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自己
(1) 近日看了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初高中的时候曾多次在《读者》上面摘录过,短小而具有很强的驾驭力,窥一小隙而见大天地。德富芦花擅长运用长短句来描绘日本自然界的风物之美,四时节令、风雨晴雪,皆能以悠然文字舒展而开,文字功底厚重,而运用起来却见其云淡风轻。 描写自然风物的固然很多,但是德富芦花却以此分外出名。其一是他异常卓越的语言能力,字字如珠玑,读来珠圆玉润、口舌生津,很有我国古代散文家的风范(也大概是翻译者的精心);其二是从他的描写中,可见他胸怀的博大如山川流水,风过松林,不是拘泥于小事的庸人之辈(也大概是德富芦花本人出生于贵族家庭的缘故);其三,他的文字里透出一种超然物外,此所谓的超然物外,就是他不以个人的思想先入为主来看待自然,在他眼中,山是山,水是水,自有其一番道理,山水无口,却能在律动之中表达自然界的奥秘,能够默然中表达参透人生真理的会晤。 文字功底薄弱尚且能够通过训练达到,但是胸怀却不是一朝一日练成。其三更是最为难得的。纵观散文界,不乏语言精妙之流,但是能够做到不先入为主的却少而少之。这是我读德富芦花总结出他最与众不同的一点。自小读过的一些文章里面,许多热爱以自己的感受加于自然界中,即使是《爱莲说》这样千古名篇,我亦觉"牡丹,花之富贵者"太过于主观。 德富芦花是极独特的一支,他的文字适合咀嚼,并非是走马观花之流。读此类小品短文,因没有小说那般起伏跌宕,故容易思绪飘散,而当心灵在繁忙之中无所依时,最适合摘录下文字花一段时间去沉浸。 (2) 图书馆是有奥秘的。奥秘在于我们从中可见自己的无知。我曾很不愿意承认自己缺乏学识,而当我一次次穿梭在书架中,才觉察到自己的稚嫩。人类社会不知已经历过多少次的更迭,而先人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人类社会的兴衰,多少智慧人一辈子的心血浓缩成了一本书,而一个图书馆,正是列着无数圣贤的智慧心。 当我们内心存疑的时候,那也一定不是第一个存疑的人,当我们想出某种自觉惊为天人的念头,那也不过是许多先人想法的复述叠加。许多时候我们对于自身产生一种无人理解的孤独,但是许多书里已经记录下,而无知的我们却还一次次感觉在这个世上无人能理解自己。 人的个体的确渺弱,在历史的大天空不过是一支芦苇,但是即使是芦苇,也是会思考的芦苇。若是一味膨胀着自我的无知,在这天地人世之间,又是多么可悲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读书,让自己在无知的深渊中看到一丝光亮。即使在黑暗狭小的一隅,也有看到外界光明的权利。人世诸多奥秘,而常怀好奇是一件多难得的事情,不能让一切都是司空见惯,让麻木的眼界束缚自由的灵魂。 站在一个图书馆里,一个读者仅仅是偌大书丛里小册子中的一页,我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当身体无法翻山越岭,只能由灵魂代替去体验远方的事情。 愿我能常怀谦卑,在图书馆做个虔诚的修道者。 (3) 想要的东西都在一步步得到,然而快乐还是来的那么不容易。我们小的时候都从外界获知,若能如何如何,就能够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然而想要的东西都能得到,幸福却是未必的。相反得到的东西越多,我们越成为一个难以取悦的人。 于是生活就变成了这样一种苍白无力的体验,我们追逐着想要的东西,得到之后却觉未能满足,继续下一个目标,以此重复,次次循环。 从未听说在年纪小的时候就能参破人生的,所以我们都只能从他人口中获悉所谓的人生道理。然而"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生活的真相在岁月的推移中剥落而出。我们甚至无法直视那一个个残忍的、打破梦幻的真相。啊,人生啊,所有的人都会在它的悬崖前跪下抱头痛哭,祈求上苍不要继续折磨可怜的生灵们了。 上天无情。 那还继续热爱生活吗? 罗曼罗兰的那句话很可能已经烂大街了: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依旧热爱生活。 很多时候听来其实会热泪盈眶的。我们最大的依恋是生活,最大的希望是生活,最大的敌人还是生活。但是我们只能不顾一切去拥抱,让人类一次次重复拥抱的行为点燃人性的光辉,永垂不朽。 即使芸芸众生里,常深深感到渺小的无力,怅然若失。但是人类的篇章还是需要自己这一页的,努力去做那一页,在后世进入图书馆的时候找到和他对照的那一页,啊,就这么一页,也是足够的价值了。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