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原发性肝癌

来源: 2017-09-24 23:44

 一、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多见。高发于40-49岁年龄组,男多于女。目前认为与肝硬变、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等有较密切的关系。原发性肝癌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中晚期临床表现主要为肝区疼痛、肝肿大以及全身和消化道症状。甲胎蛋白(a-Fp)测定对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在无肝癌其它证据情况下,a-Fp>500ng/ml持续一个月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等即可诊断为肝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是诊断肝癌敏感且有效的方法,可检出直径小于2cm的肝癌。肝癌动脉造影表现为:(1)显示肿瘤血管,表现为肿瘤

区大小不均、 形状不规则的血管影或呈湖样充盈,供血动脉粗;(2)动脉拉直和

移位,边缘不规则且僵硬;(3)毛细血管期可见肿瘤染色,呈高密度的结节影;(4)肝实质期显示为充盈缺损区;(5)有时可见动静脉瘘,相邻的门静脉早期显影。

    早期肝癌或小肝癌是指瘤体3cm以下,不超过2个瘤结节的原发肝癌。晚期肝癌的肉眼类型可分三型:(1)巨块型: 可为单个巨块,其周围有时可有小的散在瘤结

节,称巨块卫星型;(2)多结节型:此型最常见,常发生较重肝硬变肝内,易侵犯肝内门静脉分枝;(3)弥漫型:癌组织弥漫于肝内,一般形成极小的结节或无明显结节形成。此型少见。

[US表现]

1 巨块型:(1)肝区内见大的实性肿块,可以是多个肿块融合镶嵌而成;(2)肿块多为椭圆形成分叶状,边缘不规则,部分肿块周围有弱的声晕;(3)内部回声多为强回声,粗细不均,如坏死可见不规则的液性暗区;(4)少数肿块从肝边缘向外生长;(5)肿块后方回声衰减。

2 结节型:(1)直径一般在3~5cm以内,单发性或多发性分布于肝内;(2)呈强回声、等回声或弱回声型,回声常不均匀;(3)单发结节边缘较清晰,声晕显著。多发性结节的边界常不清晰,结节的大小常不一致;(4)多数伴有明显的肝硬化表现。

3 弥漫型:(1)肝脏变形,表面凹凸不平,呈细锯齿状,似肝硬化,部分患者肝肿大;(2)肝实质弥漫性回声紊乱,可见许多直径1cm左右的可疑结节;(3)肝静脉和门静脉分支扭曲,变形,回声减弱,管腔内多见癌栓引起中低回声;(4)肝脏深部织回声衰减。

4 小肝癌型:(1)直径<3cm,单发性为主;(2)回声强度一般与癌结节大小有关:小结节(<2cm)为弱回声,瘤体增大逐渐转为等回声以至强回声。总的来说,弱回声居多数;(3)边界清晰,常有完整声晕;(4)癌肿后方回声增强;(5)大多数与肝硬化合并存在。

5 原发性肝癌的间接征象:(1)肝肿大,肝脏外形发生改变;(2)卫星结节:多位于原发病灶周围,呈低回声;(3)门静脉癌栓:门静脉及其分支内见稀疏中等回声的团块;(4)边缘血管征:肿瘤附近血管受压、中断、移位或血管包绕在肿块的边缘;(5)胆管和肝门部受压出现局部或整个肝内胆管扩张;(6)淋巴结转移,多位于肝门、胰周、脊柱和大血管前。

6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象(CDFI):原发性肝癌的血流供应90~99%来自肝动脉,血流压力高,流速较快,也有人认为肝癌细胞的生长初期为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当肿瘤大于2cm时以动脉供血为主,门静脉仅营养肿瘤周边。总之,原发性肝癌CDFI表现血供丰富,以动脉供血为主,有时动静脉血流同时存在。

[CT表现]

()平扫表现

1 病灶大小:平扫很少显示出直径1cm以内的病灶。不少病例病灶被发现时已为巨块,可占据一段、一叶甚至肝脏的大部分,造成肝脏的变形和轮廓改变。

2 病灶数目:多数为单个,但多个病灶的也不少见。可为多发结节、巨块伴结节、2个或以上巨块。弥漫型则为大小均等的细小结节几乎布满整个肝脏。

3 病灶分布:右叶最多见,其次为左叶,尾叶最少见。病灶可位于肝脏深部,但以表面为主。少数肿块可以带蒂明显突出于肝脏外,甚至造成肝内抑或肝外的定位困难。肿块伴结节,结节可位于巨块周围,成为卫星灶,也可散布于其他的段或叶。

