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城乡规划师规划原理复习资料第五章第五节
第五节 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一、市域城乡空间的基本结构及空间管制
市域城乡空间一般可以划分为建设空间、农业开敞空间和生态敏感空间三大类,也可以细分为城镇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生态旅游用地等。
立足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和未来区域开发态势的判断,通常对市域城乡空间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分别采取不同的空间管制策略。一般来说,分为三类:
鼓励开发区 |
一般指市域发展方向上的生态敏感度低的城市发展急需的空间。 |
控制开发区 |
一般包括农业开敞空间和未来的战略储备空间,航空、电信、高压走廊,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协调区、文物古迹保护区的外围协调区。 |
禁止开发区 |
指生态敏感度高、关系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主要是自然保护区、文化保护区、环境灾害区、水面等。 |
根据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区的提法及目标要求,市域城乡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四类:
优化调整区 |
主要是指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均最为优越,但由于发展过度或发展方式问题导致资源环境支撑条件相对不足的地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科技发展能力,调整空间布局,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率。 |
重点发展区 |
主要是指发展基础厚实、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支撑能力较强的地区,是区域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最适宜扩展区和人口集聚区。未来主要以加快发展、壮大规模为主,并应合理布局产业,促进产业集聚。 |
适度发展区 |
主要是指发展基础中等,区位条件一般,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不足,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条件一般的地区;或者是虽然各方面发展条件较好,但由于受到土地开发总量的限制或出于景观生态角度的考虑而无法列入重点发展区的地区。 |
控制发展区 |
主要是指工业化城市化的不适宜地区,包括各类生态脆弱区、以及各方面发展潜力不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条件最差的地区。这类区域的主体功能是生态环境功能,是整个区域的生态屏障。 |
二、市域城镇空间组合的基本类型
均衡式 |
市域范围内中心城区与其他城镇的分布较为均衡,没有呈现明显的聚集。 |
单中心集核式 |
中心城区集聚了市域范围内大量的资源,首位度高,其他城镇的分布呈现围绕中心城区、依赖中心城区的态势,中心城区往往是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分片组团式 |
市域范围内城镇由于地形、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若干个城镇聚集成组团,呈分片布局形态。 |
轴带式 |
中心城区向外集中发展,形成轴带,市域内城镇沿轴带间隔分布。 |
三、市域城镇发展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
1.市域城镇聚落体系的确定与相应发展策略
2.市域城镇空间规模与建设标准
3.重点城镇的建设规模与用地控制
4.市域交通与基础设施协调布局
5.相邻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
6.规定城市规划区
四、规划区的划定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2.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
3.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4.坚持可操作性原则
必须强调的是,在已经确定的规划区内,必须实行严格的规划管理,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服从城乡规划管理。
例题:下列关于规划区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在城市、镇、乡、村的规划过程中,应首先划定规划区
B.规划区划定的主体是当地人民政府
C.水源地、生态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应划入规划区
D.已划入所属城市规划区的镇,在镇总体规划中不再划定规划区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划定城乡规划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城乡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深入研究城镇化和城镇空间拓展的历史规律,科学预测城镇未来空间拓展的方向和目标,充分考虑城市与周边城镇、乡、村统筹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对水源地、生态控制区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城乡发展保障条件的保护要求,充分考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综合确定规划区范围。选项C中只是划定规划区时应考虑的因素,而并不一定要划入规划区。参见教材P132。
五、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的形成
1.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
一般城市的空间形态同时具有整体上绝对的动态性和阶段上相对的稳定性特征。 |
直接影响因素 |
既包括城市本身所在的区位、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景观、生态、农林矿业资源等等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也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范围,城市性质,在国家和地区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源、水源和对外交通,大型工业企业配置,公共建筑和居住区组织形式等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条件。 |
间接影响因素 |
是城市各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国家政策和行政体制、规划设计理论和建筑法规、文化传统理念等人为条件。 |
2.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类型
集中型形态 |
城市建成区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4:1,是长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其中包括若干子类型,如方形、圆形、扇形等。这种类型城镇是最常见的基本形式,城市往往以同心圆式同时向四周扩延。主要城市活动中心多处于平面几何中心附近,属于一元化的城市格局,建筑高度变化不突出而比较平缓。市内道路网为较规整的方格网状。这种空间形态便于集中设置市政基础设施,合理有效利用土地,也容易组织市内交通系统。 |
带型形态 |
建成区主体平面形状的长短轴之比大于4:1,并明显呈单向或双向发展,其子型有U型、S型等。这些城市往往受自然条件所限,或完全适应和依赖区域主要交通干线而形成。 |
放射型形态 |
建成区总平面的主体团块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包括指状、星状、花状等子型。这种形态的城市在一定规模时多只有一个主要中心,属一元化结构,而形成大城市后又往往发展出多个次级副中心又属多元结构。易于组织多向交通流向及各种城市功能。 |
星座型形态 |
城市总平面是由一个相当大规模的主体团块和三个以上较次一级的基本团块组成的复合式形态。最通常的是一些国家首都或特大型地区中心城市,在其周围一定距离内建设发展若干相对独立的新区或卫星城镇。 |
组团型形态 |
