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城乡规划师规划原理复习资料:第二章第一节
一、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1.古典时期的社会与城市
(1)古希腊时期
社会和政治背景 |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 |
城市格局特点 |
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模式,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 |
典型代表 |
米利都城,雅典。 |
(2)古罗马时期
社会和政治背景 |
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国势强盛、领土扩张和财富敛集,城市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
城市格局特点 |
罗马共和国最后100年中,大规模发展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同时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娱乐设施;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鼎盛时期,除了延续以前的建设思路,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
成果 |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其中提出了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论述。 |
典型城市 |
古罗马城 |
2.中世纪的社会与城市
社会和政治背景 |
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在教堂周边形成了一些市场,并从属于教会的管理,进而逐步形成为城市。在教会控制的城市之外的大量农村地区,一些封建领主建设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围绕这些城堡也形成了一些城市。 |
城市格局特点 |
城市基本上多为自发生长,很少有按规划建造的;同时,由于城市因公共活动的需要而形成,城市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从而形成了城市中围绕着公共广场组织各类城市设施以及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构成了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独特魅力。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兴起,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这时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 |
典型城市 |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
3.文艺复兴的社会与城市
社会和政治背景 |
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生的城市资产阶级实力不断壮大,在有的城市中占了统治性的地位。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飞速发展。 |
城市格局特点 |
由于新的生产及生活发展变化的要求,城市进行了局部地区的改建。这些改建主要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建设了一系列具有典型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以及公共建筑。 |
典型代表 |
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
4.绝对君权时期的社会与城市
社会和政治背景 |
17世纪开始,新生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提供保护,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
城市格局特点 |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这些城市的改建、扩建的规模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 |
典型代表 |
在这些城市改建中,法国巴黎的影响最大。在古典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轴线放射的街道(如爱丽舍田园大道)、宏伟壮丽的宫殿花园(如凡尔赛宫)和公共广场(如协和广场)是那个时期的典范。 |
例题: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是( )。 |
|
|
『正确答案』A |
例题:下列有关欧洲古代城市的表述,正确的有( ) |
|
|
『正确答案』AB |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历史背景
18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居住模式,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人口快速扩张,居住条件不断恶化,引起了各阶层人士的关注。
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这些讨论在很多方面是过去对城市发展讨论的延续,同时又开拓了新的领域和方向,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思想上和制度上都进行了充分准备。
2.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
(1)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概念:源自莫尔“乌托邦”概念,是通过对理想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架构,提出了理想的社区和城市模式。
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
他们不仅通过著书立说来宣传、阐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信念,同时还通过一些实践来推广和实践这些理想。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博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朗吉”为单位建设由1500-2000人组成的社区,以社会大生产代替家庭小生产。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Guise的工厂相邻处按照傅里叶的设想进行了实践。
(2)法律实践——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英国针对工人的卫生和住房情况,设立的系列法规:
①1842年提出了“关于英国工人阶级卫生条件的报告”;
②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该法规定了地方当局对污水排放、垃圾堆积、供水、道路等方面应付的责任;
③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
④1890年《工人住房法》;
⑤1890年英国成立的伦敦郡委员会依法兴建工人住房;
⑥1909年英国《住房、城镇规划等法》的通过,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确立。
(3)行政实践——巴黎改建
巴黎针对城市的给排水设施,环境卫生,公园和墓地等进行了全面的城市改建工作。巴黎改建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
(4)技术基础——城市美化
城市美化源于文艺复兴后的建筑学和园艺学传统,欧美等国家为美化城市景观和城空间进行的实践活动。
实践:
①英国公园运动。
②奥姆斯特德所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
③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该活动的主将伯汉姆于1909年完成的芝加哥规划被称为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
(5)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
资本家为了解决在其工厂中工作的工人居住问题、从而提高工人的生产能力而由资本家出资建设、管理的小型城镇。
实践:
凯伯里—所建造的模范城镇Bournville(伯明翰)
莱佛—在利物浦附近所建的城镇
美国的普尔曼1881年在芝加哥南部所建的城镇最为典型。
例题: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是( )。 |
|
|
『正确答案』CD |
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理论提出 |
在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
概念 |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
田园城市模式 |
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超过这一规模就要建设另一个新城市。 |
田园城市布局 |
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
实践 |
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第一座田园城市。 |
2.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通过他对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逐步形成了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之中。
柯布西埃的两个方案“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
(1)“明天城市”规划方案——1922年发表
