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地主与农民
地主与农民
战国时的三种社会矛盾: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地主和奴隶主残余势力的矛盾。
主要矛盾是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并且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1、地主的类型
封建国君,是地主阶级的总代表,也是最大的土地占有者。
贵族食封地主:战国四大公子: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魏信陵君魏无忌、楚春申君黄歇,他们有政治地位,经济上收取封地里的民户租税,又可放高利贷,家中养有食客,拥有奴隶,是地主中的保守阶层。
军功官僚地主:主要靠战功和政治才能获得土地、权力,来源有的是原来的将相,如魏国公叔痤一次得赏田四十万亩,王翦求田。有的用君主赏赐的钱购买田地,如赵括。
豪民地主:依靠经济手段起家,主要是大手工业主和大商人,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布衣地主:自耕农通过做官或做买卖发财而购地成为地主。《吕氏春秋·博志篇》记赵国中牟自耕农宁越为摆脱种庄稼的劳苦,学习后当了西周君周威公的老师,得到不少土地,成了地主。
上述地主虽然在政治、经济上并不完全一样,但他们共同组成社会的统治阶级,势力在不断扩大。
2、农民的类型
公民:是当时农民的主要部分,由国家授田,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服徭役和兵役,有独立的经济和生产能力,但不能迁移,可以称为农民。
佃农:没有土地,但还有一些生产工具。租种地主的土地,是依附农民。
自耕农:一般著述在自耕农内,包括着公民,而我们的讲义一分为二。来源有二:一是士,二是立了军功。
雇农:不仅没有土地,连最基本的生产工具和种子也没有,只好出卖劳动力。
3、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受封建国家“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等各种赋税徭役的剥削,受高利贷的盘剥,横征暴敛,激化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农民反抗的方式:逃亡、聚众反抗。
第三节 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封建诸侯割据和互相争战,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当时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更为激烈和频繁,规模也更大。
一、战国时代封建战争概述
1、武器的进步:表现在(1)钢铁武器种类品种日益增多。(2)弩机的发展,鲁班的云梯、钩拒。
2、兵种的变化:春秋时代主要是车兵,战国时代步兵和骑兵是主要兵种,车兵退居次要地位。
3、兵员增多:春秋时代,晋文公有三军二万余人,齐桓公有三万余人。战国时,秦、楚兵过百万,韩国最弱也有二十余万。
4、总的战争方式的变化:步骑兵的野战、包围战代替了车阵作战。因为兵员增多,补充兵力较易,战争也就带有持久、长期的性质。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交战国的经济、政治、人口数量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而且决定于一国的民气了。进攻方式也比较带有运动性了。武卒制、兵之后发而先至、迂回的战略开始应用。战争的指挥成为一种艺术,兵法比以前更讲究。春秋时代的军队,都由国君或卿大夫亲自鸣鼓指挥,到春秋与战国之际产生了专门指挥军队的将帅和军事家。
5、防御手段的进步:由于战争的频繁,战争规模的扩大和运动战略的开始运用,各国不得不防备敌人的突然进攻,因此防御手段也跟着进步。春秋时代作战避开困难的地形,战国时利用险要之地防御和进攻,加强了关塞亭障的防守。修筑了长城,中原地区有楚长城、齐长城、魏长城、中山长城、赵国南长城、燕国南长城。在边境地区有赵、燕、秦长城抵御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族。
6、军事学的发展
孙武的军事理论,孙膑兵法,尉德、吴起、商鞅等均有军事著述。《汉书·艺文志》中把军事家分成兵权谋家、兵形势家讲军事行动的运动性和灵活性,兵阴阳家带有迷信色彩,兵技巧家讲武艺的训练和体育的锻炼。
7、战争的性质和发展的趋势
性质:封建性的兼并战争。
发展趋势:从兼并战争逐步转化为统一战争,从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统一。
主要阶段:1、魏国称霸时期,六国互相混战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前334年,齐、魏是作战的焦点。2、东西角逐,山东六国抗齐、秦时期,从前333年到前231年,表现为秦齐对峙。3、秦赵大战;4、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国统一时期。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