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史馆和国家修史制度
这个时期所修史学的数量多,体裁种类也多,呈现出贯通“古今”的趋势,开始了修史理论的探讨;同时,国家对修史的管理也开始强化了。
1、史馆和国家修史制度
史馆是唐代常设的管理和主持编修史书的机构。自先秦以来史书修撰都是个人为之,隋文帝开始禁止私人修国史,唐高祖组织修南北朝各史,意在国家管理,贞观三年(629)正式建“史馆”并由宰相掛名监修国史,并设有专职史官。
史馆的建立也就是官修史书制度的形成。唐太宗曾专门令魏征对所修前代史“总加横定,多所损益,务存简正”(旧唐书·魏征传)。所谓“损益”不只是为了体例一致,更是为了统一口径和思想。
史馆所重视主要是当代史的修撰,主要有两种:
一是实录。起居郎记下皇帝言行的起居注,宰相记下皇帝处理军国大事过程的时政记,到一定时候(皇帝死后)由史官据之整理成一朝的实录。唐高祖到武宗16朝都有完备实录(太宗、武后、睿宗、玄宗和德宗甚至有两三种),共计75部785卷。
二是国史。国史与实录并行,但实录是编年体,国史是纪传体。唐人所修当朝国史以一帝或几帝作一书,自太宗至宣宗朝一直没停止国史的编写,分别称纪传、国史、唐书、唐史、唐历,共8种,693卷。这是此前所没有过的现象。
史馆和国家修史对史学的影响有利有弊。史料征集和利用方便了,史官地位提高了,并有了相互切磋的场所。官修史书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统一思想,把史学的功用仅仅局限于提供治乱兴衰之一途,限制了史学的拓展,史学成了政治的附属。再者,众人共同修史固是可以取长补短,但由此一来都缺少了个人修撰时的个性和思想,近代经学大师皮锡瑞说“官修之书不满人意,以其杂出众乎,未能自成一家”( 经学历史P201),正是看到了这一层。
2、唐朝前代史的修撰
在二十四史中,唐以前只修了“前四史”。高祖令人修南北各史未成,太宗鉴此建史馆,官修正史,进度加快,在唐代修成了梁、陈、北齐、北周、隋及晋朝正史。加上私修官颁南史、北史,共8种。
梁书陈书。魏征监修,姚思廉主撰。梁书记肖梁55年历史,共有本记6卷,列传50卷;陈书记陈朝33年历史,共本记6卷,列传30卷。两书文字精炼,资料可靠,但内容缺项多。
北齐书。李白药主撰。共有本记8卷,列传42卷。北齐只有28年,但是书记高欢(496)至高恒(577)共8年历史。原书已佚,宋之据《北史》等书配齐。
周书。今 德 传。共有本128卷,列传42卷。北周只有24年,是书记宇文泰(505)到隋灭周其76年历史。北周五国时间短,但制度多为隋唐沿用,军事力量也强大,是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周的状况,并且附带记载了东承、北齐、西 和南朝的一些情况。原书部分佚失,也是从《北史》中补齐的。
隋书, 魏征监修,颜师古、孔颖达等修撰。共有帝纪5卷,志30卷,列传50卷,记开皇元年(581)至恭帝义宁二年(618)共38年的史实。全书的“史论”都由魏征撰写,代表唐初君臣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念。此书水平高,郑棋《通志·艺文略》率 “迂固以末,嗜不及也”。主要有三个特点:
①将少数民族分为南蛮、东夷、西戎、北狄,叙述清楚;
②〈经籍志〉首次,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后称“四部分类法”,一直在古籍范围内使用;
③志30卷,分10目,是全书精华,详述南北朝到隋末的各种制度沿革。
晋书,原署唐太宗御撰,实际是房玄龄等主编。太宗审看了初稿,并亲自写了宣帝,武帝代和陆机、王羲之传未尾的“论”。其帝记4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记西晋,东晋共155年历史。创“载记”一目,类似《史记》史的“世家”,专记十六国人物史实。
南史和北史。两书均系李延寿私撰。其父李大师曾自编编年史南北朝通史,李延寿承父业改为纪传体,历时16年而成。此时,唐已建史馆制度,不许私人修史,加之李大师一度获罪流放,是书初被秘藏。后朝廷特许流行。南史本纪10卷,列传20卷,记载南朝四代169年历史;北史本纪12卷。列传88卷,记北魏至隋末共五朝232年的历史。是书有意将南北朝各代整体叙述,南史中常有北朝人事,北史也常有南朝人事,使南北形势一目了然。
唐代所修上述八部史书( 私修两部,)占二十四史的1/3,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的修史数量。官修以六部书中虽然依政权而编,却不分正统非正统,没有歧视少数民族政权的观念, 南北一体,胡汉一家,反映了唐代大一统王朝的气度。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