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热点:原作者做不了高考阅读题,标准答案令人忧
6月7日,语文科高考结束,不知道其他考生如何,但浙江考生似乎过得并不怎么好。许多浙江考生表示,今年的语文阅读题《一种美味》太难,许多人笑称,“高中三年,竟然输给了一条草鱼”(文章里的美味,指的是草鱼),而该文作者巩高峰也被众多网友人肉了出来,而让大家觉得好玩的是,他自己对于自己的文章也只能“阅读”无法“理解”,“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怎么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6月8日《重庆时报》)
无独有偶,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林徽因的经典散文《窗子以外》也出现在了高考语文全国卷II的阅读理解题里。要求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结果学生急了:“比作文更懵的是林徽因的阅读!”
总之,还得等标准答案出来,看给我们怎样的“惊喜”,但估计更多的人是一种无奈和担忧。
其实,前些年,这样的现象早就有了。
2010年2月6日《新民晚报》报道,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曹旭的一篇散文,被某名牌高中选作期末语文考试题,包括提炼主题思想、解释字词含义和分析写作意图等。有学生拿着这份考卷去请教曹先生,不料曹先生给出的答案竟与“标准答案”风马牛不相及。还有一个趣闻,是关于当今牛人韩寒的,他在上中学期间的一次语文考试,考题的阅读分析题出自他的文章。可是,考试结果让他大跌眼镜,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全然不是他理解的那回事!
语文教学是一个灵动的过程,它是开放的、伸展的、灵活的,不应该有太多的束缚、太多的羁绊、太多的标准。只有这样,学生在这自由天地中才能轻松翱翔,愉快吸收,灵活运用,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而长年对“标准答案”的要求,正在阉割学生的创造力。
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要找出火花,找出不怕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还有创造力和批判式思考技巧。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至高境界,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超出。而所谓的“标准答案”,过多地器重学生的记忆功能而忽略了培育学生的思考功能,“你就记住了,遇到这样的题,就这样答,如果不这样就扣分。”学生呢,久而久之,失去了自我,不再敢质疑,某种程度讲,成了一个做题的机器。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个性化的产品就越值钱,越是工业标准化流水线的产品就越便宜。但生活没有标准答案,回首前尘往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运算法则。
一个过于追求标准化的社会,会抹去差异,消灭多元,把本该五彩缤纷的世界弄得像雾霾那样单一模糊。
当然,一个社会要有共同的底线,所以有了法律和道德,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与思考应当唯标准答案马首是瞻。“标准答案”的背后,是考生的命运,是命题者的权威,当人人不得不向所有貌似客观公允的“标准答案”低头时,我们看到的,只能是一个远离了创造和创新精神的世界。
我们背会了许多标准答案,但最后忘了问题应该是什么!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丁慎毅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