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军队文职考试教育学专业备考考点:德育

来源: 2018-07-24 16:16

   【德育】

  第一部分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一)含义:学校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Ps:德育包括:社会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家庭德育。

  (二)德育的性质

  1. 德育具有社会性,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 德育具有历史性,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

  3. 德育具有继承性,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4. 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德育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二、德育的意义

  1.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国家层面)。

  2. 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学生层面)。

  3. 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三、德育的目标

  1.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是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2.确立依据:

  (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3.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目标

  小学:

  a.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b.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c.…………的道德思维和评价能力;

  d.……………自我教育能力。

  初中:

  a.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

  b.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道德概念、法制观念;

  c.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和文明行为习惯;

  d.遵纪守法,懂得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e.讲科学,不迷信;

  f.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四、德育的任务

  1. 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三观。

  3. 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义基本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4.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素质。

  第二部分 (中小学)德育内容

  德育分为三大类: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马列主义教育

  环境教育

  第三部分 德育过程

  一、概念和构成要素

  (一)含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对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构成要素

  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互相制约的因素构成。

  二、基本矛盾:即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体现。

  ★三、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情、意、行的关系)。……论述题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构成学生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这四个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 具体来说:

  a.知即品德认识,包括品德知识&品德评判两个方面。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b.情即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实现执行转化的催化剂。

  c.意………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d.行………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总之,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一般说来,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顺序形成和发展的。但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征,或从训练行为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最终达到儿童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三)……………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第四部分 德育原则

  一、概念: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二、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1.基本涵义: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要求:a.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b.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代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c.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基本涵义: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此原则亦称循循善诱原则。

  2.要求:

  a.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b.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c.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涵义: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要求:

  a.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b.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c.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四)知行统一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2.要求:

  a.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b.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c.对学生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d.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五)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要求:

  a.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

  b.………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c.………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的贯彻到底。

  (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的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2.要求:

  a.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b.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c.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发展。

  (七)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因势利导,化消极因为为积极因素。

  2.要求

  a.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激发其上进心。(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

  b.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觉开展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c.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八)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要求:

  a.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b.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活动;

  c.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统一起来。

  (九)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要求:

  a.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事实、先进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法教育引导教育学生;

  b.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c.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第五部分 德育模式

  概念: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手段、方法、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三种:

  一、认知模式

  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二、体谅模式

  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教育学家 彼得.麦克费尔 提出。

  三、社会模仿模式

  美国的 班杜拉 创立的

  四、价值澄清模式

  美国 ;拉斯、哈名、西蒙 等。

  第六部分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途径:最基本的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其他途径: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的活动;校会、班会、时事政策的学习;班主任工作。

  Ps:德育活动的新形式包括:社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

  二、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方法的概念: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

  ★(二)常用方法

  1.说理教育法。此法为基本方法,分两类:a.运用语言文字说服;b.运用事实进行说服。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际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 7.心理咨询法 8.生活指导法

  (三)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1.德育目标。

  2.……内容。德育内容规定着对德育方法的特定要求。

  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三、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一)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4.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改革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2.确立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3.坚持贴近实际、生活、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4.坚持知行统一,探索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道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5.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6.因地制宜的开展德育活动。

  四、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a.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b.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c.建立德育基地;

  d.创办业余党校。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