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幼儿教师招聘考试教材教法五:走出教学尴尬的怪圈
教与学是一对永远的矛盾,教师的"教"如何适应并促进幼儿的"学"?在课程改革多面推广的今天,我们面临着许多来自实践的困惑与挑战。最近,我参与了几所幼儿园的园本教研活动,发现了许多"教"与"学"之间的尴尬。
尴尬之一:"缺失主角的教学设计
正如服装设计需要量体裁衣,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背后须然折射出教师对于学习主角--幼儿的切实了解。然而,有些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考虑得最多的是自己怎么教,很少甚至不去设想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特点。这种缺失主角的教学设计遭到了来自幼儿真实经验的挑战。请看下面两则活动片段:
片段一:喜欢和你在一起(中班社会活动)
"你们想不想认识新朋友?这边坐着中三班的小朋友,那边坐着中五班的小朋友,你们可以互相找一位新朋友!"在教师的建议下,孩子们纷纷找到了新朋友。"我发现许多小朋友找到了新朋友,谁愿意和新朋友一起上来?"见无人响应,教师拽着两个幼儿上前继续问:"你喜欢他吗?你们刚才见面时说了什么?"......
住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遭遇了来自幼儿不配合的尴尬:在认识新朋友环节,教师提出问题:"跟新朋友在一起时,你们说了些什么?"教师事先已经为幼儿设计好了一个标准答案:"我喜欢和你在一起。"这种预设的统一表达情感的方式使孩子们感到别扭。因为要让幼儿对初次见面的陌生朋友说"我喜欢和你在一起",确实勉为其难。孩子们只能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地重复着相同的话语:"我喜欢和你在一起。"
片段二:喜欢和你在一起(小班社会活动)
教师首先出示天线宝宝"丁丁"引起幼儿兴趣,并提出问题:"它是谁?丁丁有哪些好朋友?"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丁丁最喜欢和它的好朋友一起玩了,他们常用一些友好的动作表示喜欢对方。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动作表示的。"接着,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说说天线宝宝是怎样表示喜欢和朋友在一起的。然后,教师让幼儿学一学天线宝宝,互相碰碰肚子,抱一抱。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情感非常投入。这与教学设计同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契合有关。同时,这位教师还考虑到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从幼儿喜闻乐见的天线宝宝"丁丁"切入,让幼儿通过观看碟片,说一说、学一学,自然而然地用抱一抱、搂一搂等简单动作表达自己喜欢和朋友在一起的感受。富有儿童情趣的动作设计不仅让幼儿乐于参与活动,而且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与同伴们一起游戏的快乐,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
尴尬之二:不为幼儿园认同的"说教"
为了引导大班幼儿学会和同伴交往的正确方法,一位教师设计了社会活动"玩具要轮流玩"。下面选取其中一个镜头:
师:有的时候好朋友之间也会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像他们这样--
(两位幼儿情境表演。)
师:这两位小朋友在争抢玩具,这样做对不对?我们来帮他们想想办法。
幼:男孩应该让女孩。
幼:大家轮流玩。
幼:只给女孩玩,不给男孩玩也不公平,应该再找一个玩具。
师:你有没有遇到过同样的事情,你是怎么解决的?
