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辅导: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任务是由教育目的引发,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引导下进行的。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广泛而复杂,涵盖了对班级的全面管理和对全体学生的全面负责。熟悉工作内容,讲究工作方法,是提高小学班主任工作效率和效果的前提条件。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一个班级由几十名学生组成,这些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班主任要教育好学生,要实现对本班级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就得先了解和研究学生。只有这样,班主任工作才能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进而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等;学生的家庭情况,如学生的家庭类型 (复杂型、一般型、特殊型)、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等;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如遵规守纪、文明礼貌、集体观念以及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兴趣特长等;学生的个性情况,如智力特点、情感意志特点、性格和气质的类型等。二是了解和研究学生集体,主要了解的内容有:班级总人数、性别结构、生源状况、年龄分布、少先队员的人数、学习好中差学生的比例、学生思想品德的表现、班级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班级的班风如何、与其他班级的关系如何、班级内有哪些非正式群体等。
了解和研究学生,要注意全面性、经常性和发展性。全面性就是要全面地看待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的优点,也要看到学生的不足;既要看到学生在校内的表现,也要看到学生在校外的表现。经常性就是要把了解和研究学生作为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做到常抓不懈。发展性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既看到学生的过去,也要看到学生的今天,还要预见到学生的明天。
(二)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主要有:
1.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一定条件下的行为表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是班主任工作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班主任在运用观察法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主要是确定观察什么和为什么要观察;第二,观察要有计划性和长期性;第三,坚持在活动中观察;第四,观察应分阶段、分重点;第五,要及时作好记录,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去伪存真,写出结论。观察法的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材料直接源于观察过程,所以真实性强。但观察法也有缺点,那就是观察的对象和条件难以控制,表面现象干扰大,情境性和主观性因素多。因此,在运用观察法时,班主任对观察材料的分析处理一定要慎重。
2.谈话法
谈话法是班主任有目的、有准备地与学生直接交谈,从中了解学生情况的一种方法。如果说观察法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外部表现,那么谈话法则是通过学生的心里话,有意识地、主动地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活动。
谈话法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简单易行的一种常用方法。为了保证谈话取得好的效果,谈话法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确定好谈话的目的、内容;第二,对谈话的过程有周密思考,如先谈什么,后谈什么,选择什么地点、时间,采用什么方式等,做到心中有数;第三,谈话态度要亲切、和蔼、诚恳,尽量不使学生感到紧张,更不能造成对立情绪;第四,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谈话技巧,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说出真心话,善于倾听,不轻易打断学生的话。
此外,班主任还要善于利用非正式的谈话方式了解学生,因为非正式状态下没有特定形式、地点、时间的限制,学生易于敞开心扉,有利于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
3.研究书面材料
学生的书面材料是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有力凭证,班主任可以通过观看学生的书面材料来了解学生。学生的书面材料包括学生入学登记表、学籍卡、体格检查表、成绩单、日常作业、试卷、笔记、日记等。
班主任在了解和分析学生书面材料时,必须注意:第一,研究学生的书面材料要建立在对学生尊重、信赖的基础上;第二,对待资料,要用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第三,研究书面材料要同平时的观察、谈话以及老师与同学反映的情况结合起来分析。
4.调查访问
调查访问是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它可以分为一般性调查访问和专题性调查访问两种。调查访问的对象很多,它包括学生、老师、学生家长、社会上的干部和群众。调查访问的方式有个别访问、开调查会和座谈会等,班主任还可以将要了解的内容做成问卷,让学生们回答,从而大面积地了解学生。
班主任向学生作调查,最重要的是亲近学生,同他们交朋友,既做学生的老师,又做他们的知心人。教师还要及时向科任教师和家长作调查,获得有关学生的一些真实情况和生动典型的事例,以便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和中心工作。班集体是班级建设的最高阶段,优良的班集体对学生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班集体建设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必须贯穿在整个班级组织建设过程中。建立良好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进行长期细致的工作。(关于“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请参见本章第三节内容)
三、做好班级少先队工作
在小学,班主任一般都兼任着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的工作。小学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少先队组织在班集体中的核心地位和教育的助手作用,班主任要尊重少先队组织的独立性,要对其热情指导,为少先队活动的开展创设条件。
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方面:
(一)宣传少先队的知识
作为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的小学班主任要在平时注意向小学生多宣传介绍少先队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少先队组织的性质有明确的认识。通过宣传介绍培养学生热爱少先队的热情,激发学生入队的强烈愿望。
