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考试-戏剧与影视考试资料:德国戏剧作家作品
(一)莱辛(1729~1781) 困苦的一生
31岁写成美学巨著《拉奥孔》,36岁写成《汉堡剧评》。德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德国民族戏剧的创始人
莱辛的剧作主要有悲剧《萨拉·萨姆逊小姐》《爱米丽雅·迦洛蒂》,喜剧《明娜·封·巴尔赫姆》《老处女》《犹太人》《自由思想家》,思想剧《智者纳旦》。
《爱米丽雅·迦洛蒂》五幕悲剧
意大利瓜斯塔拉公国亲王贡扎加为利益准备与一位公爵小姐结婚,但偶遇出身没落贵族的少女爱米丽雅后垂涎其美色,抛弃原来的情妇,并示意他的侍卫长、心狠手辣的马里内利雇用强盗杀死了爱米丽雅的未婚夫,将爱米丽雅骗至亲王宫中。
爱米丽雅的父亲奥多雅多闻讯赶来,在强权面前无力反抗,最后在女儿的要求下,忍痛将爱米丽雅刺死。
《爱米丽雅·迦洛蒂》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他们打扮成正人君子,任意残害人民。
爱米丽雅父女虽然痛恨封建贵族的黑暗统治,但缺乏力量去搏斗,只能发出抗议,从中可以看出德国资产阶级的弱小。剧作好人毁灭、坏人逍遥的结局也是当时德国政治的真实写照。
侍卫长马里内利是个巧言令色、诡计多端、手腕毒辣的小人,对席勒《阴谋与爱情》有一定影响。
莱辛的理论贡献
1、《拉奥孔,或称论画与诗的界限》1766
希腊神话:拉奥孔是希腊神话中特洛伊的祭师。他劝阻特洛伊人把希腊人的木马移进城内,激怒了袒护希腊人的海神,海神派遣两条大蛇把他和两个儿子一起缠死。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前70~前19)写有史诗《伊尼特》,描写拉奥孔被蛇缠住,痛苦挣扎:
这时他向着天发出可怕的哀号,正象一头公牛受了伤,要逃开祭坛,挣脱颈上的利斧,放声狂叫。
德国古代艺术史家文克尔曼(1717~1768)的《论希腊绘画和雕刻作品的摹仿》认为,雕像中的拉奥孔虽然遭受巨大痛苦,但并不号啕大叫,而是节制着自己的感情,口仅微张,显示出希腊艺术所特有的古典理想:"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希腊艺术有一种普遍和主要的特点,这便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正如海水表面波涛汹涌,但深处总是静止一样,希腊艺术家所塑造的形象,在一切剧烈情感中都表现出一种伟大和平衡的心灵。
莱辛的疑问在于:"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刻里不哀号,而在诗里却哀号?"
莱辛认为:
诗中所描写的拉奥孔极度痛苦和雕刻中所表现的拉奥孔单纯静穆,是由诗与画的不同特点造成的。
美来自客观的"有形体的对象",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可以在形状、行为、思想各方面表现出来。美表现在形状上,就是物体美;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动作美;表现在思想上,就是精神美。
艺术的目的就是对美的追求、表现和占有,由于各门艺术在题材、媒介、方式各方面的不同,所以在美的表现上也就不同。
绘画作为模仿物体的艺术,适于模仿物体美。
诗是持续性的模仿艺术,适于描绘动态美。
莱辛认为,诗描写的是现实生活、人的动作。诗人不能采取静观的态度,而应以行动参预生活;诗应当"从画的桎梏里"释放出来,面对现实生活。
针对当时德国流行的抽象冷漠、浮华虚荣、矫揉造作的古典主义艺术气息,莱辛通过对《拉奥孔》的论争提出要重视现实生活和突出个人情感,讲求自然人性和公民义务,这也正是他所追求的新兴艺术。
《拉奥孔》是启蒙运动时代对前此的人生理想和文艺思想进行批判和斗争的产品,对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改革与民主改革都起了推动作用。
--朱光潜《拉奥孔》"译后记",莱辛《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2、《汉堡剧评》
《汉堡剧评》是莱辛继《拉奥孔》之后又一部重要理论著作,包含莱辛为汉堡民主剧院历次演出而撰写的评论,共104篇,是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重要文献:
①莱辛强调德国应该有自己的民族戏剧,即市民剧,具有鲜明的战斗意义;
②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要用道德行为和崇高的思想感情来感动观众;
③戏剧要注重表现人物性格,且不能脱离人物所处的环境。
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文艺批评家、剧作家,德国古典现实主义的奠基者,德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歌德和席勒的直接的先驱。
德国文学的革命不是由一个伟大诗人开始,而是由一位智慧而刚毅的批评家莱辛来完成的。
--《别林斯基选集》第三卷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