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复习指导(1)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一)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生理、心理;能力、态度。
身:身体方面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不断增强
心:心理方面的发展,包括认识的发展(感觉、记忆、思维)和意向的发展(兴趣、情感、意志)
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密不可分,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二)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受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孟母三迁) 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学校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要求学校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的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和代表思想
孟子:人的本性是善的,本性中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善于自身修养,这四种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弗洛伊德(奥地利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威尔逊(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格塞尔(美国心理学家):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人的身体机能、道德以及其他所有能力的发展顺序都受生长规律的制约。
内发论重视人的内部需要以及人体内在的发展机制,但忽视了外部因素对个人的影响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外铄论
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
代表人物和代表思想:
荀子:性恶论,认为人是需要改造的
洛克:“白板说”
华生(J.R.Watson,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外铄论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重视教育的价值,忽视了个体的内在发展机制,同样也是片面的。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的发展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不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个体的发展不可能实现。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
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好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