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2019年城乡规划师规划原理复习资料第九章第一节

来源: 2019-07-11 21:42

  一、居住区规划的实践及理论发展

 

邻里单位

1929年美国社会学家克莱伦斯·佩里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他提出了邻里单位的六条原则,包括:(1)邻里单位周边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道路,以保持内部的安全和安静;(3)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是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3000~4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是小学,与其他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中;(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约合6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6)邻里单位内小学周边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1933年C.斯坦和H.莱特提出了美国新泽西州雷德邦规划方案,规划表现出的特点有:更大的居住空间单元、防止机动车交通穿越、人车分流、街道按功能加以区分、住宅面向花园、绿化带形成网络并连接公共设施

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为:
(1)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路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2)小区内有一套完善的居民日常使用的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绿地、道路等;
(3)小区规模与配套设施相对应,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对应的小区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居住综合体、居住综合区

居住综合体是指将居住建筑与配套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这种居住综合体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中得到体现,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试点的齐廖摩什卡新生活大楼比马赛公寓规模更大,服务设施的内容也更丰富。
居住综合区是指居住和工作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区组织形式,可以由住宅与商业、文化、办公以及无污染工业等相结合。居住综合区不仅使居民的通勤更加方便,节省上下班交通时间,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同时由于不同性质建筑的综合布置,使城市景观更加丰富

我国的居住区规划实践

1949~1978年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居住区按照街坊、小区等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但建设量并不大,有代表性的小区有北京夕照寺小区、上海番瓜弄、广州滨江新村等。
1980年代到1990年代末,住房建设由国家“统代建”的模式逐步转向房地产市场开发,建设量大增。在1980年代开展了小区试点等工作,居住区理论得到大量实践,对居住区规划建设质量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典型小区如:常州红梅小区、天津川府新村、深圳园岭小区等。
1998年以后,个人成为商品住房的消费主体,居住区建设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呈现更加多样性的局面,居住区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也变得越加复杂

 

  例题:下列关于邻里单位理论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外部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

  B.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

  C.邻里单位的中心是小学,并与其他机构的服务设施一起布置

  D.邻里单位占地约25公顷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邻里单位的六条原则:邻里单位周边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道路,以保持内部的安全和安静;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是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3000~4000人;邻里单位的中心是小学,与其他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中;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约合6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邻里单位内小学周边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二、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概念

 

居住小区与居住区体系

居住区规划的目的是按照居住区理论和原则,以人为核心,建设安全、卫生、舒适、方便、优美的居住环境。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规划的任务是落实计划,居住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按计划确定用地布局、建筑布局以及有关设施的布局,解决的主要是空间问题,致使很多居住区规划更类似建筑总图。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后,居住区规划要面对更加综合的问题,涉及投资收益、社会问题、城市环境等方面

居住区的组织形式与空间布局形式

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是居住区规模与配套的关系。空间布局形式是住宅、道路、绿地和配套服务设施等的具体空间布局形态。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和街坊式等多种类型

在不同规划阶段的居住区规划内容

在总体规划层面,居住区规划的重点是住房类型及空间布局、居住区用地规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交通及基础设施供应、就业、环境质量保障等内容,从宏观的角度,统筹把握分类、规模及公共服务等问题,对下一步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条件和依据。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重点落实上位规划的要求,并且结合居住需求,以及开发、管理的特点,通过合理的用地布局与空间环境控制,构造居住区体系、合理布局配套设施、设定开发地块、控制公共空间、保证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居住区的有关要求转换为地块控制指标,作为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条件的依据。
修建性详细规划往往是针对居住用地地块的详细规划,其任务是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规划设计条件,并根据区位分析、地块条件、市场需求等,具体布局各类建筑、设施等,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三、居住区规划的基本要求

  (1)安全、卫生的要求;

  (2)物质舒适性要求;

  (3)精神享受性要求;

  (4)与城市相协调的要求;

  (5)可持续性要求;

  (6)产业化要求。

  四、居住区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居住区规划应该有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内容,可以分为调查分析、规划设计、成果表达等三个步骤。

  居住区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包括:规划结构、配套服务和设施、道路交通、绿地与景观、竖向、管线综合等多方面。

  1.居住区规划结构

 

