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农业生产的发展
1、农业生产的发展
东汉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农耕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和南方经济的较快发展。
农耕工具的改进,表现为一牛挽犁的短辕犁得到普遍推广(见《陕北东汉画像石选集》,文物出版社,1959年),这种犁操作灵活,便于在小块农田上耕作。这时已大量使用全铁制的犁铧,它比战国以来一直沿用的V形犁铧,刃端的角度要小,起土省力,利于深耕,坚固耐用。此外,一些新型的全铁耕作工具也出现了,如在四川乐山崖墓石刻中所见到的曲柄锄,是铲除杂草的中耕农具,在四川绵阳和牧马山崖墓中发现的大镰刀,是专用收割的大农具。这些都表明东汉农业技术的某些进步。
在西北高原和长江流域,铁犁畜耕技术也得了推广。陕西米脂县东汉画像石上及绥德县东汉王得元墓石室画像石上的牛耕图,就证明当时陕北高原上的牛耕技术已和中原地区差不多。东汉时长江流域十分偏僻的庐江郡(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也用铁犁牛耕代替了旧的耕作方法。其它农业技术方面,原在西汉末已出现的精耕细作的区田法和浸种法,此时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西汉末年,黄河下游连年泛滥成灾,淹没几十县。东汉初汴渠多处决溃,兖、豫百姓深受其害。为了治理水害,汉明帝时,命民间水利专家王景和将作谒者王吴主持修复浚仪渠(今河南开封),王景用“堰流法”治水成功。公无69年夏,明帝又令王景、王吴主茧自缚持修治黄河和汴渠,他们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今山东博兴)1000余里,勘察地形,征调农民和士卒数十万人,疏通水道,建造堤坊,10里设一水门,控制水流和水量,这一巨大工程约1年完成。自此以后的800多年,黄河没有改道。
东汉还修建了水渠与陂塘,有汝南(今河南平舆北)的鸿隙陂,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西南)的芍陂,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的蒲阳陂,会稽的镜湖等,这些灌溉工程规模都很大,一般可灌田几千顷乃至几万顷。陂塘设有水闸,拦江泄水极为方便。在考古发掘中,经常出土东汉水田和池塘组合的模型,说明东汉统治者对农田水利的重视。
东汉时不仅大力兴修水利,而且还用水力进行生产,其影响最大的是水碓与翻车。水碓是粮食加工工具,主要用于舂米,它在西汉末年就出现了,东汉时普遍使用,效率比手舂提高约100倍。翻车就是龙骨水车,用以引水灌溉。这两种工具都大大节约了人力。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的兴修,东汉农业很快得到恢复与发展,垦田面积不断扩大,人口数量逐渐增多。和帝时,垦田面积达7.32亿亩(《后汉书·郡国志》李贤注引应劭《汉官仪》),人口也由东汉初年的2100多万增加到5300多万,接近于西汉平常的最高水平(《通典·食货典》记此时耕地面积为8.27亿亩),如果豪强地主隐瞒的田亩数和人口包括在内,实际的垦田面积和人口数字肯定要超过西汉。
东汉时期,原来经济发展 落后于中原的江南地区此时也开始发展起来,垦田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增加较为显著。如荆州地区的人口由西汉时的360万左右增至620余万,扬州地区的人口由西汉时的320万增至430余万,益州地区的人口由西汉时的478余万增至724余万。其荆、益二州人口增加近一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东汉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颇为显著。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