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考试国防军队知识:国防精神
一、国防精神的概念与特征
(一)国防精神的概念
国防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类在长期的国防实践和斗争中产生的。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御敌图存,尚武卫国”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美德,这也是我国早期的国防精神。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这一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并扎根于中国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渗透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政权和保卫政权的全过程。国防精神是一种群体意识,汇总诸多情感、风气和心理等因素,它以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为标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其他内容均围绕这一主旨而存在。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国防精神的精髓。这是因为它对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公民来说,具有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既可在军事上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又可在经济上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总之,国防精神是指适应国防建设和斗争需要而倡导和产生的,以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为标志的群体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二)国防精神的特征
国防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除了具有一般的社会意识的反映性和相对独立性之外,还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 广泛性。国防精神来源于国防实践活动,而国防实践是全民性质的活动,并且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因此,作为长期国防实践的产物--国防精神,不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某种意识,而必然是群体的精神状态,其内容带有明显的广泛性。
2. 长期性。人类有史以来,有国就有防。国防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又伴随国家的发展而发展,最终伴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国防精神与国防实践也是共存的,因此,国防精神必然带有持久性。
3. 稳定性。国防精神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虽然每个历史时期都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但是也都有相对稳定的相同部分。例如,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坚决反击外敌入侵,直到彻底赶走侵略者,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国防精神。
二、国防精神的内容
国防精神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民族自强精神、爱军习武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等。
(一)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指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列宁曾经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通常是对自己的民族、祖国的人民、祖国的大自然、祖国的文化、本民族的传统和风俗等的热爱。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我们的爱国主义包括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热爱祖国的优良历史传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坚决保卫祖国的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等方面。爱国主义精神是国防精神的精髓和核心。一个人热爱祖国,才会仇恨一切伤害祖国的人和行为;才能激发起对祖国安危的思考和忧虑。
国防精神的本质就是建立在爱国的基础之上的。首先,国防是以爱国为动机和出发点的。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国之所以要防,就是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寸土必争,来不得半点谦让,谦让是没有止境的。谦让过度就会失去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利益也就无法得到保障。其次,国防力量的聚合是以爱国为心灵纽带的。当祖国遭受外敌侵略时,爱国才是全体公民共同的最高愿望,它可以召唤千百万国人拿起武器,反抗侵略者,其他一切国内矛盾都会成为次要的和从属的矛盾。最后,国防的强盛是以爱国的意志为标志和精神动力的。强大的国防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但是,爱国意志的强弱也能造成国防力量的巨大差异。抗美援朝战争中,新中国的物质基础无法与敌人的相比,但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靠着坚强的爱国意志打败了美帝国主义侵略者。
(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就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韧不拔,顽强不屈,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它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勇于向艰难困苦作斗争的思想行为,是战胜敌人、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军“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也曾强调指出“五种革命精神”,即“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
热爱祖国,就会为之英勇奋斗,不畏艰难,敢于牺牲。革命英雄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主要有: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和朝气蓬勃的革命乐观主义等。
(三)民族自强精神
民族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这里所指的民族精神主要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它是一种稳固、长久、强烈的社会心理,对每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都具有强烈的影响。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就崇尚民族自强精神,并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历尽艰辛。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这种精神集中表现为爱我中华,自强不息的民族自豪感;坚贞不屈,正气凛然的革命气节;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高风亮节;英勇战斗,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不畏强暴,勇于拼搏的自我牺牲等诸多方面。一个民族要想生存和发展,要走在世界的前列,就需要有这种民族精神。民族的自信心,是一个民族的积极的自我意识,即自我认识与评价。
(四)爱军习武精神
爱军习武精神又称作尚武精神,即崇尚武事的精神。所谓爱军,就是热爱人民军队,学习人民军队的好思想和好作风,尊重军人职业,关心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形成拥军优属、向人民军队学习的新风尚。所谓习武,就是崇尚武事,增强国防观念,关心国防建设。自古以来,有国就有防。国无防不稳,民无防不安,而军队和士兵是国防的主角。
我国军队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组成的,其成员是中华民族中最年轻、最强壮、最勇敢者,他们构筑起建设和保卫祖国的"血肉长城"。战争年代,年轻的军人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弃个人的一切而奔赴出生入死的战场,用鲜血和生命换取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人民深深地感谢他们,热爱他们。
和平时期,有些人对军人的作用和价值渐渐地淡忘了,似乎失去了衡量军人价值的标准。以致于抗美援朝时期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到了现代不得不向社会呼吁"理解万岁"。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瑞士军事理论家约米尼曾经说过:"假使在一个国家里,那些牺牲生命、健康、幸福去保卫祖国的勇士们,其社会地位反而不如那些大腹便便的商贾,那么这个国家的灭亡就一点也不冤枉。
(五)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主要是指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顽强斗争精神。它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政治本色的具体表现;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倡导和培育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必要保证。艰苦奋斗像一条红色的生命线贯穿于我党我军的全部历史之中,从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五种革命精神”,到新中国建立后的上甘岭精神、珍宝岛精神、大庆铁人精神、老西藏精神,直至改革开放以来的“64字创业精神”和伟大的抗洪精神,都闪耀着艰苦奋斗精神的光辉。我党我军都是靠艰苦奋斗起家、成长、壮大的,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靠它同全国人民一道建设伟大的祖国。
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不渝地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首先,这是由于中国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较低,我们还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才能逐步改变贫穷面貌。其次,是由于我们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搞霸权主义,不会把自己的富强建立在剥削本国和别国人民的基础之上,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去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和社会的财富。世界上一切伟大的民族,都是经过艰苦奋斗的努力,才能跻身于先进民族之列的。最后,是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艰苦奋斗精神作为重要保证。我们今天在和平环境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想用几十年时间赶上资本主义国家,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加之我国面临着长期、复杂的艰巨的改革,也就更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公报曾重申:"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达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需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我们新时期的大学生在就学期间,生活费用基本靠父母供给,理应刻苦学习,没有任何理由贪图享受,奢侈浪费。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争做社会主义祖国的合格接班人。
(六)国际主义精神
国际主义精神,也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坚持马克思主义国际团结和互相支持、互相支援的立场和观点。是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沙文主义根本对立的。由于资本压迫的国际性,各国无产阶级就有了相同的革命利益、相同的奋斗目标和相同反对的敌人,因此,各国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就成了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必要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通过总结各国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思想,深刻阐明了国际主义的实质。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根据国际阶级斗争的新特点,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伟大口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国际主义理论。这些理论表明,全世界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是相一致的。我党我军我国人民一贯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坚持同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以及一切爱好和平的组织和人民的团结,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