权,还是武装夺权的斗争方式)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①最早关注农民问题(1925年,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中国革命的态度》、《中国农民问题》、《革命革命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系统分析了农民问题。)②最早提出要进行农村武装斗争(毛泽东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政变后的一次中共中央会议上指出:“靠山的上山,滨湖的上船”、“上山可以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③领导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及时转移到井冈山地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④明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⑤明确提出以农村为中心思想(随着红军的发展和根据地的扩大,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以毛泽东为书记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还明确提出“农村工作是第一步,城市工作是第二步” 的思想。)⑥最早提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四次反围剿作战: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1932年底,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鄂豫皖、湘鄂西等根据地的反“围剿”战争也取得了重大胜利。意义: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是同土地革命的开展密切相关的。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土地革命:①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②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1931年,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在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条件下,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得到坚持和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紧紧地依靠了农民,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制度的革命。鲁迅在斗争中“成了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毛泽东为主席。根据地建设:政权建设(工农兵代表大会) 经济建设(发展生产,互助合作)文化教育建设(举办各类学校)
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三次左倾错误:①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1927年11月,在瞿秋白主持下,中共中央召开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等文件,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左”倾机会主义第一次在党中央领导机关内取得了统治地位。②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1930年6月至9月),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③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尤为严重)(1931年1月六届四中全会-1935年1月遵义会议)1931年1月7日,中央在上海召开六届四中全会,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操纵下使王明掌握了中央的实际领导权。其“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是: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 ;在革命道路问题上 ;在土地革命问题上;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
出现的原因: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涉和瞎指挥;中国共产党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结果:被迫长征。
历史性转折: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15日-17日,地点:贵州遵义。内容: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遵义会议的地位及影响: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宣称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他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长征精神”的基本内容: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正义事物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总结经验,迎接抗日: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1936年12月,他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1937年夏,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实施: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1932年3月策划成立了一个所谓“满洲国” ;1932年1月,一二八事变,日本占领上海,5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1944年1月至1945年1月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这是日军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日军罪行:对台湾的殖民统治(五十年殖民统治奴化教育和同化政策造就了李登辉、陈水扁)对东北的殖民统治(掠夺资源、大肆移民) 扶持汪伪政权(局部殖民地)①对中国军民进行大屠杀;②大量残害中国人;③掠夺资源与财富;④文物掠夺;⑤强制推行奴化教育。防止:①以史为鉴,面向末来,是处理中日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要百倍珍惜和维护中日两国人民历尽艰辛共同努力建立起来的睦邻友好关系。②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③我们要居安思危,保持高度警惕。记住历史的教训,警惕军国主义的残余死灰复燃,决不能让历史重演。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旗帜:中国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局部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时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1931年上海市爆发2万多人的反日大罢工和10万学生的反日大罢课。1932年12月,蔡元培、杨杏佛、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5年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接着又策动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这就是华北事变。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示威游行,遭到国民党镇压。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记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6年5月在上海成立。11月23日,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罪逮捕全救会主要领导人,制造了七君子事件(沈钧儒、王造时、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八一宣言)。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诚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提出八项要求,即:“(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七)确实实行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全国性抗战的开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日军的进攻。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国共合作的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讲话;8月14日,国民政府发布自卫抗战声明书;8月工农红军接受改编;1937。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的抗战准备:国民党五大明确最低限度“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不轻言牺牲”。①整理军务,加强国防 ②筹划国防经济和交通建设;③寻求国外援助。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重大战役: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1938年3月李宗仁实施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歼灭日军1万余人。失败原因:客观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日军占优势,主观原因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的失误(实行片面的抗战路线)。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立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涵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的战时外交政策在三大特点:坚持中国问题国际化,拒绝同日本单独交涉中日争端;始终高举拥护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的旗帜,意图使日本在国际上处于孤立的境地;广泛争取国际同情和援助。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腐败和危机:政治上的一党专政、经济上官僚资本空前膨胀、军事上的大溃退、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洛川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1938年5月—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10个月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思想。总结抗战10个月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深刻揭示了中国经过持久抗战夺取最后胜利的客观根据,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关键阶段)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强调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来看,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要的,敌后战场是辅助的;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为此,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群众力量;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打退国民党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 第一次,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在山西、河北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 第二次,1941年,皖南事变;1943年春,国民党策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由于共产党及时进行揭露和斗争而被制止。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巩固。而要达此目的,必须采取发展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孤立顽固势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的策略,这是不可分离的三个环节,而以斗争为达到团结一切抗日势力的手段。”
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便使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得到实惠,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
中共抗日外交: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时,对美关系是个重点。他从中国革命需要和当时世界政治格局出发,主张对美采取积极主动的政策;当形势发生剧变时,他又根据变化的形势,及时调整对美政策,实现了中共对美政策从主动的友好合作型向应变的斗争防范型的策略性转变。
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1938年9月至11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步走,第一步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民主革命在五四运动以后已经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新民主主义理论系统阐明的意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这个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地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济上,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不同的革命阶段,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但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也必然是相互连接的,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实现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最低纲领,也是为着将来实现最高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背景:没有在全党范围内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党内在指导思想上仍存在一些分歧。为了实现党内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一致,同心同德战胜困难,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也需要进行一次全党的整风。阶段:学习共分发动、学风学习、党风学习、文风学习、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五个阶段。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特别强调自我批评。意义:在党内外展开了怎样以从实际出发的观点而不是以教条主义的观点来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怎样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以及怎样对待三十年代前期党内两条路线斗争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大讨论。通过这些讨论巩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党内外的阵地。整风运动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提高了一步,使党达到空前的团结并进一步成熟起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
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将毛泽东思想写在了党的旗帜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45年10月25日中国根据波茨坦公告收回台湾,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先后粉碎了日军的“北进”阴谋,遏制了它的“南进”计划,并且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还在许多战役上有力地配合与支援了美英盟军在太平洋与东南亚战场的作战。因此中国抗日战场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以2100万以上人员的巨大伤亡,1000亿美元以上财产的巨大损失,为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历史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的日本帝国主义,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统治的厄运。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②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②以爱国主义的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③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④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但决不惧怕战争。⑤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重庆谈判:蒋介石在“假和平、真内战”策略下,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1945年8月25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3天的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土地革命:1946年5月4日《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此之后,通过开展清算斗争等,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即有2/3的地区基本上阶级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作用: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1亿多农民分得土地并在政治上翻了身,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的支援。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1948年1月,民盟领导人沈钧儒等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不接受接受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恢复民盟总部。这次会议标志着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三大战役:辽沈(1948.9—1948.11先取锦州,关门打狗)、淮海(1948.11—1949.1中间突破,分割歼灭)、平津(1948.11—1949.1先取两头,后取中间,和平解放北平)
共同纲领: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学、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人民政府应帮助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③在经济工作中,“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国家应调剂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④ 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原则,是“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两个务必,三大法宝:“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②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③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④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我国发展目标的正确道路。⑤紧紧依靠群众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