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运动生理学简答题

来源: 2017-05-15 23:26
 简答题
1、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目的及其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主要任务①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共性规律
②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
③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
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发展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中去。
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2、简述运动员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答:运动员的起始状态标识着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的起点,对起始状态的诊断在运动训练中起重要作用。
①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②对训练工作效果即实践额检查评定
③实践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3、在训练中如何贯彻适宜负荷原则
答:①正确理解负荷的松成   ②渐进式增加负荷量度
③科学地探求负荷的临界值   ④建立科学的诊断体系
⑤处理正确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4、简述运动员体能及体能训练基本要求?
答: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重要构成因素。
要求:①合理的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②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智能训练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力学特征相似
③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④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⑤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常会感到非常疲劳,有些体能手能又比较单调枯躁。
5、简述比赛类型及其主要任务
答:①竞技性比赛任务:创造理想的训练成绩,实现训练目标
②训练性比赛。任务:在比赛条件下,培养和发展运动员专项所需要的某种能力或综合能力。③检查性比赛:检查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与稳定性水平,专项素质发展情况,阵容安排的适宜度,战术设计的价值和配合的熟练程度。
④适宜性任务:提高运动员对重要比赛的场地、气候、对手、观众及裁判等各方面条件的适应能力。
论述题
1、试论述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答: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现代运动训练也呈现出鲜明特点。
①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②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之间的互补性
③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与劣变性
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与应变性
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和导向性
2、试论述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答: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能力的能力,力量素质分为最大力量,相对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
力量训练基本方法:①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包括动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和动力性离心退让性工作
②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    ③等动收缩训练  ④超等长收缩训练
训练手段:①负重抗阻练习    ②对抗性练习 
③克服弹性物体练习   ④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  ⑤克服外部阻力的练习   ⑥克服自身体重练习   ⑦电刺激
3、试论述大周期中准备期训练计划要点?
答:准备时期的训练计划
①第一训练任务和时间
基本任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培养和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训练衡量标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能否获得有意义的提高。
第二个任务:逐渐培养和发展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表现在准备时期所提高的基础能力开始向专项需要方向转化、集中。
第二训练方法、手段、负荷特点
方法:持续训练法和间隙训练法为主,特点是负荷量大,强度相对小
②运动员通过采用专项的和全面的训练手段,逐步加大训练负荷的量和强度,引起机体的适应性反应,促进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全面地或有重点地提高,为运动员在进入竞赛时期后逐步形成良好的竞技状创造良好条件,准备时期时间一般地讲全年单周期安排中为5—6个月,双周期安排中为2—3个月,三周期安排的参赛大周期中仅为4—6周,运动项目性质不同准备时期时间也不同。
05年简答题
1、运动员训练水平包括哪些方面?
答:训练水平是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常可用于表达教练员训练工作能力
2、贯彻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A、负荷量的评价指标  B、负荷强度评价指标
①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    ②渐进式增加负荷的量度
③科学地探求负荷量的临界值   ④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
⑤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关系
3、何谓间歇训练法?
答:间歇训练法是指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4、产生运动素质转移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①有机体的整体性     ②动作结构的相似性   ③能量供应来源统一性
以上三个原因,相互相联系,共同作用于运动实践
运动素质转移分为①直接转移和间接转移    ②同类转移和异类转移   ③良好转移与不良转移   ④可逆转移和不可逆转移
5、什么是战术?它是哪些部分组成?
答: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竞技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构成。
二、1、贯彻周期性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第一,掌握各种周期序列结构
按照一个训练周期所包含的时间跨度的不同,可以所其区分为多年周训练同期、年度训练周期、大训练周期、小训练周期及日训练周期这样几种
第二,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
比如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可把周的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这样4种类型。为适应不同任务而制度定的种种相应的周训练计划,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负荷变化特点。
第三,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周期安排原则的依据是人体竞技能力变化和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其中,后者是决定训练大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前者是变异因素,要求教练员不仅能使运动员具有所需要的竞技能力,而且能使之在预定时间里把这种能力是充分地发挥出来。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第四,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整个训练过程中不同时间跨度的周期组成了一个连续以展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周期之间衔接。
2、运动员训练中为什么一般训练要与专项训练相结合?
