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明代的对外关系

来源: 2017-08-25 11:34

 在明朝仍在正常发展时,西方已开始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度,所以明朝对外关系除与前代相同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外,又加上了一种抵抗外国殖民主义侵略的斗争。 ,注意中国人与外交往中的不同性格和后果。


一、郑和七下西洋
西洋指现在的南洋和印度洋,因在中国的西部而得名(东洋即与日本之间的太平洋)。郑和下西洋,指郑和带领商船队去亚非各国一事。
郑和,小名马三保,回民,祖居云南昆阳。洪武时入宫当太监,侍奉朱棣。成祖在位时,派郑和率船队到各国去贸易。自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1405-1433)的二十余年间。郑和的庞大船队七次出航远行(如第一次有船六十二艘,二万七千余人)。其路线大致为:从苏州到浏家河,或福州、广州出发,经南洋,马六甲海峡,进印度洋,跨越亚非两洲,到了阿拉伯,非洲东岸。
郑和船队远航亚非,尽管所带多为中国的物产名产如瓷器、铁器,丝绸、茶叶和金银等,但为商品出卖的并不多,大部分都赠给国王酋长,施布于寺庙了。目的不是进行交易,而是宣扬明帝国的富庶威力,并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在郑和运航后,亚非很多国家的特使来明朝访问,加强了明帝国与各国的联系。同时,郑和的随行人员还写了不少见闻录,记述所见的地理风貌,人物风俗等,如费信《星搓胜览》,马欢《赢涯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等,是中外关系的珍贵史料。
附,五十年代讨论资本主义萌芽时,有人看到西方原始资本积累时有开拓海外殖民地的一项,就把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资本主义萌芽连在一起,认为郑和是开拓殖民地,这是教条主义的理论。当时明朝根本没发展到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郑和船队航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商业,而是政治,即宣扬国威。(同时还有一种目的,朱棣夺取帝位后,建文帝失踪,据传逃到了南洋,朱棣令心腹太监郑和以商船的名义暗自查访。)再者,即使中国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也不一定非要开拓海外殖民地,这是教条主义地对待《资本论》。
中国是内陆民强,不是海洋民族。

二、华侨流向南洋
明代东南沿海地区有很多人出海谋生,他们中有因土地兼并无法生存下去而出海的,也有为经商和经办手工业出海的。华人流向南洋之始已不可考,但大量出海则是自明初开始的,他们到吕宋,马来等地侨居,渐渐久居不返,到明后期,在南洋的华侨有十多万人。
华侨在南洋,有的用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从事农业和物业,有的不断从中国贩去瓷器、丝绸、铁器等物品与当地人贸易,对南洋各地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连西方人也说,十五六世纪以来南洋“凡一市镇的成立,必不能缺中国人。彼等即系各种事业之经营者,且工作勤苦而工资低廉”(莫尔加《菲律宾》三四九)。
同时,西方殖民者怀着掠夺财富的目的在南洋剥削当地人民,也剥削华人。华侨与南洋人民一起投入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如在吕宋的广东人林风率几千人的水军攻马尼拉的西班牙人;当西班牙总督郎番逼迫华人和吕宋人当兵,继续侵略其它地区时,华人潘和、王民在途中率水军起义,杀死郎番。因此,西班牙殖民者把华侨看成比土著人更危险的力量,野蛮地迫害华侨,如将全部华桥赶出马尼拉,烧毁华侨住宅,前后屠杀华侨两万五千多人。
华侨与土人一起反抗西班牙,西班牙把华侨与土人一起镇压。