4 病灶形态、边缘和密度:绝大多数呈圆形或卵圆形,少数呈分叶状,个别浸润生长的肿瘤形态极不规则。病灶边缘与肿瘤生长方式密切相关,以膨胀生长为主的增长较慢,压迫周围肝组织或引起周围肝组织纤维化反应,形成假包膜。这种类型的病灶边缘十分清晰,且光滑。如假包膜较厚,在平扫图上表现为一圈透亮带,即所谓的晕圈征,将病灶与正常组织隔开。如病灶与周围组织密度相近,晕圈征则为平扫图上发现病灶的唯一征象。如果包膜较薄,CT无法显示,但病灶边缘常较清楚。小的结节边缘往往清楚。浸润性生长的肿瘤无包膜形成,边界极为模糊。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肝癌,大部分呈膨胀性生长;其包膜不一定完整,或常被肿瘤浸润或突破,以至病灶边缘也可模糊,或部分模糊,部分清楚。绝大多数病灶在平扫图上显示为低密度,但也有等密度或高密度的。脂肪肝或肝硬化伴脂肪肝的病例,由于肝脏密度下降,与病灶之间的密度差异缩小,也为等密度病灶的一个原因,如脂肪肝特别显著,病灶反而成为高密度。 CT图上病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当病灶中的发生坏死、出血、钙化或伴脂肪变性时,密度显得不均匀。大的肿瘤病灶坏死很常见,且与肿瘤大小成比例。坏死灶密度偏低,在平扫图上不一定都能清楚显示。病灶内钙化和出血为少见表现。钙化形态为斑点、斑片状或无定形。新鲜出血密度高于软组织,但远低于钙化。肝癌结节中偶见脂肪成份,致病灶密度不均匀。

()增强表现

1 动态增强CT表现,如果是同层动态扫描,针对肝癌病例,扫描起动时间要早,因为大部分肝癌病例血供较丰富。肝癌病灶在同层动态增强图上的表现:肝癌主要接受肝动脉供血,在增强早期(动脉期)CT值即迅速上升达到峰值,并超过肝实质。在平扫图上,原为低密度病灶此时反而高于正常肝实质,出现早期高密度强化征象,病灶峰值停留的时间很短,然后迅速下降,与浓密显影的主动脉下降速度几乎一致。随着肝实质的CT值上升,两者的密度接近,出现第1次等密度交叉,此后病灶的CT值缓慢下降,而正常肝实质继续上升,病灶又成为低密度。当肝实质处于峰值时,两者密度差异也最显著。2~3分钟后,肝实质的CT值开始下降,再次与病灶密度接近,出现第二次等密度交叉。肝癌呈速升速降型,峰值较肝实质高,而持续时间短。病灶从相对高密度到等密度然后低密度的轻变过程要30~40秒时间,反映了造影剂快进快出的特点。

(1)病灶同层动态扫描,凡肿瘤血供丰富的,与正常肝实质对照均出现从高密度、等密度到低密度的三步曲,整个过程短暂,时间密度曲线呈速升速降型,这是肝癌的特征性表现。

(2)另外一部分病例,不出现早期高密度增强,但分析时间密度曲线,仍为速升速降型,符合肝癌特点。

(3)少数病例虽有强化,但不显著,曲线也不典型。

(4)早期强化,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直径在2cm左右的小病灶趋向干均匀,而大的病灶往往不均匀,病灶中心有坏死的肯定不均匀。坏死区域无强化,仅病灶周边部强化,或中间有分隔的部分强化。

(5)平扫图上呈等密度或高密度的病灶,增强后通常表现为低密度。少数在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

(6)平扫图上见到的包膜均为低密度透亮带,增强后于动脉期有以下几种表现:多数仍为低密度环影;环影消失,表明呈等密度改变;少数为高密度环影;也有分成内外两层的,外层高密度而内层低密度。

(7)大的包膜型肿瘤,坏死与分隔并存,分隔有明显强化,坏死区域则无强化。在CT图上有时呈分房状。

(8)增强后病灶与周围组织之间密度差明显扩大,分界较平扫时清楚,但浸润型依然模糊。

(9)病灶内出现动静脉分流征象,为肝癌的特征之五,团注增强之早期,病灶中心见与腹主动脉密度一致的血管影,此时门、腔静脉未显影,提示肝动脉与门静脉之间有分流存在。

2 常规增强CT表现  如干动脉期通过病灶层面,可出现高密度强化:如病灶刚好落在等密度期,小的病灶被掩盖:大部分病灶落在低密度期而得以显示,这是常规增强最常见到的情况。所以强调肝脏扫描平扫与增强必须结合。

动态增强扫描较常规增强扫描有如下优点:①小病灶的检出率提高;②同层动态CT提高病灶性质的鉴别能力,以及鉴别的可靠性;显示肝内血管解剖较优;显示血管侵犯和癌检形成较优。

弥漫型在原发性肝癌中最为少见。它的病理特点为肝内广泛分布的小癌结节,大小和分布趋向均匀。结节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没有巨块。门脉内癌栓形成发生率极高。几乎都有明显的肝硬化病变基础。由于结节很小,且有肝硬化存在,平扫CT往往不能显示个别的小结节,或显示的结节数远少于实际数目;多数表现为肝脏密度明显不均匀。注射造影剂后扫描,病灶与肝实质之间密度差异增大,整个肝脏显示无数大小相位的低密度小结节,彼此可以分开,病灶边缘有强化。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