影响因素

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区位及规划要求、场地及环境条件、人的生活需求、经济性、社会管理制度

用地规模

《居住区规范》规定: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在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中,居住区级的配套服务设施(中学等除外)、道路、公共绿地在属性上属于城市设施。小区和组团级的配套设施用地属于居住用地

指标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户数(户)

10000~16000

3000~5000

300~1000

人口(人)

30000~50000

10000~15000

1000~3000

居住区空间结构和形态

目前常见的居住区规划空间结构的类型主要有内向型、开放型、自由型等。内向型居住区布局形态有中心式、围合式、绿轴式等。开放型居住区布局一般是用地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在城市路网规划的条件要求下形成的有若干居住地块组合的布局形态。自由式的居住区空间结构常用于山地或地形复杂的用地,建筑及道路、绿地等灵活布局,与用地条件结合,突出与山、水的融合

 

  例题:下列关于居住区规划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居住区由住宅、道路、绿地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组成

  B.居住区的人口规模为3~5万人

  C.过小的地块难以满足居住区组织形式的需要

  D.居住区空间布局应结合用地条件和功能的需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一般情况下,居住区包括住宅、道路、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绿地四个部分。居住区户数为1万~1.6万户,人口为3万~5万人。居住区空间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组织结构、功能要求、用地条件等因素,规划所确定的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地等相互关系。

  2.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与布局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

按性质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等九类设施。
按投资管理的属性可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设施三种,例如中小学校属于公益性设施,医院和文化活动中心属于准公益性设施,幼儿园属于经营性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等级

一般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居住区级配套公建多属于非经常性使用,例如医院、文化中心、大型商业设施等,服务半径一般不宜超过500~1000m;小区级配套公建一般是日常使用和经常使用的设施,服务半径不超过,例如小学、幼儿园、超市、银行、健身设施等;组团级配套公建主要是居委会、小型商业服务设施、垃圾收集、车库、市政公用设施等

公共服务设施的千人指标与设置规定

千人指标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上一级包括下一级的指标,指标同时给出了上下限,适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位、不同居民需求的特点。
当规划用地内的居住人口规模介于组团和小区之间或小区和居住区之间时,除配建下一级应配建的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围的设施条件,增配高一级的有关项目及增加有关指标;旧区改建和城市边缘的居住区,其配建项目与千人总指标则酌情增减

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

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可采用分散、集中、分散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布局。
一般而言,商业服务与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但部分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要求较高,适合分散布置,例如小学、幼儿园、居委会、基层服务设施等

 

  3.居住区道路系统

 

居住区道路的功能

居住区内部道路是城市道路的末梢,也是居住区的骨架。居住区道路的作用不仅具有组织车行交通与人行交通的功能,也具有保持居住环境、避免穿越式交通,提供居民交往、休闲的功能

居住区道路分级

居住区道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道路、组团道路、宅间小路四级。
居住区级道路一般是城市的次干路或城市支路,既有组织居住区交通的作用,也具有城市交通的作用;小区级道路具有连接小区内外、组织居住组团的功能,也称为小区主路,一般不允许城市交通和公共交通进入;组团道路主要用于沟通组团的内外联系,主要通行组团内部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的交通,也称为小区次路宅间小路进出庭院及住宅的道路,主要通行自行车及行人,但也要满足消防、救护、搬家、垃圾清运等汽车的通行

居住区道路规划的基本要求

(1)根据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居住区规模、居民出行方式、周边环境条件以及外围城市交通系统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居住区道路系统。
(2)道路布局应考虑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
(3)可通过道路功能组织,也可通过物业管理等手段,避免无关的交通进入或穿越居住小区,并应采取措施,降低车速,减少交通噪声。
(4)道路布局应有利于消防车、救护车、垃圾车的通行,同时要便于安全防卫
(5)道路宽度应满足人流、车流的交通以及管线敷设的要求。一般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小区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当人流较大时,可设置自行车和人行道,自行车道单车道1.5m,两车道2.5m,人行道最小宽度1.5m。 
(6)出入口的设置应考虑车行、人行的主要交通流向,车行出入口不应设置在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以及道路交叉口70m范围内。
(7)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8)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为8%,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为5%;非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为3%,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为2%;当坡度过大时,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9)居住区内应设置贯通的无障碍通路,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10)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11)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12)为减少干扰和保证行人安全,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应保持一定的最小距离

