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医学影像技术(二十一)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ymphogranuloma):
[概述] 1937年金显宅等首次报道嗜酸性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1964年林丛建议改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984年日本学者Kimura报告类似病例,称之为Kimura病。欧美国家称之为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目前大多数人认为上述这些病名可能是同一性质疾病,只是病损累及组织的深浅、浸润细胞的密度和血管增生的程度不同。累及腮腺时腺体内见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病变血管增生。主要为淋巴结肿大、淋巴细胞增生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结以外的病变表现为肉芽肿,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或血管周围玻璃样变。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血清IgE增加沉积有关,受累组织中有肥大细胞和血液中有抗白色念珠菌抗体,因而认为本病属变态反应性疾病,白色念珠菌可能为致敏菌。病损可累及皮肤、皮下组织、深者累及肌肉、淋巴结和腺体。
本病好发于20~40岁成年人,大多数为男性,可以累及涎腺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发病。发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上以腮腺区、耳后区的无痛性肿大为主要特点,偶可自消,但易复发,通常有时轻时重症状,伴有瘙痒感,表面皮肤有浅褐色色素沉着,实验室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0.05,符合这两个条件,应首先考虑此病。该病对激素治疗敏感,但停药后可复发。
声像图特点 显示单侧或双侧腮腺可以同时发病。腺体内可见单个或多个肿块,呈椭圆形或分叶形,大小在1.0 cm~3.0 cm,单独的小的肿块类似淋巴结声像,多个肿块可以融合,内部呈低回声,分布欠均匀,少数内部有小的无回声区呈混合性回声分布,肿块后方回声增强,包膜回声带有或不明显,硬度一般。
不典型声像图则表现为腺体内有多个低回声区肿块,类似淋巴结回声,呈椭圆型或不规则形,境界清晰,可见类似淋巴门结构。
CDFI 显示肿块内部血流信号一般或较丰富,呈分支状或条状。
脉冲多普勒 测得典型的动脉频谱和典型静脉频谱,收缩期峰值流速15~40cm/s。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