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湖南医疗招聘-中医学常备考点点拨——慢性胃痛的治疗方法
一、调肝理气
肝疏泄失常,影响脾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为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壅而滞;二为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脾(胃)不和。一般来说,治疗前者以疏肝为主,后者则以敛肝为主。然而,肝气本身复杂,气郁日久可化之为亢,气旺日久又可耗之成郁,两者可互相转化。所以,从肝论治胃痛不能单纯敛肝,而应调肝之用。临床上常常可以疏肝解郁与抑肝缓急两法先后或同时运用。疏敛并用的组方原则,体现了调肝之法在病态下的双向性调节作用。肝疏泄功能正常,气顺则通,胃自安和,即所谓:“治肝可以安胃”。当然,并不是所有胃痛都是肝疏泄异常所引起,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劳累损伤脾胃,中焦运化失职,气机壅滞,也会影响肝之疏泄功能,即“土壅木郁”。况且调肝之品多属于辛散理气药,理气药可行气止痛,或降气消胀,最适用于胃病之胃痛脘痞,嗳气恶心者。正所谓有“治胃病不理气非其治也”之说。
二、活血祛瘀
慢性胃痛的发病主要是情志伤肝,肝失疏泄,木郁土壅,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土壅木郁,以致胃中气机阻滞。然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胃病初起在气,气滞日久影响血络通畅,以致血瘀胃络。所以说,慢性胃痛多兼有血瘀,即“久病入络”、“胃病久发,必有聚瘀”。从症候辨证看,病人胃痛固定、持续、时而刺痛,或有包块,舌质暗红或瘀斑,瘀点等。但不少病人并无此症候特点,而是通过纤维胃镜可见到胃粘膜的凹凸不平、溃疡、出血点、息肉及胃粘膜活检示胃粘膜不典型增生或肠腺化生,极个别还可发展成胃癌。此属于胃络瘀阻所致,治疗应重视活血祛瘀药的运用。常用药有:郁金、延胡、田七、莪术、川红花、赤芍等,在运用活血祛瘀法组方时,要根据辨证配合其他治法方药。瘀热者,配用赤芍、茜根等以凉血活血;瘀毒者,配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以解毒祛瘀;气虚者,配用北芪、党参等以益气行血;阴虚者,配用沙参、麦冬等以养阴畅血。
三、清解郁热
慢性胃痛中以溃疡病和慢性胃炎占绝大多数。但溃疡的“疡”和炎症为“炎”是否一定就属于中医的热证而从痈从热论治呢?未必尽然,因为慢性胃痛者多为病程迁延日久,或反复发作,致脾胃受损,出现面色萎黄,胃胀纳呆,腹胀便溏,体倦乏力,舌淡脉弱等脾胃气虚症状,即使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胃炎在活动期,也不一定表现出中医的热象。所以,本病与热并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当病人出现口干口苦,舌苔变黄之时,此不必热象俱悉,亦属郁热。治疗可适当选用清热药,如蒲公英、黄芩、黄连、柴胡等。但不能一概用清热之品,且要适可而止,因为这种热多在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气滞血瘀的基础上产生,过用苦寒势必损伤脾胃,弊大于利。
四、健脾养胃
慢性胃痛病程长,病情绵。从起病原因看,本病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而发。从虚实辨证看,虚多于实,因实致虚,虚证贯穿于全过程。所以,治疗本病要补虚以固本。慢性胃痛的虚证主要有脾气虚弱和胃阴不足,前者主症为食后饱胀,口淡乏力,舌淡脉弱,以虚寒象为主;后者主证为胃脘灼痛,口干欲饮,舌红脉细,以虚热象为主。根据《内经》“虚则补之”原则,常用李东垣的升阳益气法以健脾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重用黄芪、党参;用叶天士的甘凉润燥法以养阴益胃,方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减,常用沙参、麦冬、石斛等养阴又不过于滋腻有碍脾胃之品。临床上我们常常可发现患者可同时存在脾气虚弱和胃阴不足,具有气阴两虚之候。治疗上可益气养阴,健脾养胃并举。脾气得升,胃得润降,清升浊降,出入有序,胃则安和。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