居住区道路网形式

居住区道路网结构在形态上有规则式、自由式、混合式等。规则式道路网有格网状、环状、S状、风车状等,一般用于地形较平坦的居住区;自由式道路网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用于地形较复杂的居住区,根据地形特点、建筑布局等确定;混合式道路网是将规则式、自由式路网混合使用。
居住区道路网结构在交通组织上分为人车混行、人车分流两种形式

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

目前阶段,少的可按照0.3辆/每户设置,多的可按照1~1.2辆/每户设置,别墅区住宅甚至要求2辆/每户。停车场的布局应考虑使用方便的要求,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并应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为节约用地和保证绿地率,停车场宜采用地面、地下、半地下相结合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地面停车率不宜大于0.1辆/每户(地面停车率10%)。地面停车有平行停放、垂直停放、斜列式停放等形式

 

  例题:下列关于居住区道路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居住区级道路一般是城市的次干路或城市支路

  B.在开放的街坊式居住区中,城市支路即是小区级道路

  C.宅间小路要满足消防、救护、搬家、垃圾清运等车辆的通行

  D.在人车分流的小区中,车行道不必到达所有住宅单元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城市的次干路或城市支路,既有组织居住区交通的作用,也具有城市交通的作用。故A项正确。小区级道路具有连接小区内外、组织居住组团的功能,也称为小区主路,一般不允许城市交通和公共交通进入。故B项错误。宅间小路是进出庭院及住宅的道路,主要通行自行车及行人,但也要满足消防、救护、搬家、垃圾清运等汽车的通行。故C项正确。居住区道路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模式时,路网可以采用机动车道路为尽端式,与步行系统分离,在密度较高的居住区,也可以形成立体人车分流,形成地上步行、地下停车、出入口分流的模式。故D项正确。

  4.居住区住宅布置

 

住宅建筑的形式

住宅形式可按照高度分为低层(1~3层)、多层(4~6层)和高层住宅,按照户型组合可以分为板式和塔式住宅。

住宅建筑的布局形式

“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是住宅群体空间的三种基本形式。
行列式是板式住宅按一定间距和朝向重复排列,可以保证所有住宅的物理性能,但是空间较呆板,领域感和识别性都较差;周边式是住宅四面围合的布局形式,其特点是内部空间安静、领域感强,并且容易形成较好的街景,但也存在东西向住宅的日照条件不佳和局部的视线干扰等问题;点群式是底层独立式住宅或多层、高层塔式住宅成组成行的布局形式,日照通风条件好,对地形的适应性强,但也存在外墙多,不利于保温、视线干扰大的问题,还会出现较多东西向和不通透的住宅套型。

住宅布置中的日照和通风

在布局中注意朝向和建筑间距,保证有良好的日照。达到国家建筑日照标准的方法:充分利用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住宅错位、塔板结合等方式。
住宅的通风条件依赖于住宅朝向和地方主导风向的关系、建筑间距、建筑形式、建筑群体组合形式等。

住宅布置中的噪声问题

对居住区外部噪声的防治主要采用隔离法
对居住区内部的交通噪声的防治,可以采用车辆不进入小区内部,而将车行道设在地块边缘;采用尽端路,减小交通噪声的影响范围;采取减速措施,降低车速等。

 

  例题:下列关于住宅布局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我国东部地区城市的住宅日照标准是冬至日1小时

  B.室外风环境包括夏季通风、冬季防风

  C.行列式可以保证所有住宅的物理性能,但是空间较呆板

  D.周边式布置领域感强,但存在局部日照不佳和视线干扰等问题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室外风环境包括夏季通风、冬季防风,在多数城市通过建筑布局的“南敞北闭”可以提高居住区内部的风环境舒适度,此外高居住宅增多后,楼间风应通过建筑立面设置导流板或通过建筑小品、地形、绿化等方式加以解决。故B项正确。行列式是板式住宅按一定间距和朝向重复排列,可以保证所有住宅的物理性能,但是空间较呆板,邻域感和识别性都较差。故C项正确。周边式其特点是:内部空间安静、邻域感强,并且容易形成较好的街景,但也存在东西向住宅的日照条件不佳和局部的视线干扰等问题。故D项正确。

