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
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2、《乌得勒支和约》: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结成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乘机与法作战,神圣罗马帝国则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结成反法同盟。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与1713年4月签订合约。内容:(1)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得到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发挥重大作用;(2)菲力浦五世保留了西班牙王位,但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法西两国永远不合并;(3)英国在合约中受益最多,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4)法国的霸权不复存在,尽管保住了大陆强国地位,但海上势力被大大削弱了;(5)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为日后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奠定了基础。评价:瓜分了西班牙王国,并成为划定后来欧洲民族国家疆界的基础。
3、北方大战: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彼得一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与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与南方的土耳其达成妥协,并同丹麦、波兰等结成“北方同盟”,最终打败瑞典。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得和约》。通过此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及沿岸地区,使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海国家,俄国步入欧洲强国行列。从此,俄国开始在欧洲国际政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瑞典则丧失了它所有的波罗的海省份,只保留了芬兰的大部分地区。
4.俄普奥分波兰:波兰在17世纪曾是欧洲一个大国,但是到了18世纪时,它已经被称为是“欧洲病夫”。国内政治腐败,贵族斗争不已。1773年----1775年波兰国内发生了王位继承战争,无力抵御外力的干涉,此时的俄国和普鲁士又不断进行领土扩张,使波兰感到无所适从。奥地利在丧失了重要工业区西里西亚之后,更不能坐视普鲁士无限制扩张。1772年、1793年及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瓜分。1772年进行了第一次瓜分,俄国得到了第聂伯河以东地区;普鲁士占领了瓦尔米亚等地;奥地利得到了加西里亚,使波兰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和领土。1793年进行了第二次瓜分,俄国得到了乌克兰和立陶宛的一部分,普鲁士得到了担泽和波滋南。由于俄国和普鲁士在瓜分前缔结了条约,瓜分之后才通知奥地利,奥地利在这次瓜分中没有得到任何好处。1795年进行了第三次瓜分,并在1794年俄国与奥地利签定了瓜分波兰的条约,因此在这次瓜分中,俄国得到了立陶宛等地,奥地利则占领了克拉科夫和卢布林,普鲁士则得到了波兰首都华沙。评价:俄普奥三分波兰,是欧洲强国在扩张中玩弄的强权政治和秘密外交,牺牲弱国利益的典型例子之一,俄普奥的欧洲大国地位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5、七年战争(1756-1763):奥地利战争后的《亚琛条约》不仅没能解决英法间和普奥间的旧有矛盾,而且还平添了许多新矛盾。于是英普集团和法奥俄瑞(典)集团双方发生了这次混战,史称“七年战争”。战争的实质:一是普奥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二是英法争夺殖民地与海上霸权。战争历时七年,最后以《巴黎和约》和《胡贝尔图斯堡和约》的签订而告终。这次战争在欧洲没有引起疆界的变化,但对列强的地位和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奥地利地位削弱,普鲁士地位上升,两国的仇恨和争霸更加激烈;(2)战争为俄国进一步向欧洲扩张创造了条件,在东北欧的未来事务中,俄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法国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4)国际政治的中心从西欧开始转向东欧。战争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