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设计方法与举例
教师考试中,无论是教师资格还是教师招聘,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都会考查到教学活动的设计,笔试中的教学设计,面试中的试讲/说课。而且教学活动体现的是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和试讲或说课中最核心、最能体现一个老师能力的要素。可我们很多考生,文章读了很多遍,理解也很到位,可是一动笔写或一开口说的时候又是一头雾水。
老师,我不会,可以百度吗?可以,仅限板书。如果度娘不力,自己设计。
所以,不会设计教学活动怎么破?给大家的方法是"板书反推法"。
一个好的板书,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伴随相应的教学活动呈现的,反过来它们能够重现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整体感知"和"深入研读"这两个核心环节,(注:语文教学里另外三个环节,即导入、拓展延伸、小结作业,需要考生自行设计)即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板书去还原我们的教学活动。这就是"板书反推法"的理论依据。接下来,我将小、初、高每个学段选取一篇文章来进行演示。
小学5年级·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一、导入的时候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整体感知
问:季羡林先生先后两次去到德国,他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自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德国"、"景色奇丽"、"民族奇特"
三、深入研读
问1:文章标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别人看到的又是怎样的奇丽景色呢?
明确:德国人养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注:让学生齐声朗读相应文段,并在头脑中构建画面。
问2:这个民族的奇特作者用了一句话概括,找出来,并以语文小组的形式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钟后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
明确:"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一种乐于、主动奉献的人性美。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初中8年级·朱自清《背影》
一、整体感知
问:自读课文,文章围绕"背影",写了我与父亲的哪些事?找到这些事并进行概括回答。
明确:回忆家道中落时父亲送我去往北京。等车的时候父亲为我买橘子。与父亲分别。分别后多年内心始终放不下对父亲的思念和牵挂。
板书:"怀念父亲"、"望父买橘"、"父子分手"、"别后思念"
二、深入研读
问1:文章前后写到4次背影,4次流泪,把他们找出来并概括回答。
明确: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②"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板书:① "惦记背影"、"悲哀的泪"② "刻画背影"、"感动的泪"③"惜别背影"、"惜别的泪"④"再现背影"、"伤心的泪
问2:4次背影中,作者详细写了哪一次?怎么写的?并用心体会情感。5分钟的时间,你可以与同桌或前后桌同学交流讨论,之后请同学发言。
明确:详写了第2次背影,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体会到父亲对作者深沉而动人的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板书:情感明确"父--深情--子"
注:让学生齐声、有感情地朗读相应文段。
高中必修二·苏轼《赤壁赋》
一、整体感知
问:我们一起对文意进行了疏通理解,现在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主客夜游赤壁的情感变化。
明确:"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板书:"主客"、"喜"--"客"、"悲"--"主客"、"喜"(注,设问"从悲到喜是因为什么?"并明确是因为主人的开解,形成板书"主"、"解"。)
二、深入研读
问1:前后两次"喜"的原因很简单,请同学进行阅读并概括。
明确:第一次"喜",夜游赤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第二次"喜"是因为经过作者开解,两人心中都无愁绪,最后酒醉酣睡,"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板书:"月夜泛舟"、"飘仙之乐"与"心无愁绪"、酌醉之乐。
注:让学生齐声朗读相应文段。
问2:先让学生齐读相应文段,即3、4自然段,然后设问"客悲,为何而悲,悲什么?作者又是如何对其开解的?从中可以看出两人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前后排4人为一组进行合作讨论,10分钟后请同学发言。
明确1:人生无常--"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生命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板书:"人生无常"、"生命短暂"、"悲观"
明确2:针对客的"人生无常"之悲,作者这样开解,"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因缘自适。针对客的"生命短暂"之悲,作者这样开解,"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随遇而安。
板书:"因缘自适"、"随遇而安"、"达观"
到此不知你是否领会,一遍不行,再来一遍,相信你一旦理解,便会觉得这个方法便捷又好用。最后再口水话强调一遍,当你理解了文章却不知道怎么展开教学活动,不知道怎么发问,你可以去借鉴板书设计,想想那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出现并去设计相应的活动和问题。如果你领会到了,别停,赶紧亲自试试。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