答:一般训练要适应专项训练要求,重点突出并能反映专项的特点,例如:秋千交脚马等项目,技术比较复杂,对协调性要求较高,应较多采用一些发展协调性能力人柔韧性练习,以及有利于掌握专项技术的一些练习手段。
一般训练水平的发有正确的目的,要能确的目的要有有效地提高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功能,促进身体正常生长教育,改善体型,全面展身体素质,有利于促进运动员,掌握专项技术的一些练习手段。
一般训练的训练手段的选择有正确的目的,要能有效地提高各器官撰稿人的功能,促进身体正常生长发育,改善体型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有利于促进运动员掌握专项技术的练习实现非专项技能向专项能转变。
在全年和多年训练过程中,合理安排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比重二者的重要性根据对象水平,年龄、项目特点等不同而异,初学者而低水平少年儿童的基础阶段主要进行一般训练,水平高的少年儿童专项的比重适当增加,但都要重视一般训练。
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组织方法灵活多样,符合少年儿童的个性心进特征,两者既可分开安排,也可结合进行,在练习和组合上可以编成成套的练习也可采用循环练习的方式,使两者机结合起来。
04年简答题:
1运动训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①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②竞技能力结构的整性与各于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③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与劣变性
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与应变性
⑥现代科技持的全面性与导向性
2、运动员训练水平包括哪些方面?
答:训练水平是指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能力的发展程度,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常用于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能力。
3、简述竞技状态的定义和表现
答:为了在重要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运动员总是求通过科学的训练与地动员机体潜力,把自己在训练中获提的竞技能力最充分地发挥出来,创造优的成绩。运动员参赛的准备状态叫况技状态
表现:形成阶段:对训练负荷的应答性提高
保持阶段:动员心理、生理能力的潜能,各系统高度协调
消失阶段:机体拒绝继续高强度工作
4、安排身体训练必须贯彻哪些基本要求?
答:①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②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③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
④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5、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要注意哪些方面问题?
答:①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的关系
②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③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要求
④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关系
⑤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关系
⑥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⑦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
⑧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
⑨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二、论述题:
1、以单周期为例,谈谈全年训练负荷安排总趋势
答:全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年度单周期安排,在单周期年度训练中,准备时期和比赛时期延续的时间较长,容易出现生量负荷的过度累积,导致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下降,所以在训练实践中,人们常常把每个时期又分成几个阶段,并常常在长此比赛时期的中间加一个短时间的调整,这种安排又称为单周期双高峰安排。
2、什么训练法叫间歇训练法?它有哪些构成因素?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答?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练习的训练方法。
构成因素: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
03年简答题:
1、简述竞技体育的特征?
答: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竞争性②规范性③公平性④群体性⑤分开性⑥观赏性
2、简述动作要素包括的内容?
答:动作要素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和动作节奏等
3、简述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内容?
答:①十分注意呼吸问题②无氧耐力训练应以有氧耐力为基础③根据专项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④意志品质的重要性⑤控制体重的重要
4、以分类图的方式说明技能转移的种类?
答:正转移,负转移,直接转移,间接转移,纵转移,横转移,须向转移,逆向转移
5、教练员应具备的条件?
答:①强烈的事业心、奉献精神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②坚实的专业知识与全面的基础理论认识
③熟练的专项训练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④适应于运动队生活环境的能力
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指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活动
2、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训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3、训练适应
4、间歇训练法:指多次练习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训练方法。
5、运动训练过程:包括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训练目标的建立,训练计划的制订,训练活动的施、训练过程上检查评定,以及训练目标的实现6环节组成
三、论述题:
1、论述负荷和恢复与训练适应的关系?
答:负荷的量和强度构成了负荷的整体,它们彼此依存而又相互影响,任何负荷的量都是以一定的强度为条件而存在的,任何负荷的强度又都以一定的量为其存在的必要基础,一个方面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另一方面相应变化。 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消耗越剧烈,恢复过程就越长,超量恢复也越明显。正是由运动训练能引起超量恢复效应,使得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成为可能并为之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运动训练中的恢复,并不是满足于回到先前水平的恢复,而是要追求超量恢复。
训练离不开负荷,没有负荷就不成其为训练离不开恢复,没有恢复,负荷只为了使训练取得效果,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恢复现代运动训练中,越来越重视负荷与恢复的协同效应,不是在负荷后到负荷后恢复原则
2、论述速度素质训练?