三、中日交往与抗倭斗争
自明朝初年,日本就不断派使者来华;明朝也在洪武二、三年接连派人去日本,两国邦交正常。永乐时日本使臣来华,成祖还派官员护送回日本。中日的经济贸易交往也一直在进行,洪武初设宁波市舶司,就是为了与日本交流。日本商人来华后在杭州、南京、扬州等地贸易,商品有刀、剑、漆等,中国商船也到日本的长崎等处,输出丝绸,书籍等,有官方贸易,也有私人贸易,同时双方也在文化方面进行很多交流。
但有些日本“海盗”常劫夺财物,威胁贸易的正常进行,永乐初只好规定双方贸易每十年一次,“人止二百,船止二艘”,宣传时放宽到“人毋过三百,船毋过三艘”。
1.倭寇骚扰与抗倭斗争。自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即明朝一代,日本正处在南北朝分裂时期,战国时期,封建诸侯割据混战。同时为掠夺财富,又纠集一些没落封建主、武士、浪人和走私商人,在海上武装抢掠,特别是抢夺中国的商船,甚至骚扰中国沿海城乡,被称为倭寇。倭寇骚扰自元末即已开始,洪武初掠苏州、崇明,为明朝守军击退。永乐时,一方面允许和限制中日贸易,一方面加强海防,“量地远近,置卫筑城,水陆设防”,破坏尚不严重。正统已降,国家财政日衰,海防渐趋松驰,倭寇侵扰越来越多,给海上贸易,特别是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安全以严重威胁。如正统四年,倭寇便扰浙江台州一村,“发掘冢墓,束婴竿上,浇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造成流血成川。嘉靖时,沿海卫所的战船,哨船,“十存一二”,士兵“十百三四”,凡倭冠“剽掠辄得志”。特别是中国的一些大商人,海盗与倭寇勾结,如汪直、徐海、毛海峰,加重了倭患。嘉靖二十七年明朝派朱纨巡抚浙江,朱纨封锁海面,捕杀通倭海盗,但大商人指使在朝的官僚弹劾朱纨滥杀无辜,迫使朱纨自杀,此后“罢巡视大臣不设,中外摇头不敢言海禁事”,倭寇更加嚣张。
嘉靖三十一年,浙江台州一带被骚掠;次年又进犯海边的温州,宁波、绍兴、及江苏、上海、南京,“滨海数千里,同时告惊”,甚至打到江北的南京,“杀伤四五千人”(明史本传55)。倭寇攻嘉定城时,驻军逃逸,城内有马八百,两人,率众保城,冲入敌阵,杀死十余人。并流传着许多老少妇幼助战的佳话,如嘉定被袭,守军困睡,一个十岁少年巡城时发现告警,在发警的同时被倭寇杀死。淮北铁匠将自己打造的全部刀剑拿来率众御寇;福建长乐城被倭寇炸崩,全城老幼协助守城,抵挡敌人。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戚家军是抗倭的主要力量。他看到明军腐败,便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自励,募集勇士,抵挡倭寇。戚家军主要由农民、矿工组成,戚继光倾家资造武器,在内地沼泽湖泊中训练,然后与倭寇交战十余次,平定了浙江的倭患。然后转入福建,与另一抗倭名将俞大猷平定了福建倭患;俞大猷又率军平定了广东的倭患。才使沿海的倭患平息下去。
2、抗倭援朝战争。朝鲜即隋唐时期的高丽,原与中国有藩属关系,宋代渐渐脱离,元朝时期仍在版图之内,明代成了友好邻居。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并且由于特殊的地理关系,成了中国东北的大门,存亡安危利益一致。
万历年间,日本国内分裂混战的形势也有了变化,丰臣秀吉战胜其它割据势力,统一了日本。为了满足封建主和商人们的贪欲,大肆向外扩张,万历二十年(1592)发动了侵朝战争,战船数百,日军十万,从釜山登陆,很快攻克汉城。朝鲜国王派使向明求援,鉴于日本之意实在中国,明派宋应昌等将兵四万渡过鸭绿江,赴朝抗倭。很快击败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收复部分国土,扭转了战局。丰臣秀吉便以讲和来诱使明军撤军;明朝兵部尚书主和,军队撤回。五年后,丰臣秀吉再次进攻朝鲜,明政府派军入朝,连败日军,日军从海上撤退时,又在釜山附近的海面上与日军展开决战,几乎全歼日本水军,在这次决定性战役中,中国名将邓子龙和朝鲜李舜臣都牺牲了。日军很长时间不再进犯朝鲜。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