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脾肿瘤
脾肿瘤
【临床与病理】
原发于脾的肿瘤(splenic tumor)极为少见,有良、恶性之分,前者常见的有血管瘤、错
构瘤以及淋巴管瘤,后者又分为原发恶性肿瘤、转移性肿瘤和淋巴瘤。良性肿瘤以血管瘤最多
见,常为海绵状血管瘤,由于肿瘤生长缓慢,多无临床症状。恶性肿瘤中以淋巴瘤多见,在大
体病理学上,病灶可呈弥漫的细小结节型、多发肿块型或单发巨大肿块型。临床上多见于40
岁以上患者,可有长期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脾大、左上腹疼痛等症状。
【影像学表现】
(1)海绵状血管瘤
1)超声检查:显示为边界清楚的圆形强回声,强回声区内显示小的无回声和强回声间隔
光带,呈网络状。彩色多普勒显示血管瘤周围或其内部可有脾动脉或脾静脉的分支绕行或穿
行。血管瘤内部无血流信号显示。
2)CT检查:平扫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可能有少许钙化存在,增强扫描
时与肝血管瘤可相似,也可呈不均匀轻度强化。 .
3)MRI检查:由于肿瘤内具有瘤样扩张的血管成份,血流缓慢,T,wI上表现为境界清
楚的低信号区域,TzwI上呈明显高信号。Gd—DTPA增强后大多数瘤灶明显强化。
(2)恶性淋巴瘤
1)超声检查:可以是全身性淋巴瘤累及脾脏,也可以是原发于脾脏。其超声表现:①脾
弥漫性增大,脾实质回声减低或正常,光点分布较均匀;②部分患者脾实质内显示单个或多个
散在分布的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多个结节融合可呈分叶状;③多发性结节状淋巴瘤呈
蜂窝状低回声,间隔呈较规则的线状强回声带。
2)CT检查:①脾脏增大;②平扫可见脾内单发或多发稍低密度灶,边界不清或清楚
(图14 23);③增强扫描病灶轻度不规则强化,与正常脾实质分界清楚;④同时可伴有腹膜
后淋巴结肿大。
图14—23淋巴瘤
.d.b.增强CT见纵隔(a)、肝脏、脾脏(b)内均有病变存在
3)MRI检查:可仅表现为脾脏弥漫性增大,也可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肿
块,边界不清,在T,wI及TzwI表现为不均匀性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信号较
正常脾脏为低,典型的可呈“地图”样分布,可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诊断与鉴别诊断】
脾海绵状血管瘤超声和CT表现均类似于肝海绵状血管瘤,个别疑难病例可借助DSA进
一步检查确诊。超声、CT和MRI均可对脾恶性淋巴瘤作出定位诊断并判断肿瘤与周边的关
系·同时可显示其他部位肿大的淋巴结,但在定性诊断方面仍需密切结合临床和实验室资料。
(二)脾脓肿
【临床与病理】
脾脓肿(splenic abscess)是细菌侵入脾内形成的局限性化脓性感染。多继发于全身性感
染血源播散至脾或脾周围有感染或外伤、梗死后并发。脓肿可单房或多房,可弧立或多发。患
者临床上可表现为全身感染症状并脾区疼痛。
【影像学表现】
X线检查:可见左上腹肿块,左隔升高,活动受限,常伴发胸膜反应和胸腔积液以及左肺
盘状肺不张,如在脾区发现气一液平面,则具有诊断意义。
超声检查:脾轻至中度增大。初期病灶呈不均匀低回声至中等回声区,边界不清楚。中期
坏死液化后脓肿表现为无回声区,周边有较强回声带环绕,无回声区内可具光团、光带、光点
回声。抗感染治疗后,无回声区范围可明显缩小。
CT检查: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单发或多发,CT值差别较大,一般<30HU,境界清
楚。增强后脓肿壁发生环状增强,有时脓肿内密度不均或有气体存在。
MRI检查:典型脾脓肿的脓腔表现为圆形长T。低信号和长T:高信号。Gd—DTPA增强
后脓肿壁呈环形强化,壁厚、均匀一致,边界清楚,有时可见多房状强化。如果在脓腔内见到
低信号气体影或不同信号强度的分层现象,是脾脓肿的特征性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一般可作出诊断,但应注意与膈下脓肿、脾囊肿等鉴别,诊
断困难时可行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