答:反应速度是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触等)快速应答能力,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全快速完某一个动作的能力。
移动速度是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速度
(1)反应速度
注意问题:①反应速度由神经反射通路的传导速度所决定,基本属于生理问题②要求运动负注意力集中
方法手段:③移动目标的练习①信号刺激法
④选择性练习②运动感觉法
注问:③反应速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信号应答反应的动作熟练程度。
2、动作速度,注意问题
①提高动作速度与掌握和保持正确的技术动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②专门性的动作速度训练与专项比赛动作要求相一致
③在使用反复做某一个规定动作为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时,应合理变换练习速度。
④动作速度训练中,练习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宜过长。
⑤练习与练习的间歇是由练习的强度决定的,练习强度大,需要间时长一些。
方法手段
①利用外界助力控制运动员动作速度
②减少外界自然条件阻力
③利用动作加速或利用器械重量变化而获得后效作用发展动作速度
④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
⑤缩小完成练习空间和时间界限,如球类利用小场地练习。
3、位移速度
手段:①发展最高移动速度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应以每次练习以高能磷酸原代谢为主要供能途径,一般地讲,应保持在20秒内。
②各种爆发力练习
③高频率专门性练习,小步跑,后蹬跑,车轮跑
④利用特定场地器材进行加速练习  斜坡跑
一、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在指导员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学科
4、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5、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组成部分
6、运动成绩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态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运动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7、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过程之中。
8、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9、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所弥补和补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0、竞技状态: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处于的适宜的准备状态,也可以理解为运动员比赛状态的综合表现。
11、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12、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3、适宜负荷原则: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对象的水平和训练任务,给予运动员以合理的、适宜的训练负荷的原则。又称合理安排运动训练负荷原则。
14、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
15、区别对待原则:根据运动专项和运动员个人特点,有针对性组织训练,确定训练任务,选择方法、手段和安排负荷的原则
16、训练负荷:运动训练过程中,以身体练习或心理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运动员机体对训练负荷刺激的反应表现在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前者称心理负荷,后者称生理负荷。
17、分解训练法:是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缓解完整的进行联系的训练方法过程合理的分成若干个环节部分,然后按一分别进行训练方法。
18、重复训练法: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练习之间安排充分的休息练习方法。
19、间歇训练法:指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进行严格的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0、持续训练法: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低,负荷时间较大,无间断的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1、变换训练法:指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实施变换,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训练方法。
22、运动训练方法是指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23、运动员体能: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24、柔韧素质: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展力。
25、灵敏素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26、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决定的重要因素。
27、竞技战术: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成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其构成有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
28、战术意识: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过程由战术信息选择与战术行为决策两个前后为序、紧密相连部分所组成。
29、运动智能:运动智能是智能的一种,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包括运用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能力。
30、运动训练计划:对未来训练过程预先做出的理论依据,其主要作用规划运动员状态转移通路,把训练过程具体化,统一训练活动参加者的认识和行动。
31、高原现象:优异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现象。
32、训练大周期:通过许多连绵不断的大小循环周期往复来表现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包括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
33、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34、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方法。
35、模式训练法:一种按具体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36、程式训练法: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的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的编织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方法。
37、完整训练法:从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的开始或结束,不分部分和缓解,完整的进地联系的训练方法。
07年真题(首都体育学院)
简答题:1、简述竞技体育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
答:①运动员选材    ②运动训练
③运动竞赛    ④竞技体育管理
2、运动成绩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答: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以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综定。
决定因素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评定行为。
3、简述间歇训练法及其构成
答:间歇训练法指多次练习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方法。
间歇性训练法包括高强性,强化性发展性间歇训练法三种
4、简技竟技技术常用的几种方法?
答分为①直观法与语言法    ②完整法与分解法
③想象法与表象法    ④减难法与加难法
5、简述战术的构成?
答:竞技战术包括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构成。
二、论述题
1、区别对待原则的定义,科学基础和要求
答: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原则。
科学基础:①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
②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
③运动特点的多变性
训练学要点:①贯彻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
②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③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二、各大周期原则的科学基础
1、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和训练学要点?
答:科学基础:①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
②人体竞技能力的周期性特征
③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训练学要点:①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
②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
③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④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2、适宜负荷负原则的科学基础和训练学要点?
