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军队文职考试教育学专业备考考点:德育(2)
第四部分 德育原则
一、概念: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二、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1.基本涵义: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要求:a.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b.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代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c.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基本涵义: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此原则亦称循循善诱原则。
2.要求:
a.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b.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c.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涵义: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要求:
a.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b.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c.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四)知行统一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2.要求:
a.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b.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c.对学生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d.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五)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要求:
a.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
b.………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c.………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的贯彻到底。
(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的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2.要求:
a.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b.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c.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发展。
(七)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因势利导,化消极因为为积极因素。
2.要求
a.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激发其上进心。(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
b.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觉开展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c.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八)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要求:
a.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b.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活动;
c.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统一起来。
(九)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要求:
a.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事实、先进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法教育引导教育学生;
b.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c.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第五部分 德育模式
概念: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手段、方法、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三种:
一、认知模式
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二、体谅模式
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教育学家 彼得.麦克费尔 提出。
三、社会模仿模式
美国的 班杜拉 创立的
四、价值澄清模式
美国 ;拉斯、哈名、西蒙 等。
第六部分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途径:最基本的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其他途径: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的活动;校会、班会、时事政策的学习;班主任工作。
Ps:德育活动的新形式包括:社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
二、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方法的概念: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
★(二)常用方法
1.说理教育法。此法为基本方法,分两类:a.运用语言文字说服;b.运用事实进行说服。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际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 7.心理咨询法 8.生活指导法
(三)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1.德育目标。
2.……内容。德育内容规定着对德育方法的特定要求。
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三、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一)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4.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改革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2.确立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3.坚持贴近实际、生活、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4.坚持知行统一,探索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道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5.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6.因地制宜的开展德育活动。
四、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a.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b.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c.建立德育基地;
d.创办业余党校。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