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解放军文职备考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精讲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_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在这次中央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 要讲话,实际上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要实现四个现代 化,必须靠实事求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 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 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 优良传统,提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 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 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为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时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 方向。这次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始了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坚强决心。
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间题的决议》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六中全会。会议的议程是:审议和通过 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改选和增选了中央主要领导成员。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内容主要有:
(1)科学地分析了党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指导思想的正确与错误,及产生错误的主要因素与社会 原因。
(2)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
(3)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 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的前进方向,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 奋斗目标: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大力发展社会生 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有步骤分阶段地 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 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必须建 设具有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党等。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意义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 乱反正的任务。
三、中共十二大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强调指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这个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二大提出的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 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会提 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 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次大会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在 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大会 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建设社会主义 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因此,在促进经济建设全面高 涨的同时,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这些任务的提出,体现了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要求,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更 加全面深刻。党的十二大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是党的历史上的 一次重要的代表大会。
大会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选举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十二 届一中全会上,胡耀邦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十二大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向全国,农业生产 终于摆脱长期停滞的困境。农村改革的成功,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 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决定》在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 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决 定》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 彻按劳分配原则;以及加强党的领导,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决定》精神指导下,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 同时,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 自主权;改革计划体制,使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和方式有所调整。同时,在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商 业、劳动工资、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也都开始进行改革。城市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出现了前所未 有的活跃局面。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