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耳与颞部
耳与颞部
一、检查方法
(一)CT检查方法
耳部检查采用高分辨CT机,以1~3mm薄层连续扫描为妥。检查软组织以高毫安秒,检查骨结构常用低毫安秒扫描。对富血管病变及与颅底,颅内相关病变,常规作增强扫描。颞骨内部的解剖结构和排列方位不同,在不同位置的层面上显示程度有差异,为较好的显示某些细小结构,可根据要求选择适当的检查位置与角度。通常应用 Chakers推荐的四个角度和层面来扫描耳内的解剖结构, 即(1)0°横断面扫描; (2)30°横断面扫描;(3)70°冠状面扫描;(4)105°冠状面扫描。检查时力求头部双侧位置对称,以利于对比观察。骨结构应用高窗位观察,内耳密度在2000Hu以上,窗位可达3000~4000Hu才可清晰显示。对一些细小结构可放大观察。欲了解内听道情况可作气池CT扫描,此方法现已少用,为MRI所取代。
(二)MRI检查方法
在MRI上骨组织呈极低信号,可直接显示颞骨内结构。用头线圈扫描,因其Fov较大,加之其它因素,图像不理想,对细微结构显示欠佳。应用颞部表面线圈可获高分辨率图像。若应用Gd-DTPA增强检查、效果更佳。目前MRI已成为检查感觉神经性耳聋中的耳蜗后听力损害的神经性耳聋和颅底、颅内听力传导神经病变的主要方法;一般以3~5mm层厚,作T1加权,质子加权及T2加权成像,MRI可同时获得脑干及幕上脑部图像。扫描操作条件可根据机型的不同及病变情况而定。
二、正常影像表现
(一)正常CT表现
1 外耳道:为一管状低密度区,内壁为一薄层软组织,代表鼓膜,横断面可显示前后壁,还可观察到鼓环后壁的鼓嵴,冠状位较好的显示上、下壁。
2 中耳:结构较复杂。分前、后、内、外、顶和底壁,鼓室腔还分为上鼓室、鼓室和下鼓室。其内有听小骨及听小骨的支持结构即肌腱和韧带。锤骨、钻骨和镫骨自鼓膜至迷路形成一骨链,借助韧带和肌腱悬吊在中耳内。
3 内耳:含骨性和膜性迷路,周围致密骨为耳囊。骨性迷路有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
4 内耳道:呈冠状走行,镰状嵴分内耳道为上、下两个部分。
5 面神经管:分三段,即一、二段面神经管水平段,第三段的垂直段。
(二)正常MRI表现
在MRI上、外耳道腔内气体和骨壁不显信号,皮下脂肪高信号可表达耳廓和外耳道轮廓。中耳腔内气体与听骨无信号,鼓室粘膜呈线状较高信号。不显示内耳骨迷路,其内充淋巴呈高信号,显示耳蜗、前庭、半规管和前庭导水管的线状轮廓。岩乳突骨及气房无信号,岩骨尖含脂性骨髓呈高信号。薄层扫描可示面神经、听神经。
三、耳及颞部病变
(一) 颈静脉球窝高位
颈静脉球窝常不对称,右侧常大于左侧,而且可以高位。Wadin’s倡用以圆窗下
缘和耳蜗底下缘为标志,若颈静脉球窝顶高度超过这些标志则属先天高位异常。如果高位颈静脉球窝向上突入中耳鼓室底部,骨壁尚完整,或缺损较小,可无临床表现,不易发现,仅CT及MRI检查时偶尔发现。若窝顶骨壁缺损较大,颈静脉疝入鼓室腔,于鼓室后出现血管性肿块,伴搏动性耳鸣及听力丧失,耳镜检查可见蓝色鼓膜,称中耳颈静脉球疝。CT冠状面可示中耳底部软组织肿块,顶部骨壁变薄、缺损,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的球形阴影,并为颈静脉的一部分。在MRI上高位的颈静脉球窝呈流空的无信号,当血流慢、涡流时可有信号。要与血管球瘤相鉴别。
(二) 副神经节瘤
副神经节瘤属化学感受器肿瘤,也常称之为血管球瘤。颞骨为好发部位,可单独发生,少数多发或双侧发生。有家族史,可恶变及远处转移。以中年女性多见,生长慢,多有搏动性耳鸣。在耳部可分局限于中耳的鼓室球瘤和较常见的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动态增强CT扫描和MRI为较佳的检查方法。
[CT和MRI表现]
1 鼓室球瘤:早期肿瘤局限于中耳,增强后薄层CT扫描可见密度较高的软组织小肿块,附着于耳蜗鼓岬部或下鼓室,骨质无破坏。进一步发展肿块充满鼓室,鼓室和听小骨受破坏,并进一步向乳突发展。MRI平扫难以发现鼓室内小肿块,注入Gd-DTPA增强扫描才能显示。
2 颈静脉球瘤(Tumor of Glomus Jugulare) CT平扫示颈静脉球窝内软组织肿块,显著异常强化,动态CT扫描呈现动脉型增强曲线。颈静脉球窝扩大、骨质破坏,边缘不规则,肿块可扩展至鼓室内,进一步可破坏邻近结构,甚至破入中颅窝底。在MRI上颈静脉球瘤为富有点、条状低信号血管的肿块,T1加权像呈低等信号,T2加权像呈等高混杂信号,为“盐和胡淑”样外观,可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可更好的显示肿瘤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也可较清楚的分辨瘤内的出血改变。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