“明天城市”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了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书中提出了一个300万人口的城市的规划方案。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在该项规划中,柯布西埃还特别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2)“光辉城市”规划方案——1931年发表
“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是他思想集中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采用大量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设一个地铁和人车分离的高效率交通系统。
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例题:下列关于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设想的表述,错误的是( )。 |
|
|
『正确答案』C |
小结: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主要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体现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柯布西埃则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关心建筑和工程,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两种思想界定了城市空间发展的两种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3.现代城市规划早期的其他的理论
(1)线形城市理论
提出者 |
索里亚·玛塔——西班牙工程师,于1882年提出 |
最主要原则 |
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即运输经济,耗时最少。 |
城市结构 |
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 |
目的 |
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
实践 |
在斯大林格勒等城市规划实践中得到运用;哥本哈根(1948年)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年)轴向延伸等都是线形城市模式的发展。 |
(2)工业城市
提出者 |
戈涅——法国建筑师,于20世纪初提出。1904年在巴黎展出了这一方案的详细内容。1917年出版《工业城市》专著,阐述他的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 |
目的 |
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
基本思路 |
注重各类设施本身的要求和与外界的相互关系,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原则。 |
意义 |
对于解决当时城市中工业居住混杂而带来的种种弊病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
特点 |
以重工业为主,具有内在的扩张力量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因此更具有独立性,这对于强调工业发展的国家和城市产生了重要影响。 |
(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原则 |
以确定的艺术方式形成城市建设 |
研究结果 |
通过城市空间各个构成要素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
在经济和艺术之间,城市规划不能走向任一极端。这就要求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则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
(4)格迪斯(生物学家)的学说
基本思路 |
格迪斯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居住地与特定地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已经存在的,由地方经济性质所决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场所、工作和人是结合为一体的。 |
成果 |
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即,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
提出城市规划的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
四、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
1.城市发展理论
(1)城市化理论
城市的发展始终是与城市化的过程结合在一起的。所谓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从城市兴起和成长的过程来看,其前提条件在于城市所在区域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只有当农村同时提供了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时,城市现象才能发生。
现代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是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了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发展,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对比较成本利益、生产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追求,使得大量的生产集中在城市之中,在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由于城乡之间存在着预期收入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人口向城市集中。而随着人口的不断集中,城市的消费市场也在不断扩张。随着城市和消费的不断扩张和分化,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总结: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与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等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例题:下列关于城市发展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
|
|
『正确答案』A |
美国的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的研究,提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 |
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
中期阶段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 |
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左右。 |
后期阶段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 |
这一阶段也成为城市化稳定阶段。 |
(2)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
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 |
城市是区域环境中的一个核心。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概括为:区域产生城市,城市反作用于区域。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向上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 |
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
在影响和决定城市发展的的诸多因素中,城市的经济活动是其中最为重要和最为显著的因素之一。经济基础理论提出,在组成城市经济的各种要素中,城市的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它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
城市发展的社会学理论 |
城市不仅是一个经济系统,更是一个社会人文系统,因此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和文化方面的发展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互相依赖、互相竞争。相互竞争导致为追求生产效率而促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同时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依赖。相互依赖则既强化了社会分工又使社会紧密团结在一起,在这样的基础上促使人类在空间上的集中,形成城市。 |
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 |
城市在经济增长社会因素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但与此同时,也由于城市中各类物质设施和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而得到的发展。古滕伯格揭示了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所谓可达性就是:交通设施通达的方便程度。梅耶认为交通及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城市的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交通、通讯等物质措施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可促进城市整体全面发展。 |