答:科学基础①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宜现象
②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训练学要点:①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
②渐进式增加负荷的量度:A、直线式  B、波浪式  C、阶梯式   D、跳跃式
③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④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
⑤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关系
3、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和训练学要点?
答:科学基础:①运动专项需要的多样性
②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
③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
训学要点:①贯彻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
②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③教练常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4、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和训练学要点?
答:科学基础:①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②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③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训练学要点:A、保持训练的系统性:①健全多级训练体制②建立和强化正确训练动机   ③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  ④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
B、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5、适宜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和训练学要点
答:科学基础:①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
②调整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
训练学要点:①准确判别疲劳程度(自我感觉,外部观察,生理测试,心理测试)②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A、训练学恢复手段  B、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   C、营养学恢复手段   D、心理学恢复手段
6、竞技状态阶段性发展过程生物学基础?
答:竞技状发展过程      生物学基础
形成      适应性机制: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现象
保持      动员性机制:心理生理能力被释放动员,各系统高度协调。
消失      保护性机制:机体自动停止积极的反激反应。
7、小周期的类型,主要任务和负荷安排特点?(读)
周型          主要训练任务
基本训练周 :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多种竞技能力。
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中去。
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目标。
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疲劳,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激发强烈训练动机,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三、各种训练的基本要求
1、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答:①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②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
③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④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⑤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常会感到非常疲劳,有些体能训练的手段又比软单调,枯躁。
2、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
答:①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②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
③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
3、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答:①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
②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③处理好负荷与恢复关系
④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⑤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4、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
答:①速度素质应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
②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应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分。
③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会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为“速度障碍”。
④儿少速度训练的注意事项
5、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答:①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
②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③儿少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补充:①十分注意呼吸问题②无氧耐力训练应以有氧耐力为基础③根据专业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④意志品质的重要⑤控制体重的重要。

①发展柔韧素质与力量素质相结合
②注意柔韧性训练与温度和时间关系。
③柔耐性训练应保持经常
④采用多种手段发展柔韧性
⑤儿少柔韧性训练的注意事项
答:①灵敏素质要儿少开始训练
②灵敏训练的安排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孔子《论语》
3、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古代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论演就家的培养》。
4、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意义:提出了普及初的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5、赫尔巴特 传统教育派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   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
以心量教师为基础,规定了教学步骤: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强调心理教学基础。
6、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他的学说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经验主义的色彩
7、西方教育学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8、苏联,凯洛夫   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明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教育学》
9、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10、教育的社会职能,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11、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解说各不相同,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都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规定性。
12、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13、原始教育形态(了解)
14、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奴隶社会教育:中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斯巴达,体操,军事训练;雅典。
封建社会: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
教会教育: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统称为七艺。
骑士教育: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记18题
15、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囿于狭小的天地里,所以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16、教育概念: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17、教育主要狭义的教育是专门组织的教育。
18、古现代学校教育的区别?
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系统。
19、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可能考论述P43
(1)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
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3)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最后影响人的发展和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燕尾服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
20、教育要如何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P55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燕尾服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21、教育与社会发展:生产力;政治经济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③生产力的发燕尾服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力。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政治和经济
22、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
2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打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24、个体位论: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起的作用来衡量。
25、社会本位论者,与上述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26、我国教育的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②具有独立个性的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27、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
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28、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论述例子,解释各方向,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组成部分。
(1)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3)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燕尾服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4)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上述全面发燕尾服教育的五个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都是缺一不可的,不能相互取代的,同时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人的素质发燕尾服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2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0、1902年首次制定了的近代学制即壬寅学制。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是中国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这个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通称“六三三制”。
31、1951年学制的组织系统
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级政治学校、政治训练班,此外,还有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函授学校及聋哑育人等特殊学校。
32、学校的课程: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33、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特点、区别。
(1)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又称传统派,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特点:①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②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③强调训练的价值。
(2)活动课程论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反对分科教学
也可称为儿童中心派,代表人物杜威。
特点:①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②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③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34、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P157。
35、教学计划:课程的总体规划,教学大纲与教科书及课程内容的具体形式。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几部分组成?
