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历史重要名词解释
史前时期:
史前文明: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时期,约有二三百万年的历程。
(由于历史发展不平衡,史前时期的划分也不一致,如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在公元前 30 世纪就进入了历史时期,中国在前 21 世纪的夏朝开始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欧洲的古典时代开始于前 6 世纪,有些地区的史前时期延续时间更长。)
中国的史前时期可分为:
1、旧石器时代:大致从 170 万年至一万年前。包括早期的蓝田人、北京人等文化,
中期的丁村文化,晚期的山顶洞、小南海等文化。生产工具以打制时期为标志。2、新石器时代:基本特征是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和磨制石器、陶器、纺织等出现。
在华北地区,公元前 6000 年至前 5000 年已种植粟、黍等作物。到龙山文化时期,家畜中出现了羊、牛、马等新品种。陶器使用轮制,还出现了薄达 2 毫米的蛋壳陶。适合分工明显,开始出现阶级的萌芽。
3、铜石并用时代:仰韶文化前后,开始出现简单的小件铜器,如刀、钻、指环、手镯等。而石器的制作技术臻于完善,还出现了专门制作石器的作坊。出现了大型的村落,家庭的结合趋于稳定,部落开始结成联盟。
元谋人:迄今所知道中国境内最早的直立人,距今 170 万年。1965 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境内发现。已经懂得使用火。
北京人: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直立人,距今 70 万至 20 万年。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有丰富的石器、骨器、角器和用火遗迹。是全世界发现的同一阶段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系统的。
山顶洞人:生活在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属于晚期智人,距今一万七千多年。山顶洞发现的最具代表性的骨器是骨针,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表明他们当时已掌握钻孔技术。装饰品很丰富,表明他们已有审美观念。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 5000 年至前 3000 年 ,因最早发掘与河南省仰韶村遗址而得名。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是中国诸多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干,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彩陶是其文化的一大特点。从经济类型上来看,仰韶文化是一种较发达的定居农耕文化,主要栽培粟、黍。采集和渔猎仍占重要地位。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陶器、骨器丰富。普遍发现有稻谷遗存,是迄今中国最早的稻谷实物之一,也是世界上目前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还发现有中国迄今最早点漆器和水井遗迹。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 3300 年至前 2200 年 。良渚文化居民过着较稳固的定居生活,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手工纺织业也有很明显的发展,出土有丝麻织品。还发现有玉器、竹编器物等。已出现财富占有的差别,氏族社会已走向解体。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 4300 年至前 2500 年 。
后来发展为龙山文化。以特色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主要种植粟。制石、制玉较发达。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一些手工制作已脱离农业而独立发展,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私有制逐渐形成,父权制已经确立,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最引人注目的是黑陶制品。冶铜技术开始出现。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红山文化: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彩陶、“之”字形纹陶、细石器和一种特殊的掘土工具为基本特征。
马家窑文化: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 3300 年至前 2050 年。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分支。突出特征是彩陶发达,画彩技术已经达到成熟的程度。以旱地农业为主,种植粟和黍。已有商业交换的萌芽。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差异,而且越到晚期差别越大,反映了原始社会逐步走向解体的过程。
北方农耕文化:新石器时代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北方旱地农耕文化的总称。大致分为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个时期。是粟和黍的起源地。
南方农耕文化: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以稻为主的农耕文化的总称。大致分为彭头山文化、大溪文化、石家河文化三个阶段。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 。
先秦时期:
传说时期: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古代历史时期,主要指从五六千年前至夏、商、周前期的历史时期。现存的反映古代神话传说的文献有《诗》、《书》、《国语》、《左传》中的一些篇章。这些古代传说经历了由简朴到较复杂、系统,由神性到人性,由纯神话到历史故事的演变过程。
★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 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大部分的意见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三皇所指诸人,是中国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燧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中高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阶段;五帝所指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所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和西周时期,奴隶制度得到发展。夏、商、周三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1、从夏代开始,中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从禅让制过渡到王位世袭制;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由诸侯林立向统一封建王朝过渡;