(3)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讨论
现代城市的发展存在两种主要的趋势,即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因此,在对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中,也主要针对这两种现象而展开。相对而言,城市分散发展更得到理论研究的重视,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陈述,而关于城市集中发展的理论研究则主要出于对现象的解释方面。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分散发展理论实际上是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不断深化和运用,即通过建立小城市来分散向大城市的集中,其中主要的理论包括了卫星城理论、新城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和广亩城理论等。
卫星城理论 |
背景 |
1898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在实际中分化为两种形式: |
概念的提出 |
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是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蔓延的一个重要方法,从此,卫星城成为一个国际上通用的概念。 |
|
定义 |
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物。 |
|
特点 |
强化了与中心城市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市的疏解。 |
|
问题 |
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 |
新城理论 |
提出 |
从1940年代中叶开始,人们对于按照新的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统称为“新城”。 |
特点 |
更强调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
|
有机疏散理论 |
提出背景 |
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端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分布结构的理论。 |
代表作 |
1942年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
|
理论内容 |
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功能的集中点”。针对于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他认为“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是使原先密集城市得以从事必要的和健康的疏散所必须采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 |
|
改建目标 |
(1)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2)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做其它适宜的用途;(3)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
广亩城理论 |
代表人物 |
赖特把城市分散发展推到极致,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想。在他出版的《宽阔的田地》一书中,正式得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想。 |
理论内容 |
广亩城市,在这种“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并将其自然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 |
例题:下列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表述,正确的是( )。 |
|
|
『正确答案』B |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这是城市经济的最根本特征之一。在聚集效应的推动下,城市不断得集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主要的理论与事件:
1 |
卡利诺于1979和1982通过区分“城市化经济”、“地方性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对产业聚集的影响来研究导致城市不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
2 |
城市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了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现象,这是由于聚集经济的作用而使大城市的中心优势得到了广泛实现所产生的结果。 |
3 |
1982年,弗里德曼和沃尔夫发表论文《世界城市形成:一项研究与行动的议程》,提出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的控制中心,并且提出了世界城市的两项判别标准:第一,城市与世界经济体系联结的形式与程度;第二,由资本控制所确立的城市的空间支配能力。 |
4 |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中强调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并提出了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与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
5 |
城市聚集区——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限不尽相同。一个城市聚集区往往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 |
6 |
大都市带——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的是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的下限是250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等。 |
(4)城市体系理论
内容 |
就宏观整体来看,广大的区域范围内存在着向城市集中的趋势,而在每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又存在着向外扩散的趋势。在实际发展现实中也可以看到,英国的城市扩散是以新城的建设为主要特征的,而美国的城市扩散是以郊区化的方式实现的,但它们的发展也始终是相对集中的。 |
城市体系分析 |
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分析包括三部分内容:特定地域内所有城市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规模上的相互关系和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城市职能关系依据经济学的地域分工和生产力布局学说而得到展开,而不同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则被认为是遵循中心地理论的,并将这一理论看作是获得空间合理性的关键。 |
城市规模分析 |
对于不同城市在规模上的相互关系,齐普在1941年提出“等级-规模分布”。该理论认为一个城市的规模受制于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整个城市体系,他在城市体系中所处的等级就决定了它的合理规模的大小。 |
2.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1)城市空间区位理论
概念 |
城市组成要素空间布局的基础—区位理论。区位是指为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 |
目的 |
根据区位理论,城市规划对城市中的各项活动的分布掌握了基本的衡量尺度,以此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分配和布置,使城市中的各项活动都处于最适合于它的区位,因此,可以说区位理论是城市规划进行土地使用配置的理论基础。 |
研究成果 |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区位理论的基础。 |
(2)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
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
在柯布西埃影响下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于1933年通过了《雅典宪章》,确立了现代城市的功能分区原则。 |
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
最为基础的是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 |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一、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二、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相互接近;三、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会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就会要求这些活动有所分离;四、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在这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通过相互协调的功能在特定地点的彼此强化,不相协调的功能在空间上的彼此分离,由此形成了地域的分化,使一定的地区范围内保持了相对的独特性,具有明确的性质,这些分化了的地区又形成各自的核心,从而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多中心。 |
