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2017解放军文职备考之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事业中精讲(一)

来源: 2017-08-28 22:33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各项事业中(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坚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记的党中央在继续抓紧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文明的建设 的同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四位一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还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要求。这些 关于总体布局的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任务和方针政策的认识,深化了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按照总体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任务来把握,作为统一的工作来部署,作为统一的目标来落 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局的重大战略抉择。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 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 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 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 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 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 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事业。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 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对我 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统筹当前和长远,超前部署 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确定 若干重点领域,抓住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施若干重大 专项,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培育大批创新企业,扎实提 高持续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考点信息链接

  “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 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基本要 求是:(1)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2)坚持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重要支撑。(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 脚点。(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 力点。(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 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经验,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 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七大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 上,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涵盖了转变经济增 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变、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1)由主要依靠投资、 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ft第一、第二、第 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四、建设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 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定要走出一条投人少、产出多、 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伟大进程中取得的新认识、树立的新理念、形成的新任务,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理 念的又一次升华。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协调人与自 然关系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生态文明的实质是科学发展。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 持续。建设生态文明是为了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要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 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家喻户晓、深人人心和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五、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只有走这条道路,才 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 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生产发展,是文明发展道路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发展 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活富裕,是文明发展道路的目的。生产发展,是为了使人民生活富裕。这是推动整个社会走文 明发展道路的关键。

  生态良好,是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走文明发展道路的长远大计。

  六、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由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保障,是深人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 须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资源节约 和环境保护,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动员全体人民更加积极投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好型社会建设,使之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要一代一代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不断地让祖国山 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 的集成和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 关键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

  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主要在农村。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 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 调健康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涵丰富,要求明确,全面体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不仅勾画 出了现代化农村的美好图景,而且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路。这个总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 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要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 面进步r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 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 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多予少 取放活”,尤其在“多予”上下工夫,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增加农民收人,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八、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就是要统筹区域发展,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形成东中西 部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内容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 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举措,是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 大举措,也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坚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要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 要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要统筹城乡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加强了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和 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九、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 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促进国内发展与改革,防范国际经济风险,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 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 优势r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 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利用外资方 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 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 作;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部分,是党带领人民通过革命、 建设、改革长期实践找到的在中国实现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内容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重要阶段性特征之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 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 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 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 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 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十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反映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对党长期执政正反两 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党对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党把推进党的建设 新的伟大工程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的高度自觉。

  科学执政,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 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组织和带领人民共同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 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 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核心是要为人民执好政、章好权。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 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

  领导水平,在为人民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发展党的先进性、永葆党的先进性。

  十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党的十七大把“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作为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任务。

  民主法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 监督,坚持依法治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人民依法充分行使管理国家 和社会事务的权力。自由平等,就是全体公民摆脱一切压迫、剥削和歧视,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 会地位,获得有尊严的生存和全面发展。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 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人们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期待和要求,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不同领域,表现不完全相 同。促进和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义,必须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客观实际出发,从两个基本 方面推进:第一,推进制度建设;第二,树立基本理念。制度和理念,在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不可或 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培养,对于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 平正义制度的建设和环境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没有正确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法治、自由平 等、公平正义理念,不可能建立起真正好的制度;即使有了好的制度安排和设计,也不可能真正有效地 实行。因此,要真正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就要从法制、道徳、核心价值体系三个环节入 手,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十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党的十七大把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一 项重大任务,并要求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这一要求,充分体现了 我们党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高度重视,顺应了扩大广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客观要求,对扎实推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扩大基层民主,是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随着中国的发 展和进步,全国各地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渠道增多,民主的实现形式日益丰 富。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 层民主自治体系。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 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巳经成为当代中国最 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 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 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 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 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 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十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 胞关系和谐。这是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更好地运用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最大限度地调动 一切积极因素,共同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战略要求和战略举措。

  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是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促进政党关系和谐,就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 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 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

  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就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 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就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 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促进阶层关系和谐,就要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促进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就要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 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处理好这五大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优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社会主义宗教制 度的优势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各阶层和广大海外侨胞的智慧和力量就能得到最大限度 的运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了强大的力量支撑。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