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岗位能力(行测)-言语理解主旨概括题:理学重道德的修养固然不错

来源: 2020-01-13 15:35

  1.理学重道德的修养固然不错,其对于中国社会日后发展贡献,也不容忽视,但不能否认,理学所倡导的偏重道轻视事功的倾向,还有它那过分的内省自律,正好为专制帝王起到了为渊驱鱼的效果。读书人的大丈夫气概日渐消亡,英雄豪杰只有在草莽中孕育,从梁山泊里诞生。宋、明两次亡于外族,无疑与宋代以来主流思想的自宫与内敛不无干系。对这段文字的主旨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理学特有的价值取向遵循了古代统治者的统治需求

  B.理学所倡导的精神导致古代读书人中很少出现英雄豪杰

  C.读书人大丈夫气概的缺失和理学自身的特点有关

  D.宋明两次亡于外族,理学理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解析】A。从“理学所倡导的偏重道德轻视事功的倾向,还有它那过分的内省自律,正好为专制帝王起到了为渊驱鱼的效果”可知,文段意在表明理学“偏重道德轻视事功”是遵循了古代统治者的统治需求的。下文“读书人的大丈夫气概日渐消亡”和“宋、明两次亡于外族”都是举例说明这一事实,所以A项正确。
 

  2.孔子尝曰:“未知生,焉知死?”生与死自孔子时起便是中国人始终关注的问题,并得到各种回答,尤其在汉代,人们以空前的热情讨论这两个问题,不仅是出于学者的学术兴趣,亦出于普通民众生存的需要。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对生的问题的关注似乎远胜于对死的问题的追问。有时候人们确实觉得后者更重要,但这并非由于死本身,而是因为人们最终分析认为,死是生的延续。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A.孔子关于生死的看法对中国人产生深远影响

  B.生与死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受到关注的问题

  C.中国人对生与死的问题的讨论实际以生为旨归

  D.对生死问题的不同答案源自讨论者的不同观念

  【解析】本题答案为C。文段首先援引孔子的观点“未知生,焉之死”,指出中国人对生死问题的关注,然后通过正向援引的标志词“正如……”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表明在这一问题上中国人关注生远胜于死。最后一句从侧面点明,人们表面上关注死,实质上是对生的进一步关注。即中国人对生死问题的关注实际上是以生为旨归的。本题答案为C。
 

【时事资料】
过去没有的养老需求如今产生了,过去有的养老需求如今升级了,过去不易进入的领域如今放开了,过去不起眼的产业如今壮大了;抓住种种“利好”,“银发经济”大有可为.“不知道何时鬓角已染霜,不知道何时颜容已沧桑。”一首《一晃就老了》唱到许多人心坎上,也映照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实——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65岁及以上老年人达1.67亿人,占总人口的11.9%。未来,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专家预计,我国老年人占比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峰值35%左右。但有人担心,老龄化导致劳动力减少,拉低消费动能,拖累经济增长,增加社保支出压力…….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也提醒我们,应当转变观念,积极看待老龄化蕴藏的多重机遇。“银发经济”是一片2.5亿人的潜力市场,而且规模只增不减。这是第一重机遇。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很多人抱怨有“钱景”的投资机会少。殊不知,“银发经济”还有极大的发掘空间。我国光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就超过4000万人,还不算高龄老人。按照国际上失能老人与护理员3∶1的配置标准,我国至少需要1300万名护理员,服务缺口巨大。再一探究,整个养老产业链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市场缺口。从开发老年病相关药物、生产老年辅助器具、销售长期护理保险、开办医养结合机构,到培训或从事康复治疗师、养老护理员等职业,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大把投资和创新创业机会。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网立场,非常感谢作者的辛勤写作,如有侵犯版权敬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