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湖南卫生考试-药学备考知识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原因
一、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1.毒性反应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常与剂量有关,主要表现在肾、肝、胃肠道、造血、神经系统方面。
1)肝脏损害:抗菌药物的肝损害主要由肝代谢的抗菌药物引起。
2)肾脏损害:主要由以原形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的抗菌药物引起。
3)心脏毒性:很多抗菌药物具有心脏毒性,如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等。
4)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听力、视力、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以及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等。
5)血液系统损害:各类抗菌药物在长期、大量应用时都可能影响血细胞的生长,导致血细胞减少。
6)消化道反应: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可能引起消化道ADR,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
7)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因双硫仑可抑制体内醛糖氧化还原酶,抑制乙醇的代谢而使机体产生不适,出现一系列醉酒症状,如面部潮红、头痛、腹痛、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等,重者可导致呼吸抑制、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及死亡。
2.变态反应与用药剂量、疗程无关。以皮疹最常见,其它有血清病样反应、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过敏性休克等。
3.二重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superinfection),是在抗菌药物治疗原发感染时发生的新感染。在感染采用广谱或联合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原有的病菌被制止,但耐药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念珠菌、难辨梭菌等大量繁殖,加之病人抵抗力下降,使得条件致病菌引发新的感染。
二、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原因:
1.药品因素:是决定ADR 的第一因素。如青霉素类易发生过敏反应,喹诺酮类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氨基糖苷类易发生肾毒性,这些均与其结构有关。
2.机体因素:不同种族体内各种酶的构成和比例不同, 表现出对药理作用、药效、耐受剂量、ADR 的发生不同。即使同一民族也会存在个体差异。另外,患者的性别、年龄,病人生理、病理状态,个体特异性、敏感性,食物及营养状态,也是影响ADR 发生的重要因素。
3.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的体内、外相互作用均是ADR 发生的重要机制。发生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各个环节的体内药代学相互作用, 均可影响药品疗效与ADR 的发生。影响药物代谢与排泄的相互作用,是增加ADR的主要因素。药效学相互作用亦可使ADR 增加,如氨基糖苷类与林可霉素类均有神经肌肉接头阻滞副作用,联用时可产生严重ADR,应避免联用。
4.给药因素:给药不当也可引起药物ADR 发生增加。ADR 虽然不属于不合理用药的范畴与结果,但各种不合理用药因素如不合理的载体选用、多药配伍、给药方式( 浓度过高、给药速度过快、避光)、给药剂量、联合用药、适应证或用药指征控制不严等,均能影响ADR 的发生。
5.饮酒、吸烟与食物的影响。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