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军队文职考试管理类专业管理综合知识:管理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来源: 2018-07-24 16:25

   【管理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但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理论,则是经历了一段比较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形成以前,仅仅产生了管理理论的萌芽,自从科学管理产生以后,管理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三个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管理理论。因此,了解管理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是学习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管理理论的萌芽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管理的实践活动由来已久,自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伴随着管理实践活动的进行,人们逐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管理思想。但这些管理思想只是对管理的零碎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只能说是管理理论的萌芽。

  一、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以及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要点:

  1.顺道。指管理要顺应客观经济规律。

  2.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3.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事业中公的三大要素。

  4.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也要守信。

  5.对策。“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以备待时”。

  6.法治。韩非认为法治优于人治。他还主张法应有公开性和平等性,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得守法。

  二、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

  到18世纪末期,英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发生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是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工厂制度的出现,要求机器大工业的管理必须采用新的科学的方法,许多理论家,特别是经济学家,在其著作中越来越多地涉及到有关管理方面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管理的职能

  18、19世纪的一些经济学家就已提出了管理的一些职能。

  2.关于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素质

  3.关于动作和工时的研究

  4.关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单纯的操作,从而提高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

  (2)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

  (3)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发现比较方便的工作方法,有利于促进工具的改革和机器的发明。

  斯密的上述发现和主张,不仅符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以后的企业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斯密劳动分工理论基础上,查尔斯·巴比奇对专业化问题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在1832年出版的《机器与制造业经济学》一书中,着重论述了专业分工与机器、工具的使用,时间研究,批量生产,均衡生产,成本记录等。他还提出了以专业技能作为工资和奖金基础的观点,主张实行有益的建议制度,并对有益的建议给予不同的奖励。该书是管理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

  上述各种管理思想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为适应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些管理思想虽不系统、不完善,也没有形成专门的管理理论和学派,但对于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节 古典管理论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前人管理思想的基础上,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在美国表现为泰罗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在法国表现为法约尔创建的一般管理理论;在德国表现为韦伯创建的行政管理理论。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之父——泰罗

  他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主要著作有:《计件工资制度》(1895年)、《车间管理》(19O3年)、《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

  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实行重大的精神变革。泰罗认为,科学管理是一种概念性的哲学,其精华不在于具体的制度和方法,而在于重大的精神变革。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泰罗创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确定各种科学管理原理、方法的基础。

  (2)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的管理。泰罗认为,管理是一门科学,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在管理实践中,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工作效能、达到最高效率的关键。

  (三)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1. 制订科学的作业方法。

  2. 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

  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4.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泰罗主张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泰罗的计划职能实际上就是管理职能,执行职能则是工人的劳动职能。

  5.实行职能工长制。这种思想为以后的职能部门的设立和管理专业化提供了基础。

  6.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对以后的管理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享利·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表。他所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1916年,法约尔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该书成为一般管理理论的最早的全面论述。法约尔由此被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与“科学管理之父”泰罗齐名。

  他的管理理论以大企业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管理原则和方法带有普遍意义,这就不同于以车间、工厂的生产管理为研究对象的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认为,他的管理理论除了应用于工商企业外,还适用于政府、教会、慈善团体、军队组织以及其他各种事业。

  法约尔在泰罗理论的基础上,大大充实和明确了管理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经营有六项不同的职能,管理只是其中之一项。这六项职能是:(1)技术(2)商业(3)财务(4)安全(5)会计(6)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法约尔认为管理处于核心地位。

  法约尔第一次对管理的一般职能作了明确的划分,第一次对管理要素进行了分析,使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因此,他被称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

  法约尔十分重视管理原则的系统化。根据自己长期的管理经验,提炼出十四项原则,即:

  1、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人员报酬。8.集中。9.等级链。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

  三、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年),是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德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韦伯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由于韦伯是最早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人,因此,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是指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他所讲的“理想的”并不是指最合乎需要的,而是指现代社会最有效和合理的组织形式。

  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明确的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人员的使用。组织中人员的使用,完全根据职务上的要求,通过正式考试或教育训练来实现。

  (4)职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是一种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

