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师资格《心理学》常考知识点四
第九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
1. 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1) 发现问题:第一步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
(2) 理解问题:分析,抓住问题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依赖已有经验。
(3) 提出假设:解决方案常以假设方式出现,经过验证完善。
(4) 验证假设:最有效方式是实践,积极思维与实践结合是检验假设和解决问题重要条件。
2.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什么?
(1) 问题的呈现特征。
(2) 已有的知识经验。
(3) 定势,也称心向。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4) 功能固着。
(5) 智力水平。
(6) 动机强度。
(7) 除上述因素,个体性格,情绪,认知风格和世界观也制约问题解决方向和效果。
3. 专家和新手解决问题的差异有哪些?
(1) 专家不注意中间过程,可以很快解决问题。
(2) 新手先明确目的,从头到尾解决问题。专家或立即推理,或搜索信息,从头到尾解决问题。
(3) 专家更多利用直觉;新手更多依赖正确的方程式解决问题。
(4) 专家解决问题时自我监控能力优于新手。
4. 试论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结合学科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 提供多种联系机会。
(4)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5.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1) 环境因素。A家庭环境B学校教育环境C社会环境。
(2) 智力因素。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力。高智商不一定有高创造力。创造力低的人智商可能底也可能高。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中等(120)以上智商。
(3) 已有知识经验。
(4) 动机。
(5) 个性因素。如冒险精神,意志品质出众,不满足现状,善于幻想等。
6.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分为三大方面分别进行论述回答)
(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A宽松心理环境B充分选择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和内容。
(2)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A保护好奇心B解除答错问题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D重视直觉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与假设训练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7. 如何从个性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与个性之间互为因果,因此,从个性着手也是培养创造性的一条有效途径: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 保护好奇心;
(2) 解除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 重视直觉思维能力;
(5) 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力的榜样。
8.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 变通性。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问题思考比较大弹性,思考路线并非固定一个方向,而是向多个方向发散且变化多端。
(2) 独创性。行为上表现超出常规,擅长做别人从未想过和做过的事。观念新颖独特,知人所不知,见人所不见,敢于向权威挑战。
(3) 流畅性。思维敏捷,灵活,迅速,口若悬河的谈吐,行为快速,对事物的反应总量比一般人多。
第十章 品德的发展
1. 简述品德和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两者密切相关,但不同。都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1) 所属范畴不同。
(2) 反映内容不同。
(3) 产生的需要不同。
联系:互动过程,联系紧密,三方面。
(1) 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 社会道德风气影响品德形成和发展。
(3) 个体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反作用。
总之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2. 简述品德的实质以及心理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反应了社会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事件的一种自觉的行为,是认识和行为的统一。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1) 道德认识:三个主要环节A道德知识B道德信念C道德评价
(2) 道德情感:A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B想象性的情感体验C伦理性情感体验。
(3) 道德行为:受认识和情感支配,同时对认识和情感巩固加深起促进作用。
3.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的奠基阶段。表现为:
(1) 道德认知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片面逐渐过渡到全面。
(2) 道德行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模仿逐渐过渡到习惯。
(3)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年龄越小,认知,情感,行为各个成分之间就越一致。
4.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态度是在社会道德生活的规范的影响下,通过个体道德实践活动,品德结构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
(1)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A形成道德观念和理想B自我意识增强C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D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A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B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5. 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 外部因素:A家庭环境教育B学校环境教育C社会因素D同伴群体
(2) 内部因素:A认知失调B态度定势C道德认知,先他律后自律,循序渐进
6.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品德培养表现在道德认知,情感,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方面。
(1) 提高道德认知能力。A促进对道德概念掌握B引导把道德知识转变成道德信念C发展道德评价能力
(2) 激发道德情感体验。A作用,对道德认知引导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起印发和支持,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B培养,知情结合,以美育情,真情感化。
(3) 注重道德行为训练。A行为过程B方式的掌握C习惯的培养。
7. 论述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
(1) 从他律到自律。
(2) 从结果到动机。
(3) 从对人到对己。
(4) 从片面到全面。
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认知水平密切相关,与思维发展与心理成熟程度有关。
8. 简述道德情感的作用。
对个人品德形成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是道德品质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
(2) 对道德认识起引导和深化作用。
(3) 对道德行为起着引发和支持作用。
(4) 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
9. 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品德)。
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社会生活和教育影响下逐步形成的;需要教育工作者满怀热情给予引导和培养。具体途径如下:
(1) 知情结合,激发道德情感体验。
(2) 以美育情,丰富倒蹬情感内容。
(3) 真情感化,促进道德情感发展。
10.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是指稳定的,经常的在一定情境下自然出现的道德行为方式,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要注意:
(1) 使学生了解社会意义,产生资源练习的愿望。
(2) 创设良好行为情景,避免重复不良行为机会。
(3) 提供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4) 让学生对自己行为反思评价。
(5) 注意校正不良行为习惯。
11.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 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下,A成熟与惩罚取向阶段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 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A寻求认可取向阶段B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 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A社会契约取向B普遍伦理取向
12. 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20世纪60年代提出,人的态度和行为,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最有效是观察学习,即通过学习榜样示范的学习。
(1) 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行为示范对儿童外部行为显著影响。
(2) 观察学习的过程。四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3) 榜样的示范作用。A行为示范B言语示范C象征示范。D抽象示范E参照示范。五个条件:特点突出生动鲜明;特点与观察者相似;行为对观察者有可行性;可信任性;感人。
13.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高扩了一条儿童道德认知阶段的总规律:
10岁前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10岁后,依据自己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具体又分为四个阶段:
(1) 自我中心阶段(2-5)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外界的环境区别开来。
(2) 权威阶段(5-8)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愿望。
(3) 可逆性阶段(8-10)讲规则看做同伴间共同约定。
(4) 公正阶段(10-12)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14. 简述观察学习的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将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和动机过程。
(1) 注意过程:注意学习的过程是观察学习的第一步,观察学习的方式和数量都由注意过程筛选和确定;影响因素有三个:A观察与榜样间具有的关系B观察者特征如觉醒水平,价值观念等C榜样的活动特征。
(2) 保持过程:现将榜样行为转换成记忆表象,再转换为言语编码,表象和言语编码同时存储在头脑中,对学习者以后行为起到指导作用。
(3) 动作再现过程:记忆中的动作观念转换为行为。这是观察学习的中心环节,包括动作的认知组织,实际动作和动作监控三步。
(4) 动机过程:人的活动的动机来自过去别人和自己在类似行为上受到的强化,包括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自我强化。
第十一章 学校群里心理
简述群体规范的功能和意义。
如何维持班级的凝聚力?
印象形成的效应有哪些?
简述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简述人际交往中的沟通障碍有哪些。
如何理解师生有效沟通的含义?
列举一些行之有效的沟通技巧。
影响人际吸引与排斥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师生有效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第十二章 学生与教师心理健康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心理辅导的原则是什么?
心理辅导的途径有哪些?
简述团体心理辅导的历程。
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如何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简述艾里克斯的ABC理论。
第十三章 教学目标与评价
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
简述标准话成就测验的优越性和问题。
简述有效教师自编测验的特征。
简述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之间的异同。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