幼:有一次我玩一个玩具,哥哥也想玩,就拿着他的玩具对我说:"我这个玩具很好玩。"其实他的玩具我玩过,一点也不好玩。我没答应他,而是帮他重新搭了一个玩具。
师:我们要学会相互谦让,玩具要大家轮流玩。
在上述片段中,教师早就预设了问题的答案--小朋友要相互谦让。不管幼儿如何作答,教师都要绕回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上来。其实,适宜的社会性行为须须经过幼儿自身的体验才能被认同并内化。与其回避,不如先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再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两个好朋友都想先玩,该怎么办",让幼儿说一说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合作中的问题。这比苍白无力的说教"好朋友要相互谦让"有效得多。
尴尬之三:教师高控制下的教与学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精心控制活动进程。请看下面案例:
案例一:在导入环节,教师笑眯眯地对幼儿说:"请你们跟着音乐走圆圈,看看圆圈圆不圆。"幼儿手拉手随着音乐围成一个圆圈。教师看了看不满意地说:"我来帮帮你们。"她把"圆圈"拉得更像一个圆后才放心地说:"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猜拳游戏。"
案例二:幼儿学会用抱一抱、搂一搂等动作表示友好之后,教师问道:"你们喜欢老师吗?请用动作表示喜欢和老师在一起。"见幼儿情绪高涨,教师即兴发挥道:"老师也喜欢和你们在一起。"随即教师每次都机械地和三个孩子抱在一起。
案例三:在播放的碟片中,天线宝宝"丁丁"和同伴一起扭屁股、碰肚子、搂搂抱抱的动作惹得小班幼儿捧腹大笑,这时,教师严肃地阻止道:"嘘!别笑!"幼儿的笑容顿时凝固了。
在"案例一"中,幼儿须须确保圆圈围成一个"圆"后,才能玩游戏。在如此高控制下"游戏",幼儿何来自主?何谈快乐?在"案例二"中,教师设计的情感表达方式如此雷同,又怎能期待幼儿有真诚的表达呢?在"案例三"中,幼儿的真情流露被教师视为破坏教学秩序而大力封杀,如此,幼儿怎能与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并真正体验到和同伴在一起的快乐呢?只有让幼儿自主参与活动,才能使"教"与"学"走出尴尬的怪圈。
尴尬之四:"无生"的教学组织方式
曾有两位教师组织同一个活动,她们的教学设计思路完多相同,但效果迥然不同。
先来看看A教师的活动片段:
师:好朋友在一起真开心,让我们一起去小河里划船好吗?
师:大家可以用塑料拼板拼船,每个人用最快的速度拿一块拼板,拼成大的方形。
(孩子们顾不得听教师交代游戏规则,马上冲到塑料拼板前拼搭起来,活动室里顿时乱成一团。教师设法把幼儿分开,继续交代游戏玩法。)
师:四人一组,拼成一条船后,人要站在船上,小船划动时人不掉到水里,就算胜利。
师:小船要出发了。大家划呀,划呀。不好,水流大急,把船板冲掉了一块。
(教师先后抽去三块船板,最后每组只剩一块船板。)
师:这组胜利了。他们为什么胜利?
(幼儿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之中,没人在听教师的话。教师费力地安定了幼儿的情绪后,继续说明原因。)
师:刚才有一组没人掉到水里,他们胜利了。因为他们抱得很紧。请为他们鼓掌!
再看看B教师的活动片段:
师:对面有许多船板,每人拿一块船板,四人一组造小船。造好后,四个人都站到船上去。
(孩子们遇到了问题,有的小组造好了船,人却无法站在小船上;有的小组把六块船板拼在一起
师:我来看看你们造的小船。注意小船和小船之间不能靠得太近,要不小船会撞翻的,你们说是吗?还有,人在船上要站稳不能动,一动可真要落到水里了......
(在教师情景化语言的提示下,孩子们很快完成了造船任务。)
师: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拿起船桨,出发喽!哎哟!哎哟!哇,景色真美!不好,一个大浪冲来了,冲掉了一块船板。)
(教师从四块船板中拿掉一块。)
师:浪走了。看看有没有人掉下船去?
(孩子们抱得更紧了。)
师:划呀,划呀,小心!前面又来了一个大浪,又冲掉了一块船板。快抱紧了!
师:哎呀,又冲掉了一块,只剩最后一块船板了。大家都坚持到了最后。真棒!让我们一起为自己鼓鼓掌。
从上述两个活动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样是交代游戏规则,A教师只顾自己交代,不顾幼儿反应,而B教师在交代游戏规则后,又给自己预留了观察的时间,并在察觉到问题后,用情景化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同是划船,A教师只顾着赶教学环节,B教师则非常注意营造游戏氛围,并在游戏进行时注意与幼儿互动。游戏结束时,A教师置幼儿的愉快情绪于不顾,"理性"地帮他们分析胜利的原因,而B教师则早已在游戏过程中用一句"看看有没有人掉下船去",让幼儿自然而然地越抱越紧,从而体验到集体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活动是否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兴趣需要,不仅影响幼儿的参与程度,而且直接决定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双向的、互动的,当教师的"教"遭遇来自孩子的"学"的尴尬时,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离孩子有多远。假如你走近儿童,与儿童的心灵相通,你预约的将不再是尴尬,而是教与学的精彩!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