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资治通鉴》的内容
(三)《资治通鉴》的内容
记载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家分晋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征淮南,共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全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按朝代分为16纪、294卷、300万字。
二、《资治通鉴》的特点
(一)材料丰富,考证精详
司马光称“遍阅旧史,旁及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进资治通鉴表》)十七史之外,引用史书达322种之多(见宋高似孙《史略》)。
《四库全书》称其“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
司马光注重史料的考证,撰写《通鉴考异》三十卷,选择比较可靠的史料修入《资治通鉴》。
(二)完善了传统的编年叙事法
1.《资治通鉴》吸取纪传体长处,将各种分散史料集中,把当时复杂的史事、多样的人物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2.用编年方法,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使历史变得系统明晰。
(三)通过史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资治通鉴》共有186篇史论:
其中“臣光曰”三字史论,共102篇。
引用其他史家论赞的,有84篇。
这些议论,反映了司马光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也体现了政治思想。
三、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1)突出史学的资政的作用
司马光提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进通鉴表》)
(2)主张据事直书,反对正统观念
《资治通鉴》尽可能符合客观史实,强调“无所抑扬,庶几不诬事实,近于至公”。
《资治通鉴》“非若《春秋》立褒贬之法,拨乱世反诸正也。正闰之际,非所敢知,但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通鉴》卷69)
《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蜀、吴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
如《资治通鉴》载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
朱熹对此表达不满:“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
(3)反对神鬼怪异之说,重于人事
《资治通鉴》对有关神鬼怪诞记载,一概不加采录。主张“治人不治天”,在人事作用上谈历史盛衰。
《资治通鉴》对于迷信、怪诞、符瑞、图谶亦不取,如刘邦入秦,有五星聚东井之事不载。
但对于破除迷信之事则取之。如刘裕伐南燕,或劝以“往亡不利”,刘裕以“我往彼亡”对之而最终大胜。
(4)强调维护礼制,宣扬“尊君”的英雄史观
司马光认为等级名分礼制的维持,是封建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其重点在于尊君,认为“夫治乱安危存亡之本源,皆在人君之心。”
把历史上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