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他律道德――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4.自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5.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
6.态度的实质: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②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7.品德的实质:①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它不是个体的先天禀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常常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③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8.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①他律道德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②自律道德阶段:在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9.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①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10.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①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A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B自我意识增强 C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D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②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A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二年级时关键期 B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11.态度和品德形成的过程:①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 ②认同(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③内化(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2.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基本条件:①外部条件:A家庭教养方式 B社会风气 C同伴群体 ②内部条件:A认知失调 B态度定势 C道德认知
13.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①有效地说服 ②树立良好的榜样 ③利用群体约定 ④价值辨析 ⑤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14.教师怎样做到有效地说服:①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②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③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
15.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的过程是(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一)选择阶段:①自由选择 ②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 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选择 (二)赞赏阶段:①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 ②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三)行动:①按自己的选择行事 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