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师招聘考试之课程评价解析
所谓课程评价是指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它包含了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以及课程本身的评价。对学生学业评价主要是老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业,可以了解学生学业的进步或退步状况,掌握教学与学习效果。评价者利用学生学业的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获得的结果,可以完善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说,学生学业的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两个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程评价的基础。这里主要介绍两种课程评价模式即目标评价模式与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一、 目标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是美国课程评价专家,也是有着“课程评价之父”美誉的泰勒,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来的。其核心思想在于目标是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出发点,通过测量目标的达到程度来判断教学效果。课程的有效性取决于课程实施时学生行为发生的变化,评价者关注课程是否真正发生了作用。因此,课程开发者的任务就是描述可以测量的行为目标,行为目标可以通过标准参照测试予以测量。该评价原理主要分为七个步骤或阶段即
1、 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
2、 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定每一个目标
3、 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
4、 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
5、 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
6、 确定评价时使用的计分单位
7、 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在这七个步骤当中,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其他所有步骤都是围绕目标展开的,也就是说该种评价模式强调的是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也就是确定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反馈以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据。
该评价模式相对而言,是一种较为客观有效的评价模式,因为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评价学生成绩的好坏,还在于课程开发的改进,并且结构紧凑、操作性强,又容易见效,所以在课程评价领域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主导地位。但其自身的不足在于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并且是在课程实施以后才开始实施评价的,过多注重普遍性,从而忽视了非典型性,仅仅局限于可以测量的目标也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更忽视了课程实践过程,由此遭到了不少人的批评。
二、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该种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不足而提出来的。认为在评价过程中,不仅应该考虑测试的结果,还应该考虑多种因素,认为研究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是了解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即倡导环境对课程的影响以及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斯克里文认为与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相比,对目标本身进行评价更加重要。课程必须实现其预期目标,而预期目标首先应该是值得实现的目标。由此他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认为评价者不应该受预期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有用,但不适合作为评价的原则。我们说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该种评价模式也不例外,它认为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目标之外,还要关注非预期的结果,而且重点分析产生特定结果的各种条件和方法。也就是说评价不仅仅是考虑课程满足目标的程度,更应该考虑课程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但是如果只是把目标搁置在一边去寻找各种实际结果,也导致了背离评价的主要目的,而且完全游离目的的评价也是不存在的,所以该评价客观性不够,难以归纳评价结果,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信性,难以把评价结果推广运用到其他环境中去,以及在评价过程中,强调那些意想不到的或非寻常的情况,从而导致评价对象是不突出的。所以该种评价模式不是一个完善的评价模式,因为它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相比较而言,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的重点是放在课程的结果或者目标上,试图解答“是什么结果”的问题,而斯克里文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重点是放在课程运行的过程上,试图解答“为什么”的问题。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两大派别依然存在,二者不在是争锋相对,而是借鉴彼此合理的成分,逐渐向彼此靠拢。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