从经济合理性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
根据经济的原则和经济合理性来组织城市空间,是城市空间组织在市场机制下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经济合理性的含义就在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城市土地必须按照最高、最好,也就是最有利的用途来进行分配。 |
现在比较精致也比较重要的地租理论是阿伦索于1964年提出的竞租理论。这一理论就是根据各类活动对距市中心不同距离的地点所愿意或所能承担的最高限度租金的相互关系来确定这些活动的位置。 |
从城市道路交通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
索里亚·玛塔的线性城市是铁路时代的产物,他所提出的“城市建设的一切问题,均以城市交通问题为前提”的原则,仍然是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原则。 |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规划方案是汽车时代的作品。城市的空间组织必须建立在对效率的追求方面,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交通的便捷,即以能使车辆以最佳速度自由地行驶为目的。 |
从空间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
被誉为现代城市设计之父的西谛于1889年出版的《城市建筑艺术》一书,提出了现代城市建设中空间组织的艺术原则。 |
从城市生活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
《马丘比丘宪章》指出,“人与人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做出解释和反应”,这也应当是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原则。 |
凯文·林奇提出构成城市意象的五项基本要素:路径、边缘、地区、节电和地标。 |
例题:下列对于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概括正确的是( )。 |
|
|
『正确答案』ACD |
3.城市规划方法论
方法论 |
内容 |
综合规划方法论 |
综合规划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综合规划方法论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它所强调的是在思维的内容上是综合的,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内容和相互的关系;在思维方式上强调理性,即运用理性的方式来认识和组织该过程中所涉及的种种关系,而这些关系的质量是建立在通过对对象的运作及其过程的认知的基础之上的。 |
分离渐进方法论 |
渐进规划思想方法的基础是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结合。这种方法在日常的决策过程中被广泛的运用,它尤其适合于对付规模较小或局部性的问题解答,在针对较大规模或全局性的问题时,主要是通过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甚至是将它们分解到不可分解为止,然后进行逐一解决,从而达到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这一方法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直接面对当时当地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及时的行动,而无需对战略问题的反复探讨和对各种可能方案的比较、评估 |
混合审视方法论 |
混合审视方法是由基本决策和项目决策两部分组成。所谓基本决策是指宏观决策,不考虑细节问题,着重于解决整体性的、战略性的问题。所谓项目决策是指微观的决策,也称为小决策。这是基本决策的具体化、受基本决策的限定,在此过程中,是依据分离渐进方法来进行的。 |
连续性城市规划方法论 |
连续性城市规划是布兰奇于1973年提出来的有关城市规划过程的理论。他认为,成功的城市规划应当是统一的考虑总体的和具体的、战略的和战术的、长期的和短期的、操作的和设计的、现在的和终极状态的等待。布兰奇所提出的连续城市规划包含的两部分的内容特别值得重视。①他认为在对城市发展的预测中,应当明确区分城市中的一些因素需要进行长期的规划,有些因素只要进行中期的规划,有些甚至不要去对其作出预测。如公路、供水干管之类的设施应当规划至将来的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②连续性城市规划注重从现在开始并不断向未来趋近的过程。因此,对于规划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考虑今后最近的几年。 |
倡导性规划方法论 |
倡导性规划的基础体现在达维多夫和雷纳于1962年发表的《规划的选择理论》一文中。他们认为规划是通过选择的序列来决定适当的未来行动的过程。规划的行为有一些必要的因素组成:目标的实现、选择的运用、未来导向、行动和综合性。在这样意义上的规划过程中,选择出现在三个层次上:首先是目标和标准的选择;其次是鉴别一组与这些总体的规定相一致的备选方案,并选择一个想要的方案;第三则是引导行动实现确定了的目标。规划师只要面对现实,在对未来行动进行安排时就必然要在价值的构建、方法的运用和实现三个不同的基本层次上进行选择,而这一切又是奠基于规划师对未来性质的预测之上。因此,规划的终极目标应当是扩展选择和选择的机会。 |
4.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就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角度,围绕着《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这两部在现代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文献来予以认识。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基本上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从中我们可以追踪城市规划整体的发展脉络,建立起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基本框架。
(1)《雅典宪章》(1933年)代表人柯布希埃
背景 |
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雅典宪章》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
思想基础 |
思想上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机制是衡量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
思想方法 |
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这一思想的实质在于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
思想内涵 |
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
功能分区的意义 |
功能分区在当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主要针对当时大多数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工业和居住混杂,工业污染严重等导致的严重卫生问题、交通问题和居住环境问题等,而功能分区方法的使用确实可以起到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的作用。 |
另一方面,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过程来看,《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是一种革命,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突破了过去城市规划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了城市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背景 |
1977年在秘鲁的利马召开了国际性学术会议,在马丘比丘山上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 |
主要理论思想 |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
它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 |
|
自从6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此后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达维多夫等在60年代初提出的“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的概念,成为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其基本的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不应当以一种价值观来压制其他多种价值观,而应当为多种价值观的体现提供可能,规划师就是要表达这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
|
《马丘比丘宪章》不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地推进其发展。 |
3.两个宪章之间的比较
《雅典宪章》 |
《马丘比丘宪章》 |
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
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
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
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
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 |
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