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根据穴位的分布与治疗的特殊性,将特殊穴分为了十类。这里分别介绍一下临床中常用的“五输穴”、“原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在学习理解中的要点。
“五输穴”中“五”即可直接联想到我们熟悉的“五行”,“五行”中“木、火、土、金、水”即可与之对应为“井、荥、输、经、合”。“输”古意为运输、运送。既然需要运输、输送的,那肯定是在远端的,故可以联想记忆“五输穴”多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远端。《难经·六十八难》中关于五输穴的主治特点概括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在大体掌握五输穴五种不同的治疗方向后,具体运用时结合五行的相生相克的关系对应脏腑进行灵活治疗,往往效果显著。
“原穴”即十二经脉中原气通行之处。原气又称为元气,“元者,始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由此可知原穴在脏腑疾病的治疗中有着激发脏腑之气的重要的作用。原穴大多分布于手腕和足踝的附近。值得注意的是六条阴经(即五脏加心包所属的经脉)中五输穴中的“输穴”即为“原穴”。简单的说,在治疗中选用“输穴”时更强调其痛症,而选用“原穴”时更强调所对应的相关脏腑的经气整体盛衰情况。
“背俞穴”是经气在背腰部输注的特殊穴位,“募穴”是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中医学认为人体中背为阳、腹为阴、腑为阳、脏为阴,由此可知“背俞穴”多用来治疗腑病,“募穴”多用来治疗脏病,而阴阳之间有着互根互用的关系,脏腑之间在经络上在功能上亦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在临床中背俞穴和募穴多搭配使用。
“八会穴”这里“八”指人体中“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会聚的八个穴位,《难经·四十五难》云:“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临床运用中与这八者有关的病症大多可结合虚补实泄的方法进行选用。学习中注意的不要将“八会穴”与“八脉交会穴”混淆。“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其作用十分广泛。
特定穴中还有“络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等,在学习中把握不同类型特定穴的关键点,注意区分。在临床治疗中勤于思考多配合运用,不拘泥于常用穴。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