(二)发展和教育少先队员
少先队中队辅导员要引导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并及时按照《队章》的规定,发展培养少先队员。少先队《队章》规定:凡是7至14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加入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由本人向中队委员会提出申请,经中队委员会批准就成为正式的少先队员。《队章》的这一规定明确了少先队组织的群众性特征,即除了年龄的限定外,没有其他任何条件的限制,只要本人提出申请,就应当批准其加入少先队组织,所以班主任应当按照《队章》办事,班主任没有权力以任何理由阻碍学生人队的要求。
中队辅导员要教育少先队员听党的话,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共财务,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勇于实践,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三)指导少先队中队活动
少先队组织的生命在于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实践活动。目前从少先队开展活动的情况来看,少先队活动主要包括以革命传统为主题的活动、以学习科技知识为主题的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在组织活动中,辅导员要发挥少先队员的主动性,放手让队员设计活动,为少先队员自主性的发挥提供空间。在设计活动时,辅导员要对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选择给予建议。辅导员要关注活动的准备过程,在少先队员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活动开展中,辅导员应随时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并给予指导;当活动结束后,辅导员应及时组织少先队员对活动进行总结。
四、指导小学生的学习
班级是一个学习的组织,学习是小学生班级生活的中心任务。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是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种具体表现。抓好学生的学习,一方面要靠各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与辅导,另一方面还要靠班主任老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作为新时期的小学班主任,应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班主任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在儿童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班主任指导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对促进学生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动机产生于学习的需要,正如吃饭、休息一样,人本来就有学习的需要。学习需要的满足会使学习需要得到强化,班主任应努力使有不同水平学习需要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满足。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表现,是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然会有效地学习,班主任在指导学习时应有意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兴趣固然重要,但仅有兴趣是不够的,因为学习毕竟是一种持续的、艰苦的脑力劳动,要学有所得,必须坚毅顽强、刻苦钻研。班主任可以从细节抓起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在经常性的活动中形成的,是不经意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习惯性的行为具有重复性、强制性。习惯一经形成,就难以改变,好习惯影响一生,坏习惯也影响一生。小学阶段的孩子可塑性相对较大,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不注意教育,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以后再改就比较困难了。小学阶段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班主任要帮助小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的效率取决于方法,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学生会终身受益,班主任应重视对小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如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复习的方法、记忆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等。
(四)加强纪律教育,形成良好的学风
良好的学风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助于学生成长,有益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品质的锤炼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学风更是保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条件。班主任要通过对学生学习的管理,使他们形成自觉遵守学校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充分利用时间的好习惯。班主任要通过教室整洁的环境、激励性的警句格言条幅等来渲染和增强学习气氛。
五、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小学班级活动是班主任指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设计的、组织班级所有成员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成功的班级活动是学生快乐的源泉,进步的阶梯,成长的养分。小学班主任要科学合理地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以促进班集体的建设,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班级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班会活动是小学班级经常组织的活动,下面首先对班会活动作以介绍。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召开的会议,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班会主要有晨会、班级例会和主题班会三种形式。
(一)展会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施行)规定:中小学每天都有10分钟晨会时间,并把它作为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正式排入课程表。
晨会的特点有二:一是简短,一次晨会只有10分钟,这就决定了晨会活动的容量不大,活动内容集中。二是及时,晨会每天进行,这就使晨会活动具有了迅速传递信息、及时解决问题的功能。