  (6)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韦伯认为,理性的行政组织体系最符合理性原则,是达到目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的形式。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组织。

  四、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

  古典管理理论的集大成者有两位:英国管理学者林德尔· 厄威克和美国管理学者卢瑟·古利克。

  厄威克曾担任过多种管理方面的领导工作和咨询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有《管理的要素》、《管理备要》等。厄威克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他以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框架,系统分析了自己的思想、概念和原则,并纳人法约尔体系。概括地说,法约尔的理论像是骨架,其他管理学家的理论就像是血肉,厄威克的系统化理论则是丰富的人体。厄威克的主要成就还在于组织原则的系统化。他提出了自认为是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十条原则,即目标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职权原则、职责原则、明确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管理幅度原则、平衡原则、连续性原则等。

  古利克的主要著作之一,是1937年出版的他和厄威克合编的《管理科学论文集》。在这本文集中,古利克把管理职能理论加以系统化,提出了著名的“POSDCRB”管理七职能论,即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ating)、人事(Staffing)、指挥(Directing)、协调(Coordinating)报告(Reporting)、预算(Budgeting)。

  第三节 行为科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虽然得到广泛的流传和应用,但古典管理理论沿袭亚当·斯密的思想,只将人当成“经济人”,主张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和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较多地强调科学性、精密性、纪律性,而对人的因素注意较少,把工人当成机器的附属品,不是人在使用机器,而是机器在使用人,这就引起工人的强烈不满。

  一些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注意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管理理论。他们开始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出发研究企业中有关人的一些问题,如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的关系等等。行为科学的管理学家们将管理学的研究课题由“经济人”转向“社会人”。这是继古典管理理论之后管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行为科学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开始于20世纪ZO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实验,而真正发展却在20世纪50年代。

  一、梅奥及霍桑实验

  乔治·梅奥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他对古典管理理论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梅奥的主要著作有《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

  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

  1. 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梅奥等人通过上述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相对于“科学管理”只重视物质条件,忽视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工人生产效率影响的观点,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二、人际关系学说

  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新思想。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1.职工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土气(所谓士气,就是指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结合成一体的精神状态),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有重大的区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情感的逻辑为重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三、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人际关系学说(或人群关系学说)为主要内容,从20世纪30年代梅奥的霍桑试验开始,到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概念止。在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各大学科学家参加的会议上,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是为行为科学研究时期。

  行为科学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已经公认的行为科学的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等等。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进人60年代,为了避免同广义的行为科学相混淆,出现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专指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目前组织行为学从它研究的对象和涉及的范围来看,可分成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一)个体行为理论

  个体行为理论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

  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方面的理论,可分成三类:(1)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成就激励理论等。(2)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3)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等。

  2.有关企业中的人性理论。主要包括: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一Y理论”,围绕“人的本性”来论述人类行为规律及其对管理的影响;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把马斯洛的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了一项人类行为的不成熟一成熟理论。

  (二)团体行为理论

  团体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并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团体可分为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也可划分为松散团体、合作团体和集体等等。团体行为理论主要是研究团体发展动向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比如,团体的目标、团体的结构、团体的规模、团体的规范以及信息沟通和团体意见冲突理论等等。

  (三)组织行为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领导理论又包括三大类,即领导性格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等等。

  第四节 现代管理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管理思想得到了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说,并形成众多的学派。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一、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亨利·约法尔。古典组织理论学派学家厄威克、古利克等都属于这一学派的前期代表人物。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茨、奥唐奈。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的职能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共同的。

  孔茨和奥唐奈合著的《管理学》是战后这一学派的代表作。他们认为管理人员的职能有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五种,并按此来分析、研究、阐明管理理论。

  二、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鲁克和戴尔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即指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中公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就可以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以有助于学生或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来学习和理解管理学理论,使他们更有效地从事管理工作。

  但从管理学思想和理论看,这个学派在管理学界的影响不大。

  三、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它是在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系统理论为理解和综合各种专门领域的知识提供了基础。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斯特和落森茨,两人的代表作是他们合著的《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方法》(1973年出版)。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它是一个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成的系统。必须以整个组织系统为研究管理的出发点,综合运用各个学派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四、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赫伯特·西蒙,他的代表作是《管理决策新科学》(1960年出版)。

