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小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第九章 小学生心理与行为的辅导
【内容提要】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与辅导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来讲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促进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优化。本章阐述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标准及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简要概括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论述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提出了辅导与矫治的对策,介绍了心理辅导基本概念、原则以及开展小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
【学习目标】
1.识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
2.掌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3.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小学阶段儿童主要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掌握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与原则。
5.掌握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节 小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含义及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通过的宪章规定:“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整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做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因此,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全的个性品质及其他稳定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自我内部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能够保持和谐一致的状态.促使个体心境达到最佳发展水平。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划分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由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很难只采用一种确定依据来制定心理健康判断标准。根据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以统计学所确定的平均状态为依据。统计学标准是指依据心理特征偏离统计常模(即平均值)的程度作为判断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根据这一标准,统计学上的平均状态就看做是正常,对平均值的过分偏离就是异常。统计学标准以量化的形式提供检验的指标,比较客观,操作简便。但是,依据统计学标准所认定的正常与异常也是相对的,一是某些不健康的心理症状在正常人身上也会有,但不一定达到病态的程度,有时虽然偏离均值达到一定程度,也不可轻易认定为存在心理疾病;另一方面,由于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很复杂,难以量化,并且不一定都呈正态分布;有些虽然呈正态分布,但是若存在偏离均值也不一定就是心理异常,比如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力水平就处于分值偏高状态。
(2)以病理症状的存在与否为依据。根据这一标准,如果某人表现出一些临床上的病理症状,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疑病症、行为变态等,就可以判别为异常。因为一般情况下这些症状在正常人身上是不存在的,这种标准常常依据临床诊断以及物理、化学、生理、心理测定指标,因此比较客观。但是,人们在紧张或遇到突发事件时,也可能出现“异常”的行为表现。因此,判断心理健康与否要采用多项标准共同印证。
(3)以主观经验为依据。经验性标准包含两重含义:一方面,个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主观体验对自己的心理是否正常作出判断。例如,一个心境开朗、乐观,能恰当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以积极情绪状态为主的人,虽然有时会有忧郁、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但并不长期占主导地位,因此,他的心理是正常的、健康的。另一方面,观察者依据自己所积累的经验对被观察者的心理是否正常做出判断。经验性标准对于经验丰富的个体来讲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和可信性,但是不同观察者积累的经验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参照点不一致,所做出的判断就会存在误差。
(4)以社会适应状况为依据。根据这一标准,一个人如果能有效地改变其行为以顺从环境的需要或改变环境以符合个人的需求,使个人与其生活的环境处于和谐的状态,就视为是心理健康的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言行不仅应该与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相一致,而且其心理状态具有稳定性,表现出相一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这个标准,要求充分考虑不同背景、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并且要能够做到细心观察、仔细分析,因为很多行为的变化都是缓慢的、不明显的,根据这一标准做出正确判断是相当困难的。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