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辅导:小学德育原则
第四节 小学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
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工作,要使思想品德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就要科学地理解和处理多方面、多层次的矛盾和关系。人们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不断揭示出德育过程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制定出德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指导规则,这些规则就成为德育过程要遵循的德育原则。同时,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德育对象的实际,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选择和运用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和途径,以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
一、小学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定义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据德育过程规律和德育任务制定的,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德育原则来源于德育实践,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它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德育经验的积累和对德育过程规律的认识深化而不断发展、充实;德育原则是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的总结必然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德育规律是制定德育原则的客观依据,而德育规律受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制约,因此,以德育规律为客观依据,反映和体现着德育规律的德育原则也必然要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
(二)我国小学德育原则的内容
我国小学德育原则主要有:知与行统一原则;生活的原则;爱和民主的原则;主体性原则;体验的原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知与行统一原则
知与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主义社会培养的小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果在小学德育中,单纯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就会造成只讲空洞大道理,不要求小学生把道德认识付诸行动,从而养成他们言行脱节、言行不一的恶习。
对小学生来说,尤其要注重知与行统一。因为他们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作指导,行动就会是盲目的、不自觉的,也是不巩固的。但是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行动,只有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和巩固起来的认识,才使认识更深刻持久。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思想水平。
(2)引导小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并提出适当的道德行为要求,进行行为训练。
2.生活的原则
生活的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活动时,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的课程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品德教育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循序渐进。
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是人的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部分。一方面,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是人之为人所不可或缺的道德教育,人一来到这个世界,就面对和经历着家庭和社会生活直接给予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一个人只要受到了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他就能够适应最基本的正常道德生活了。
学生的生活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思想品德知识的意义之源。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及其体验而产生作用的,因为道德是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它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的具体生活所包含的,也是指向具体生活的。道德的学习与发展也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无效果的,我们的学校德育必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才有生命力。因此,德育要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构建生活化德育。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