  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管理人员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西蒙将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他的研究重点放在非程序性决策方面,提倡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以解决决策问题。

  五、管理科学学派

  古典管理理论出现在20世纪初期,行为科学学派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管理科学学派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才形成。

  管理科学学派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求出最佳方案,实现企业目标;经营管理是管理科学在管理中的运用;信息情报系统就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向管理者提供信息情报的系统。

  六、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是继系统理论之后,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另一个试图综合各个管理学派的理论。该学派认为,由于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组织的管理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理论,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见得绝对的有效,也不见得绝对的无效,采用哪种理论和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权变理论学派强调随机应变,主张灵活运用各学派学说的观点,为管理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个学派在美国等地风行一世,得到了一定的实用价值。

  第五节 管理理论新发展

  进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管理学界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这些理论思潮代表了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一、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是有关企业长远和企业全局发展的谋划和策略。尤其是在环境多变、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对照竞争者的战略和市场需求,具体制定有关进攻、退守、渗透、成长、扩张的战略,以及相应的市场营销、生产技术、财务成本、研究开发等经营战略。70年代是企业战略的盛行时期;进人80年代,企业战略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企业管理进人了战略管理时期。

  战略管理就是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实行全局性管理。也就是说,战略管理不仅仅是制定企业战略,还应当具有战略的实施、评价、控制、调整等多种功能。一般来讲,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包括从阐明企业战略的任务、目标、方针到战略实施的全过程。该过程一般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及控制等组成。

  根据企业战略反映的内容,可分为单项战略和总体战略。在通常情况下,企业战略都是总体性的。因此,管理学界和企业界按照不同的标准,把企业总体战略加以分类。

  按照时间划分,有中期战略和长期战略;

  按照发展的重点划分,有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异战略、广告战略、出口战略等等;按照符合主客观条件的程度划分,有保守型战略、可靠型战略和风险型战略;

  按照涉及的地区范围划分,有全球性战略和区域性战略;

  按照适应市场的状况划分,有紧缩型战略、稳定型战略和发展型战略。发展战略又称总体成长战略。成长战略又可细分三类:即密集性成长战略,包括市场渗透战略、市场开发战略和产品开发战略;一体化成长战略,包括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多样化成长战略。

  这些不同的划分,反映了企业战略的不同特点,在实践中也具有可操作性。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20世纪7O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科学理论丛林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理论。企业文化理论发源于美国,而企业文化的实践却首先在日本得到较快的发展。日本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作用和关键作用的是日本培养并充分利用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使企业很好地顺应了国内国际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在企业内部也造成了巨大的凝聚力,从而形成了极强的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1)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理想和信仰等。

  (2)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是把企业精神和物质文化二者联系起来,使企业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行为准则。

  (3)物质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外围层,是呈物质形态的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厂容厂貌、员工服饰等,它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

  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对企业员工具有凝聚和激励作用;对员工行为具有约束和辐射作用。

  三、学习型组织

  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他的享誉世界之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引起世界管理界的轰动。从此,建立学习型组织、进行五项修炼成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热点。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因为世界变化得太快。企业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被动地适应。1970年列人世界5O0家大企业排行榜的公司,到80年代已有1/3销声匿迹。因此,企业只有主动学习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即:(1)系统思考。(2)超越自我。(3)改变心智模式。(4)建立共同愿景。(5)团队学习。

  四、企业再造

  企业再造(又称业务流程重组,简称BPR)是20世纪SO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的又一新理论。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生产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产品增值无实质作用的环节和过程,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使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企业再造首先以企业生产作业或服务作业的流程为审视对象,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其功能、作用、效率、成本、速度、可靠性、准确性,找出其不合理因素;然后,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对作业流程和服务流程进行重新构造,以达到业绩的质的飞跃和突破。企业再造强调以顾客为导向和服务至上的理念,对企业整个运作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加以彻底的改革。企业必须把重点从过去的计划、控制和增长转到速度、创新、质量、服务和成本,以便吸引顾客、赢得竞争和适应变化。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