以上两个特点决定了晨会活动的基本内容是:解决前一天遗留问题,安排布置当天的学习工作任务,提出学习生活要求,及时针对近几天班级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依据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晨会安排在一天之晨,有可能影响学生随后活动的情绪,为此,明确晨会的要求十分重要。晨会的基本要求是:作好充分的准备,目的明确,内容集中;晨会应给学生清新、简洁、有内容、愉悦的感受,班主任应尽量避免在晨会时间批评学生;会后要注意督促检查,让学生自觉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班级例会
班级例会是在班会课时间里,全班同学围绕班级日常事务的讨论、处理而召开的班会活动。
班级例会基本上每周召开一次,主要是处理班级日常事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总结通报,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思想交流,制订班级计划,表扬评比。班级例会具有常规性、事务性、民主性的特点。
班主任在组织召开班级例会时要注意做到:1.条理清晰。班级例会要处理的事情很多,班主任事先要对班会上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列出主次顺序,例会上按照所列内容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一个时间段解决一个问题,避免重复拖沓。班会前要宣布本次例会的主要议题,结束后对问题和结果作以概括性的总结。2.民主亲和。例会上班主任在处理事务、解决问题时,不能独断专行,搞“一言堂”,要发扬民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为班级的发展建设献计献策。
(三)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围绕某一主题,在班会课时间开展的、全班学生参加的班级教育活动。主题班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以及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
主题班会的特点是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主题班会都是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召开的,教育目标明确,内容集中。主题班会的形式多样,讨论、表演、竞赛、游戏等活泼的形式深受学生喜爱。主题班会的形式的选择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班会内容和主题的适应性。主题班会寓教于乐的方式符合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规律,所以教育效果明显。
主题班会的基本要求:
1.主题要鲜明,有针对性
选好主题是开好班会的前提,主题的选择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兴奋点。同时要针对实际的内容选取题材,内容要丰富,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适合于小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主题要有深度,活动之后,能让学生细细回味。
2.动员全班学生参与,精心准备
在组织班会过程中,班主任是协调者、建议者、组织者。班主任要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发动学生,从主题的选择、形式的创造、各项具体任务的承担等,全程都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学生才能获得深切的体验。
3.严密组织,逐项实施
主题班会要按计划逐项实施,丝丝人扣,环环相连,使主题班会全过程形成一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启之以思,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良性闭合流程。
4.及时总结,巩固成果
班主任应将实施的情况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评估,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教训,巩固班会活动的收获。
主题班会是班级经常召开的一种主题活动。班级主题活动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班级主题活动内容丰富,可以分为德育活动、智育活动、体育活动、美育活动和劳动教育活动。
班级主题活动的组织,最能体现班主任的班级活动管理能力。班级主题活动的组织工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班主任要把握好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第一阶段: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是对班级主题活动进行策划并撰写活动方案,它是开展班级主题活动的基础,活动设计是否有新意,关系到班级主题活动质量的高低。
活动策划有四方面内容:(1)选择活动主题。主题可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选择,也可以从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中选择。(2)选择活动内容。活动内容的选择首先要求“近”,即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要求“新”,即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再次是求“小”,即活动内容切入主题的角度小,使活动内容集中,主题更加突出,这样易于小题大做。(3)选择活动形式。活动形式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在为活动内容服务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小学生所喜欢的新颖、多样、多变的活动形式,如表演、竞赛、游戏等;其次要力求选择的活动形式能够发挥班级同学所长,便于全体同学参与到活动当中;再次还要考虑活动形式便于操作,充分考虑活动形式对时间和场所的要求。(4)设计活动名称。活动名称要文字简洁、语言形象、语音响亮、揭示主题。
班主任要将策划的内容撰写成方案。活动方案应当包括以下要素: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时间和地点、活动主持人、参加的人员、活动内容和形式、活动步骤和过程。
第二阶段:活动准备
充分的准备工作是班级主题活动成功的保证。班级主题活动准备工作量大、头绪多,需要班主任的精心组织、积极指导。好的准备工作应当做到下面三点:(1)统筹安排,各显其能。(2)分]二明确,各尽其职。(3)指导认真,检查到位。
第三阶段:开展活动
在实际开展活动过程中,班主任主要起指导和保障的作用。
班主任要帮助班干部维持好活动现场的秩序和纪律,要指导主持人的主持,帮助主持人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班主任要保证主题活动准时开始和结束,保证活动按照活动方案顺利执行,要及时处理解决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技术性的问题。
第四阶段:总结工作
对班级主题活动的总结既是对本次活动的一个回顾评价,也是巩固和提升活动效果的方法,更是为今后的活动积累经验。活动总结的原则应当充分肯定成绩,以鼓励为主,这是激励小学生信心的一个好机会。在总结时也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不足和问题,找出原因所在,总结教训。对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应当主动承担责任,切忌指责批评学生。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