城市建成区是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基本团块组成,这多是由于较大河流或其他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这种形态属于多元复合结构。如布局合理,团组距离适当,这种城市既可有较高效率,又可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
散点型形态 |
城市没有明确的主体团块,各个基本团块在较大区域内呈散点状分布。这种形态往往是资源较分散的矿业城市。地形复杂的山地丘陵或广阔平原都可能有此种城市。通常因交通联系不便,难于组织较合理的城市功能和生活服务设施,每一组团需分别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布局 |
例题:下列关于城市形态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集中型城市形态一般适合于平原
B.带型城市形态一般适合于沿河地区
C.放射型城市形态一般适合于山区
D.星座型城市形态一般适合特大型城市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的形成。放射型形态的城市多是位于地形较平坦,而对外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参见教材P135。
六、城市空间形态与布局结构
在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上,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交通等各种角度提出特大城市形态布局最佳方案的战略。其中主要可归纳以下几种设想方案:
(1)合理规划大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抑制其无序扩展方式,以郊区环状绿带限制蔓延,改造城市中心地区,向高度和地下争取空间,为控制性方案。
(2)保持强大的城市中心功能,按规划引导城市进一步沿主体轴线或多向扩展,形成更大的放射型形态,而且保留绿化间隔和楔形绿地。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大城市近郊外围培育建造一系列功能较单纯的新开发区或稍远的卫星城镇,形成更大规模的星座型形态。
(4)在几座大城市之间,沿市际交通干线走廊重新配置城市功能,在特大城市周围形成多向串连的城镇系列。
(5)在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大城市远郊范围,在一定距离的隔离绿色地带外,按环状配置新型的小城镇,保证其良好的生态环境。
(6)在特大城市行政区外附近建设具有独立功能或特殊性质的新城市或城市群。
(7)在城市行政区范围内,大面积分散城市功能,将大城市分解转化为城市共同体或社区共同体,为充分分散方案。
(8)从根本上避免形成单核心形态的大城市,而在保留的大型绿色核心区外围安排组织环状城镇群。
(9)在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与布局结构上,重视根据城市历史和现状保持并发展原来所具有的特征,规划设计上强调继承历史、文化、人文传统内涵以及地方性景观和城市美学建设。
七、转型期城市空间增长特点
城市空间结构走向多元化。
新产业空间 |
新产业空间包括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等。 |
新型业态 |
转型期以来,中国零售商业快速发展,不断吸取国外发展成功模式,商业业态出现许多新的形式,并逐渐占据中国商业市场。 |
新居住空间 |
城市地区商品房社区建设、城中村的产生成为转型期城市居住区的两个主要特点。 |
大学园区 |
大学园区促进了城市向郊区的扩展,大量城市人口的进入使边缘区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在大学园区内的各种服务、娱乐、医疗、金融等设施,也形成了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城市社区。大学园区尤其是以研究型大学为核心的大学园区,其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功能与教学科研功能同等重要,集产、学、研为一体,促进了高新技术的研究及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
生态保护空间 |
转型期以来,城市在规划和管理上都更加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重视城市河湖水面、绿地等开敞空间,城市通过点、线、面等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进行生态保护、生态隔离等来保证城市的生态基底不受破坏。其中,城市外围绿带可以阻止城市向外扩张,公园、大型绿地等开敞空间可以隔离、拉疏新城与旧城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形成多中心、适度、合理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保持城市的有机结构和优良的生态环境。 |
中央商务区 |
CBD是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纳和辐射能力最强的地区。它集中了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信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商务中心区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而且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上海的陆家嘴。 |
快速交通网 |
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拉大,交通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障碍,许多大城市都开始兴建城市快速道路和轨道交通网络。 |
八、信息社会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发展趋势
大分散小集中 |
技术进步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使空间出现“时空压缩”效应,人们对更好的、更接近自然的居住、工作环境的追求,是城市空间结构分散化的重要原因。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散将导致城市的区域整体化,即城市景观向区域的蔓延扩展。 |
从圈层走向网络 |
城市形态自内向外扩展。进入信息社会,准确、快捷的信息向网络将部分取代物质交通网络的主体地位,空间区位影响力削弱。网络的“同时”效应使不同地段的空间区位差异缩小,城市各功能单位的距离约束变弱,空间出现网络化的特征。分散化与网络化的另一个影响是城市用地从相对独立走向兼容。 |
新型集聚体出现 |
虽然城市用地出现兼容化特点,但是由于城市外部效应、规模经济仍然存在,为了获取更高的集聚经济,不同阶层、不同收入水平与文化水平的城市居民可能会集聚在某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形成各种社区;功能性质类似或联系密切的经济活动,可能会根据它们的相互关系聚集成区。另外,城市结构的网络化重构也将出现多功能新社区。 |
例题:下列关于信息社会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城乡界限得模糊
B.城市各功能的距离约束变弱,空间出现网络化的特征
C.由于用地出现兼容化的特点,功能聚集体逐渐消失
D.网络的“同时”效应使不同地段的空间区位差异缩小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社会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发展趋势。网络的“同时”效应使不同地段的空间区位差异缩小,城市各功能单位的距离约束变弱,空间出现网络化的特征。参见教材P139。
例题:下列关于信息化时期城市形态变化的表述,错误的有( )
A.在区域层面上看,城市发展更加分散
B.城市中心与边缘的聚集效应差别减小
C.城市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减弱
D.位于郊区的居住社区功能变得更加纯粹
E.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导致城市中心商务区衰落
『正确答案』ACDE
『答案解析』信息化时期城市形态的变化: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将从集聚走向分散,但分散之中又有集中,呈现大分散与小集中的局面。分散的结果就是城市规模扩大,市中心区的聚集效应降低,城市边缘区与中心区的聚集效应差别缩小,城市密度梯度的变化曲线日趋平缓,城乡界限变得模糊。网络化的趋势使城市空间形散而神不散,城市结构正是在网络的作用下,以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联系着。位于郊区的社区不仅是传统的居住中心,而且还是商业中心、就业中心,具备了居住、就业、交通、游憩等功能,可以被看作多功能社区的端倪。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会导致城市中心商务区的衰落。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