(1)学科设置(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36、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有了教学大纲就能选择具体教材和编写教科书,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教科书。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7、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取直线式和圆周式两种。
了解:直线式: 一门学科和内容按一定的系统排列,后面不重复,前面已讲过的内容。
圆周式一门学科内容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重复出现,逐渐扩大、加深。
38、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以知识的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P178
39、教学的意义。P179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燕尾服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40、教学的任务P180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1、五段教学法: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总结、应用的教学过程。
42、杜威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43、“最近发展区”即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过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介于学生潜在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
44、布鲁纳,发现法。P190
4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
46、教学程中的规律:大标题
(1)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①引起求知欲②感知教材③理解教材④巩固知识⑤运用知识⑥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需注意情况及关系?
①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②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③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2)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P206
(3)掌握知识和发燕尾服智力的必然联系
①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因为系统的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的智力发展离不开知识和经验。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智力发展。因为人们的智力同样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
②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通过传授知识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量,知识不等于智力。因此,不是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更重要的是与他们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创造态度紧密相关。
③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都有自己的片面性。
47、教学必须要注重教书育人
48、在教学中的两种偏向
(1)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
(2)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49、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1)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教学中学生的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知动。在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两种活动都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智力活动是非智力活动的基础。非智力活动又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按教学需要调节非智力活动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本身,使教学的内容和过程都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民主性,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毅力、信心、抱负,使他们能自觉的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及其活动,积极进行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学生的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配合一致是成功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
50、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他受社会的委托,代表社会的利益,执行社会对教学的要求。
②他受过专门训练,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
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了学生的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愈大,学习效果也愈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得怎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
(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传统教育派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主要依靠老师,主张树立教师的极大威信。
现代教育认为,把儿童作为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围绕着学生转动。
51、教学原则: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52、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7)可接受性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
53、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
教学手段  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语言直观
54、引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苏格拉底“产婆术”。
55、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又称系统性原则。不陵节而施——做到。
56、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57、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主要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2)教育过程规律和教学原则
(3)本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及其教学法特点。
(4)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理、认知等。
(5)教师本身的条件,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
(6)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特质设备等。
(7)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进与可利用时间。
(8)预计可能取得的真实效果。
(9)填空: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个别教学制: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的教。
61、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个数量的学生按年龄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上课。
62、中国采用班级上课,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于北京办的京师同文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班级上课制
63、我国学校的教学仍以班级上课为基本组织形式
64、班级上课制特点?
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发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②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③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
④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65、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
(1)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的,分为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按一节课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的,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66、课的结构: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综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与复习,提出教学目的并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67、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和评价构成了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68、P275 三写三背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课题计划   课时计划
三背: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考虑教法
69、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70、教学评价的种类?把各种评价内容背过P293
(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7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72、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道德品质教育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73、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
74、P362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和情意行的过程。
75、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7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
77、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P366
(1)认识性质的矛盾。(2)能力性质的矛盾。
(3)思想性质的矛盾,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78、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有: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2)疏导原则(用的最多原则)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从,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79、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80、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途径有: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
81、德育的方法: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
82、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他面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
83、美育的基本任务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发展学生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
84、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
(2)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
85、所谓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
86、课外活动的特点?
(1)灵活性。(2)开放性(3)综合性
(4)兴趣性(5)自主性
87、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1)群众性活动。①社会公益活动②墙报、黑板报③报告与讲座④各种集会⑤各种比赛⑥参观、访问、调查、旅行。
(2)小组活动①学科小组②技术小组③艺术小组④体育小组(3)个人活动
88、家庭教育的任务
(1)关心子女身心的正常发展。
(2)培养子女良好的习惯。
(3)培养子女独立自强的精神。
(4)培养子女遵纪守法的观念
(5)支持学校教育,同学校密切、配合
89、良好家庭的基本条件
(1)父母的表率作用。
(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
(3)父母的文化修养
(4)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90、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
91、班主任素质要求:
①高尚的思想品德②坚定的教育信念③家长的心肠④较强的组织能力⑤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⑥善于待人接物
92、培养集体的方法
(1)确定集体的奋斗目标。(2)健全组织,提高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93、教师劳动的特点
(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94、教师的素养
(1)高尚的师德(2)现代人的素质(3)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4)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
诊断性评价: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其目的为了更好地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发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目的更好的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质量。
总结性评价: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又称终结性评价。
目的,给学生评定成绩。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