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教师考试招聘语文文言文类历年真题(401)
判断角度
在开头我已经说过,教师招聘笔试考试中的文言文阅读涉及字、词、语法和音韵等方面的知识。断句是一种综合性题型,我们断句时也要结合这四类知识,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进行考量,即:字词、语法、音韵。
(一)字词角度
从字词的角度上来看,我们应从单个字或词的含义及用法入手,进而深入到意群的层面上对整句的停顿进行把握。
首先,汉语的语法意义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虚词传递出来的,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都具有这个特点。所以我们研究断句,就需要从虚词上着手。
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气词之后须停顿。
文言文的发语词是指用在句首的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议论,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在这类词后,需要停顿。文言文中常见的发语词有“夫”“盖”“若夫”“至若”等。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上例中,“夫”是代表下定义前的语气,在这类词之后,须有停顿。
同样,关联词放在句首时,其后应停顿。常见的如: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孟子》
句首关联词有“虽”“既”“故”“而”等。
另外,在明显带有标志性的词之后,也会停顿。如“曰”“云”之后一般会有直接引语,需停顿;“哉”多指感叹的语气,后须停顿。
对于上述特殊字词的用法,考生们在备考时要注意积累,在断句时可作为断句的标志加以使用。
2.据意群,把一句话分为几个意群,每个意群后须停顿。如: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此句大意就是刻(东西)于其上,刻,动词;中间的成分代表东西,不论多长都是一个意群;于其上,介词短语表方位。按照这样的意群划分,即刻把原句断成三部分。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此句中,在文言文中,“中间”的“中”意为现代汉语里的“中间”,“间”则意为“夹杂”,所以“中间”应分为两个意群。有很多古今异义的词,字形与现代汉语一样,但是含义不一样。这就给我们划分意群增加了困难。这部分的知识考生也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内文章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要熟悉,记清晰,在做文言文阅读理解时就可迅速进行知识关联,加以判断,大大节省了做题的时间。
(二)语法角度
从语法的角度,这部分需要考生既明白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划分和辨析,也要对文言文中常见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现象有一定了解。这部分也是一样,从基本的句子成分出发,深入到句式的层面上来断句。
1.基本成分之间须停顿
汉语的基本句式之一“主+谓+宾”,每两个相邻成分之间,须停顿,即主谓之间、动宾或动补之间须停顿。如: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主谓)
余/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动宾)
2.依据句式断句
(1)判断句:判断句的经典句式“……者,……也”以及其变体句式“……者,……”和“……,……也”自然在“者”字后停顿。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考生看到“者”或“也”两字时就应特殊关注,看看整句中有没有相对应的成分可以构成停顿。
(2)倒装句:倒装之处须停顿。如:
躬耕/于南阳。《前出师表》
这部分需要考生回顾并熟悉一下相关的语法知识,有些考生觉得语法枯燥,学习时有畏难心里。但语法学好以后,我们就可以跳过逐个字词的含义,仅依据某些关键字词即可划分句读,理解整句,对做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