3、古代史由传说时期过渡到文字史时期。)
★春秋五霸——春秋指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这一历史时期,因鲁史《春秋》记
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相继称霸的五个诸侯,目前史学界说法不一: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初年诸侯国众多,各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发生混战,力量强大的诸侯国不断吞并弱小的国家,争夺霸权。这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齐桓公:名小白,齐国君。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促进国家的统一,同时注重发展经济,国力大为充实。前651年,葵丘会盟,订立盟约,“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春秋霸主。
晋文公:名重耳,晋国君。在外流亡 19 年之久,在秦的援助下回国即位。任用赵衰、狐偃等人,注重发展农业、手工业,巩固了政权,并出现“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前 632 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军“退避三舍”,(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后撤到卫国的城濮,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决战之时,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之后晋文公乘胜会盟诸侯,成为中原霸主。
秦穆公:姓赢,秦国君。即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国力日渐强盛。向东发展受晋所阻,转而向西发展,称霸西戎。
楚庄王:楚国君。重用孙叔敖等能臣,平息内乱,整顿内政,兴修水利,推行县制,增强兵力,国力日渐强盛,一度成为中原霸主。(曾派人询问周之九鼎的重量,表示有吞周之意。
阖闾:吴国国君。接受楚亡臣伍员(子胥)的建议,将军队分为三部分轮番扰楚,后攻楚,楚大败。后伐越,负伤而卒。
夫差:吴国国君,即位,攻陷越都,越王勾践委屈求和。后征伐他国,夺得霸主地位 。越王勾践却趁虚攻入吴都,吴因长期穷兵黩武,民力凋敝,难以对抗而亡。
勾践:越国君。曾被吴王夫差击败,屈服求和,入臣于吴,回国后,卧薪尝胆,奋发图强,任用文种、范蠡等人,十年而转弱为强,大举进攻吴国,经三年围困,灭吴,夫差自缢。后会盟诸侯,成为霸主。
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了。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战国七雄: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秦统一这一历史时期,因各国混战不休而得名。战国七雄指当时实力最强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逐渐解体、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时期。周平王东迁洛邑,实
力不及一个大的诸侯国,从此失去了控制诸侯国的能力,于是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形势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以及各国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最终瓦解了奴隶制,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在世界历史上,我国是最早进入封建社
会的国家之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齐:设稷下之学,招聚天下贤士,成为东方学术文化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楚:黄歇(春申君)
燕:贤士乐毅等。燕太子丹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
韩:任用申不害为相。派韩非入秦劝秦存韩伐赵,不久韩非被逼自身。赵:齐围魏救赵,败魏于桂陵。秦坑赵降卒40余万。
魏:信陵君。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秦:秦孝公求贤,商鞅自魏入秦。)
★商鞅变法:商鞅,战国时卫国贵族,魏王不能用,离魏到秦,说秦孝公以强国之术 ,先后两次施行变法。实行连坐法;以法令强迫大家族分为小家族;禁私斗,鼓励杀敌立功;重农抑末;按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高低;推行县制;废井田,平赋税;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和集权政治的形成,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因变法触犯贵族利益,商鞅被处车裂,但新法并未废除。
三家分晋:晋原是西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晋献公逐戮同姓,任用异姓,结果异姓膨胀,国君权力旁落。到战国初期,晋国实际上由智(伯瑶)、韩、赵、魏四大家掌控。后韩、赵、魏三家联合消灭了智氏,瓜分了土地和人民。三家分晋,是新兴封建势力和旧势力斗争的缩影。
李悝变法:战国初期,魏国国君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主要内容:实行“平籴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食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废除官爵世袭制;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自由开垦土地,提倡在一块土地上杂种各种粮食作物,要求农户在住宅周围栽树种桑 ,充分利用空闲地扩大农户农副业生产;改革军制,精选武士。中选者免除全家徭役,并奖给田宅。
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成为战国初期的一个强盛的国家 。
★初税亩: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赋税改革。先是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实行井田制下的“相地而衰征”,即取消公田,视土地及收成的好坏而征收田税。后鲁国实行“履亩而税”,即按土地面积征收租税。史称“初税亩”。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废除井田,允许土地买卖,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最终将租与税分离开来。
