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一章第四节考点: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二)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1.影响学制的因素
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制定任何一种学制都要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有: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4)民族文化传统。
2.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20世纪以来新技术革命掀起了社会生产的改革浪潮,给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各国都进行了有关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并呈觋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1)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4)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
(5)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1.欧美现代学制的形成学制的产生是在学校产生之后,原始社会没有学校便没有学制。
2.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现代学制从性质上看,分为资本主义学制和社会主义学制两种。由于各国、各地区的情况不同,影响学制建立的因素存在差异,到20世纪初,逐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的学制。
(1)西欧双轨制
(2)美国的单轨制
(3)苏联型学制
(二)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学制萌芽于西周,如最早设立的“庠、序、校”等,形成于西汉,到唐宋时期才比较完备。但由于古代学校教育不发达,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2.老解放区的学制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学校、文化教育机关,创立了一种新型学制。其具体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
(2)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富于灵活性
(3)依靠群众办学
3.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1)1951年的学制改革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3)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三、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
(二)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沿革
1.新中国成立前义务教育的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的拟议和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一系列“学堂章程”,即《钦定学堂章程》(旧称“壬寅学制”)。
1904年,在《奏定学堂章程》中的《学务纲要》中最先出现了“义务教育”一词,原文是“初等小学堂为养正始基,各国均任为国家之义务教育。东西各国政令,凡小儿及就学之年而不入小学者,罪其父母,名为强迫教育。”
1906年,学部颁布《强迫教育章程》十条,规定“幼童至7岁须令入学,及岁不入学者,罪其父兄”。这是中国政府计划实行强迫义务教育的第一道正式法令。1909年,清政府先拟在北京试行强迫义务教育“以为各省之倡”,但调查显示在北京须设立小学堂多处,“一时筹款困难”,决定“先从教育皇室近支子弟为提倡教育之入手”,这是与义务教育的本意相悖的。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孙中山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并成立教育部。1912年7月10 日至8月10 日,蔡元培在南京主持召开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9月3日,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这次会议签订的“壬子一癸丑学制”。
国民党统治时期,也颁布过一系列的法令,以实施义务教育。
2.新中国成立后义务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普及义务教育作出了许多规定,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保证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也曾一度致力于普及初等教育,但“文化大革命”的开展破坏了这一进程。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并通过,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