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秦、齐对峙时期
秦、齐对峙时期
1、合纵连横――外交战
马陵之战后,形成了秦、齐两国东西对峙的局面,两国不断发动战争,为了争取与国,孤立敌国进行斗争。而魏、赵、韩等国,也分成联齐抗秦派和联秦抗齐派,各国之间的相互结约联盟不断变更,既没有稳定的朋友,也没有世代的仇敌,这种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结约活动,被称为“合纵”或“连横”。
所谓合纵连横,从地域上看,当时那些弱国是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合纵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从策略上说,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是阻止强国兼并的策略。连横是“事(从属)一强以攻众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的策略。随着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合纵连横的具体内容也跟着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到长平之战后,变成了合纵是六国并力抵抗强秦,连横是六国分别投降秦国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纵横家,他们讲究权变,积极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来称霸,来建立王业。他们重视依靠外力,不象法家那样从改革政治经济和谋求富国强兵入手,过分夸大了计谋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是国家强盛的主要关键。张仪、公孙衍、苏秦等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一般人都认为:苏秦、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苏秦比张仪大,是张仪的政敌,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中这么说。1973年长河子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却死于公元前310年,苏比张迟死26年。当张仪在秦国为相时,苏是个年轻的游说者,根本没有和张仪打过交道。张仪的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是合纵说的倡始者。)
2、张仪、公孙衍的连横合纵
魏惠王因为受齐、楚的打击,只好采用秦相张仪提出的魏与秦、韩联合攻齐的策略。公元前322年,用张仪为魏相,张仪推行的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的连横策略,魏惠王不肯听,秦出兵攻占魏的曲沃(山西闻喜东)、平周(山西介休县西),对各国威胁很大。因此,关东五国支持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公元前318年,魏改用公孙衍为相,把张仪逐回秦国。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发起合纵,联合东方各国以抗秦,有五国伐秦之举,有三晋及燕、楚五国,楚怀王为纵长,燕、楚不热心,三国出兵。公元前317年,秦击败三国,随后,迫使韩国屈服,干涉魏的内政,令公子政为太子。
打败了五国伐秦后,秦暂时注意扩充后方,公元前316年,灭巴、蜀,获取了天府之国,对日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齐国在东方,也乘燕国内乱,于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出兵干涉,仅50天就攻下了燕国国都。但由于过于强暴,遭到燕国人民反对,只得从燕退出。又和楚结盟,互相支援,加强了齐和秦争雄的力量。
3、张仪拆散齐楚联盟
齐楚联盟对秦是一种威胁,秦派张仪入楚游说,离间齐楚。张仪到楚国收买了贵族靳尚等,然后向楚怀王许意献出商斺之地六百里,使楚与齐断交。楚怀王不听屈原等人的劝告,与齐断交,当楚人向秦讨取土地时,秦国不给,楚怀王大怒,在公元前312年发兵攻秦,秦在丹阳(河南丹水北岸)大败楚军消灭八万,俘主将屈匄以下七十余人。进而占领了汉中,加强了关中和巴蜀的联系,免除了楚国对秦本土的威胁,使秦国国力更加强盛。楚怀王反击,又大败于蓝田,张仪的连横对秦的强大和以后完成统一全国的使命,有积极作用。
齐国也乘机与秦结盟,联合魏、韩进攻楚国,在垂沙大败楚军,宛、叶土地被魏、韩占领,使楚大受挫伤。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张仪邀请相会于秦,一直扣到死。
秦白起消灭魏、韩联军24万。前294年、前291年,秦连续攻韩、魏,韩、魏被迫献地求和。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