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2018军队文职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

来源: 2018-11-08 11:03

   考点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1.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了有益的探索,他提出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我国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2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即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这是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最初表述,第一次使用“现代化”来规定我们的奋斗目标。

  1964年12月,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分两步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考点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根据周恩来、陈云的建议,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是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同样体现了这样的精神。

  (二) 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1) 中国工业化道路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2) 走一条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还应该处理好其他一些关系,包括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1962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

  (三) 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1、关于经济体制

  (1) 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并为八大决议采纳,即: 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的计划生产为主体,国家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市场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2) 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3)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尊重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则),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

  (4) 20世纪60年代初,邓子恢、刘少奇、陈云、邓小平对农村的“包产到户”的责任制也表示赞成,成为我国70年代末以后农村改革的先声。

  2、关于经济管理体制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专门论述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企业管理方面,毛泽东特别强调了鞍钢经验中“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新的企业管理制度。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