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湖南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2.2教育与生产力

来源: 2018-10-29 12:58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本章习题)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够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或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建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从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在原始社会,以生产资料原始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国家,氏族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因而受教育权也是平等的,所有儿童平等接受教育。进入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反映在受教育的权利上,也不可能是平等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只有统治阶级子女才享有学校教育的权利,被统治阶级无缘接受教育。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在法律上废除了受教育者在阶级、社会等级地位的限制,受教育权利在形式上似乎是平等的。但实际上,由于经济上和其他条件上的不平等,受教育权仍是不平等的。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氏族成员,使他们能从事劳动,能遵守社会生活规范、互相合作,能为保卫氏族的生存而英勇战斗。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阶级总是力图使教育按照他们的要求培养和塑造年轻一代。教育总是以巩固和发展统治阶级自身利益为根本宗旨。奴隶社会学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把奴隶主子弟培养成为自觉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统治人才,以及能征善战、具有暴力镇压奴隶起义和抵御外患本领的军人。封建社会学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把地主阶级子弟培养成为国家政权中的官僚以及实际掌握地方政权的绅士,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愚民政策。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根据资产阶级的需要,一方面,是把资产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能够掌握国家机器和管理生产的统治、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和稳固政权,也给予劳动人民有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和职业训练,以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生产需要的熟练工人和政治上的顺民。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与历史上任何阶级社会的教育目的不同,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充分说明,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直接受到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标准同样也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国家的这种要求通过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来实现。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自己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要求我们研究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能动地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开始就和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物质水平的提高,教育与人类物质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一方面,办教育需要有必要的物质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会对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即能提供多少劳动年龄人口,多少社会剩余产品,多少可以从事学习的富余时间,以及多少以教育经费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用于教育活动的条件。另一方面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该国的文盲率、人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通常是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及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随之出现新的变化。如大、中、小学的比例关系,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的关系,全日制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关系,高等学校中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的比例关系,都要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结构比例失调的问题,或者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或者出现人才过剩现象。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不断进步,并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l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要求,根据他对科学知识分类的观点,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对英国以及欧洲实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世界各国许多重大的教育改革都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而这些改革大都反映了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水平和新要求。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今天,把新的科技成果引进教育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成果改进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将大大提高教育质量。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具体表现为:一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传统的影响,教育的思想、内容、方法等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但教育只是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的。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