合纵连横:战国晚期诸侯征战的军事外交战略。联合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强国迫使弱国投降并帮助它进行兼并。代表人物分别是苏秦和张仪。
(在一个较长的时期,秦齐两强并立,合纵连横一般是针对或围绕它们展开的。合纵既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连横既可以连秦,也可以连齐。直到长平之战以后,才凝固成合纵是六国并力抵抗强秦,连横是六国分别投降秦国的意思了。)
封建王朝:
-------------------------------------------------------------------------
-------
封建王朝:
战国七雄互相角逐兼并的结果,出现了秦的统一。秦朝的建立,结束了诸侯林立的局面,开创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统治。这一政治形式,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以秦国原有制度为依据,整齐划一全国的各项制度,如郡县制和度量衡制度等,对于巩固与发展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前 206 年,秦朝灭亡。
四年之后,西汉建立。到西汉中期,逐渐确立起来的封建制度,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汉武帝加强法治和削弱封国势力,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巩固。
东汉是西汉政权的延续和发展。在光武、明、章时期,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和帝以后,封建政治
日趋衰落,外戚宦官专权。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东汉名存实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分裂割据的时代,其中除西晋的短期统一外,分裂达四个世纪之久。但就总体而言,这一
时期承接了秦汉以来的趋势,并不断发展演化,为隋唐时期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两大鼎盛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对举荐人才,起过一定作用;但后来却造成士族垄断政局的现象。西晋统治者分封宗室,诸王权力很大。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演变为全面内战。自西晋时期确立的门阀(士族)统治,至东晋盛极一时,一直持续到南朝前期,此后士族势力逐渐衰弱,庶姓寒士政治地位提高。
隋唐是封建社会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隋朝统治
者采取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确立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能;改革地方机构,把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建立科举制度,扩大地主阶级政权的基础;改革西魏以来的府兵制,寓兵于农,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唐朝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而又有所发展,最重要的是增加宰相名额和设立政事堂。这反映了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而当时解决矛盾的办法,总是有利于加强皇帝的权力。唐高宗时制定的封建法典《唐律》,对中国及亚洲国家都发生重大影响。唐朝继续实行府兵制和科举制。
“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繁荣昌盛时期。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而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和唐末农民战争加速了唐朝统治的瓦解。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时期。中原地区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和边疆地区
封建化过程的完成,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北宋在完成统一的同时,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由于北宋统治者推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导致了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北宋中期,为挽救社会危机,富国强兵,王安石实行变法。变法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遭到失败。
辽金政治制度各具特色。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推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策。金政权实行兵民合
一制度,其统治力量大大加强。
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后来发展成为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元朝时候,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元朝的重新统一,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与此同时,封建制度也逐渐走向
衰落。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重要王朝。明初的专制主义政权进行了全面的强化。皇权至高无上,具有绝对权威,成为明朝政治制度的特色。朱元璋罢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宰相制度从此废除。明朝的军队,在中央由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同管理,二者互相制约,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明统治者建立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特务机构,以加强对官吏和人民的监视和统治。地方政府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三司”互
不统属,有利于中央集权。明中叶以后,官僚地主与皇族、宦官相勾结,形成最腐朽的大地主集团。皇帝奢侈淫乐,不理朝政,大权旁落宦官之手。此后又出现激烈的党争,从而国力日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清朝是由满族贵族建立的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专制主义封建王朝。军机处的设立,使朝政大计,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理藩院的设置,空前地增强了中央对边疆各民族的管辖。康、雍、乾时期,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