  5.绿地与环境景观

 

居住区绿地的功能

绿地的功能可以概括地分为休闲功能、物理功能、生态功能和精神功能等四个方面

绿地的概念与指标

《居住区规范》规定“居住区内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包括屋顶绿地)”。其中,公共绿地应符合集中成片,最小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少于400m2,绿化面积不宜小于70%,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等要求,具有活动、观赏和防灾疏散等功能。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旧区改建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
绿地率是指居住区内所有绿地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反映居住区的环境条件,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

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

绿地的规划设计应具备:可达性;功能性;亲和性

绿地的布局

居住区绿地分为:居住区公园、小区级绿地、组团绿地、宅间绿地等四个层次。
居住区公园属于城市公园,可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小区级绿地更加接近居民,是居民日常活动交往的场所;组团绿地的服务半径更小,更容易到达,服务组团内部居民;宅间绿地是最接近人的绿地类型,在调查中发现,宅间绿地也是居民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

 

  6.居住区市政工程

 

市政工程内容

居住区的市政工程由居住区给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卫、防灾等工程组成。

工程管线分类

按照性能和用途分

给水管道;排水管道;中水管道;燃气管道;热力管道;电力线路;电信线路。

按敷设方式分

可以分为架空线路和地下埋设线路,地下埋设线路又可分为直埋管线和沟埋管线。居住区内的管线应尽量采用地下埋设的方式

按埋设深度分

可以分为深埋管线和浅埋管线,一般以管线覆土深度作为划分深埋管线和浅埋管线的分界线,在北方寒冷地区,由于冰冻线较深需要防冻的管线需要采用深埋敷设。

按管线弯曲程度分

可以分为可弯曲管线和不易弯曲管线两种类型。可弯曲管线是通过加工将其弯曲的工程管线,包括电力电缆、电信电缆和自来水管,其他管线属于不易弯曲管线。

 

  7.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

 

主要内容

包括:分析规划用地的地形坡度;制定自然地形的改造和利用方案;确定道路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等;确定建筑用地的室外地面标高和建筑室内正负零标高;确定其他用地的标高和坡度;确定室外防护工程类型、位置、规模;估算土(石)方及护坡工程量,进行土(石)方平衡

技术规定

按照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道路的最小坡度不低于0.3%~0.5%,最大坡度不大于7%~9%,并对不同坡度的坡长有限制,对居住区内部通行小汽车为主的入户道路最大坡度可适当放宽,当平原地区道路纵坡小于0.2%时,应采用锯齿形街沟;非机动车道纵坡宜小于2.5%,超过时应按规定限制坡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道路应按非机动车道坡度要求控制;车道和人行道的横坡应为1.0%~2.0%;道路交叉口范围内的纵坡应小于或等于3.0%;广场坡度应为0.3%~3.0%;停车场和运动场坡度应为0.2%~0.5%,为保证雨水的排除,居住区场地内的排水坡度应大于0.2%,且场地高程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出0.2m以上

技术规定

根据居住区的规模与结构,结合自然地形,一般将地面设计为平坡、台阶、混合等三种形式,当用地的平均坡度小于5%时,地面常设计为平坡,当用地的平均坡度大于8%时,地面被雨水冲刷严重,同时人的步行不舒适,或者当建筑垂直等高线布置,高差大于1.5m时,宜采用台阶式,或台阶与平坡结合的混合式。
护坡分为草皮土质护坡和砌筑型护坡两种,草皮土质护坡的坡比值应小于1:0.5,砌筑型护坡的坡比值为1:0.5~1:1.0。对用地条件受限制或地质不良地段,可采用挡土墙,挡土墙适宜的经济高度为1.5~3.0m,一般不超过6m,超过6m时宜作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应小于1m,条件许可时,挡土墙宜以1.5m左右的高度退台。高度大于2m的挡土墙上缘与建筑物的水平距离应不小于3m,其下缘与建筑物的水平距离应不小于2m

设计表达方法

常见的有高程箭头法、纵横断面法、设计等高线法等。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多采用简单的高程箭头法。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居住区中,可采用纵横断面法。在场地平整、土石方调配以及场地的环境设计中,常采用设计等高线法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