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医学影像学考试资料—X线的基本原理
一、X线的特性
X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波长范围为0.0006~50nm.目前X线诊断常用的X线波长范围为0.008~0.031nm(相当于40~150kv时)。在电磁辐射谱中,居γ射线与紫外线之间,比可见光的波长要短得多,肉眼看不见。除上述一般物理性质外,中公医疗卫生人才网为您总结X线还具有以下几方面与X线成像相关的特性:
1.穿透性:X线波长很短,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穿透一般可见光不能穿透的各种不同密度的物质,并在穿透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即衰减。X线的穿透力与X线管电压密切相关,电压愈高,所产生的X线的波长愈短,穿透力也愈强;反之,电压低,所产生的X线波长愈长,其穿透力也弱。另一方面,X线的穿透力还与被照体的密度和厚度相关。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效应: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如硫化锌镉及钨酸钙等),使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即X线作用于荧光物质,使波长短的X线转换成波长长的荧光,这种转换叫做荧光效应。这个特性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3.摄影效应:涂有溴化银的胶片,经X线照射后,可以感光,产生潜影,经显、定影处理,感光的溴化银中的银离子(Ag+)被还原成金属银(Ag),并沉淀于胶片的胶膜内。此金属银的微粒,在胶片上呈黑色。而未感光的溴化银,在定影及冲洗过程中,从X线胶片上被洗掉,因而显出胶片片基的透明本色。依金属银沉淀的多少,便产生了黑和白的影像。所以,摄影效应是X线成像的基础。
4.电离效应:X线任何物质都可产生电离效应。空气的电离程度与空气所吸收X线的量成正比,因而测量空气电离的程度可计算出X线的量。X线进入人体,也产生电离作用,使人体产生生物学方面的改变,即生物效应。它是放射防护学和放射治疗学的基础。
二、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X线影像的形成,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第一,X线应具有一定的穿透力;第二,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必须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在穿透过程中被吸收后剩余下来的线量,才会是有差别的;第三,这个有差别的剩余的X线,仍是不可见的,还必须经过显像这一过程,例如经X线片、荧屏或电视屏幕显示才能或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人体的组织结构的密度可归类为三类:属于高密度的有骨组织和钙化灶等;中等密度的有软骨、肌肉、神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以及体内液体等;低密度的有脂肪组织以及存在于呼吸道、胃肠道、鼻窦和乳突内的气体等。由于胸部的肋骨密度高,对X线吸收多,X线胶片上呈白影;肺部含气体密度低,X线吸收少,X线胶片上呈黑影。X线穿透低密度组织时,被吸收少,剩余X线多,使X线胶片感光多,经光化反应的金属银也多,故X线胶片呈黑影;使荧光屏所生荧光多,故荧光屏上也就明亮,高密度组织则恰好相反。人体结构和器官形态不同,厚度也不一致。其厚与薄的部分,或分界明确,或逐渐移行。厚的部分,吸收X线多,透过的X线少,薄的部分则相反。
因此,在X线片和荧屏上显示出黑白对比和明暗差别以及由黑到白和由明道暗,其界线呈比较分明或渐次移行,都是与它们厚度间的差异相关的。比如说在我们人体器官中,在胸部,肋骨密度高但厚度小,而心脏大血管密度虽低,但厚度大,因而心脏大血管的影像反而比肋骨的白。同样,胸腔大量积液的密度为中等,但因厚度大,所以其影像也比肋骨的白。其中,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与X线片上的影像密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人体组织中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而后者则指X线片上显示影像的黑白。但是物质密度与其本身的比重成正比,物质的密度高,比重大,吸收的X线量多,影像在照片上呈白影。反之,呈黑影。因此,照片上的白影与黑影,虽然也与物质的厚度有关,但却可反映物质密度的高低。在术语中,通常用密度的高与低表达影像的黑与白。例如用高密度,中密度和低密度分别表达白影,灰影和黑影。人体组织密度发生改变时,则用密度增高或密度降低来表达影像的白影与黑影。
【习题1】下述X线特性中,不属于物理效应的是C
A.穿透性
B.荧光作用
C.生物效应
D.热作用
E.电离作用
【习题2】影响X线强度的因素,错误的是BCDE
A.X线强度与管电压成正比
B.X线强度与管电压成反比
C.X线强度与靶物质原子序数成反比
D.管电流与产生的X线光子数量成反比
E.X线强度与X线波长成正比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