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天心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试卷试题答案
16.C[解析]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也不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深化。
17.C[解析]班集体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最好载体。
18.A[解析]班级人际关系是指班级成员之间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心理上的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班级人际关系的好坏取决于这两类关系的有效整合。
19.D[解析]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关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如组织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美,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美和劳动美。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因此ABC都属于美育的内容。D属于智育的内容。
20.D[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积极关注即无论来访者的品质、情感和行为怎么样,咨询师对其都不做任何评价和要求,并对来访者表示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使来访者觉得他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无条件积极关注并不是对一切都无条件接纳,而是向患者表达咨询师乐于接受来访者、理解来访者,同时关心和帮助来访者,在任何时候对来访者都以诚相待。因此题干说法体现的是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21.B[解析]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通过分析、比较,抽出人类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即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等,舍弃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等其他动物也有的非本质属性,这就是抽象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把“人”的本质属性——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综合起来,推广到古今中外一切人身上,指出:“凡是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都是人。”这就是概括。
22.B[解析]情绪的功能包括:(1)适应功能:情绪能够使个体针对不同的刺激事件产生灵活自如的适应性反应,并调节或保持个体与环境间的关系。如,羞怯感可以加强个体与社会习俗的一致性。(2)动机功能:积极的情绪对行为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对行为有抑制作用。(3)组织功能:积极的情绪具有协调作用。消极的情绪具有瓦解和破坏作用。(4)信号功能:情绪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人们喜欢记住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对不喜欢的事物记忆起来十分吃力,这表明情绪具有动机功能。
23.C[解析]智力的个体差异有多种表现形式,它既可表现在水平的高低上,又可表现在结构的不同上,还可表现在发展与成熟的早晚上。
24.C[解析]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题干中是随意后注意。
25.C[解析]思维中不再出现自我中心即去自我中心主义,这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26.D[解析]胆汁质的学生热情直率、精力充沛;脾气急躁,易冲动;反应迅速,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情绪明显表露在外,但持续时间不长。根据张睿的特点,可判断其气质类型为胆汁质。对胆汁质类的学生进行教育时,首先在教育方法上,要讲明道理,然后要耐心说服,尤其注意不能简单粗暴,要避免触怒他们导致矛盾激化。教育要求中,老师应常肯定其优点,同时和蔼地教育他遇事要沉着,做事要持之以恒,不断学会自制,培养他富于理性的勇敢进取、大胆创造等品质。
27.D[解析]负强化是指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苏妈妈免去小玲洗碗这个厌恶刺激,是为了提高其考进全班前三名发生的概率,因此是负强化。A和B是正强化,C是取消性惩罚。
28.C[解析]在进行知识直观时,常用的感知规律有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其中,活动律是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比如:通过多媒体模拟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师的走动和手势是运用了活动律。
29.B[解析]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该题是看到了纸在学习上的常用功能,但看不到当扇子用这方面的功能,因此是功能固着。
30.D[解析]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也就是说,通过呈现“先行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31.B[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并列学习,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可以归属于长方形,因此是一种下位学习。
32.D[解析]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33.B[解析]操作整合是指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34.B[解析]问题解决包括发现问题(即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即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过程。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属于解决问题的明确问题阶段。
35.D[解析]根据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远近,可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或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系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愿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通常来说,高尚的、正确的间接性动机的作用比错误的、低下的直接性动机的作用更为持久和稳定。小沈为了去美国留学深造而努力学习英语,考虑到的是自己的前途,因此是间接性动机。
36.B[解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实物直观是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直观是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因此该题选B。
37.D[解析]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38.B[解析]效度是衡量一个测验正确性的重要指标,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指的是测量的一致性程度,既包括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39.B[解析]相对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来报告评价结果,如:升学考试。绝对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师资格证考试是一种典型的绝对评价。
40.C[解析]教师的教学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第二部分多选题
41.ABCD[解析]根据教学的任务划分,课程的类型有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42.ABCD[解析]略。
43.BCD[解析]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班级管理随意化、班主任权威绝对化等。班级管理过多强调班主任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解决策略包括: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44.ABD[解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课堂情境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程度。
45.BD[解析]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具体要求有:(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社会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4)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6.AB[解析]短时记忆需要通过复述才能进入长时记忆,不能自动转入,因此C错误。瞬时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约0.25—2秒,短时记忆保持时间是2秒一1分钟,因此D错误。
47.BD[解析]与有意义学习相对,机械学习是一种单纯依靠记忆学习材料,而避免去理解其复杂内部和主题推论的学习方法。平时多称为“死记硬背”。B项和D项,两者均只需要对材料、公式进行记忆,不需理解其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属于机械记忆。AC属于有意义学习。
48.ABCD[解析]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有问题表征、思维定势(又叫思维惯性)、功能固着、酝酿效应、知识经验、情绪状态、动机和人格等。因此全选。
49.BCD[解析]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B项中的“社会规范”概念过大,仅包括部分道德规范,说法过于绝对,因此,B错误;品德是一种稳定的特征,因此C错误;品德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因此D错误。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因此A正确。
50.ABC[解析]语文、数学、英语属于核心课程,应安排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上午第二、三节课;音乐、美术、体育、习字等课程,应安排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下午第一、二节课;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应交错安排。
第三部分判断题
51.B[解析]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而不是非制度化教育。
52.A[解析]略。
53.B[解析]题中所述内容体现的是教师协调者的角色。
54.A[解析]略。
55.A[解析]课堂自习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程的预习、复习和练习,有时学生自学一些有关课程的内容等。练习是课堂自习的主要形式,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和运用知识、掌握技能和技巧的重要教学形式和方法。
56.A[解析]教管结合原则是指把对班级的教育工作和对班级的管理工作辩证地统一起来。贯彻教管结合原则应当把坚持正面引导和纪律约束结合起来。首先要坚持正面的引导,传授知识,讲清道理,能识别真、善、美、假、恶、丑,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调控自已的思想言行;同时又要有强制性的纪律约束,监督其严格执行。故题干描述正确。
57.B[解析]双避冲突是指从两所恶者或两种躲避中必须选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题干描述的正是这种冲突的表现。
58.B[解析]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进程有影响,一般来说,有意义材料、形象材料遗忘得较慢,识记材料容易被遗忘。
59.A[解析]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的认识与评价。一般而言,效能感高的教师比效能感低的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更高。
60.B[解析]刺激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刺激分化是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题干所述情况需要学生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因此属于刺激分化。
61.B[解析]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机制不同,可以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指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没有发生变化,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于与其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学习中去。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指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才能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因此,该题应属于重组性迁移。
62.B[解析]教师要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引导学生进行“努力归因”,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而不是“任务难度归因”“能力归因”,“任务难度归因”会使学生推卸责任,“能力归因”容易使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从而放弃努力学习。
63.A[解析]学困生的情况是复杂而不相同的,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学习基础、个性表现等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既可以从晓理入手,也可以从动情或培养意志等方面入手。可以视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
64.A[解析]略。
65.A[解析]略。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